闯入2025年Gartner挑战者象限,火山引擎靠什么逆袭?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编辑 | 王婧雅  

2025年11月27日 16:25  

本文3852字,约6分钟

2025年被称为“AI应用爆发元年”,如何助力开发者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AI应用开发,已成为全球云厂商竞争的核心焦点。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2025年度《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报告,揭示了全新的竞争格局。

图:Gartner报告

在这份以严苛评估和权威性著称的IT界“奥斯卡”榜单中,中国云厂商表现突出。火山引擎等三家厂商同时入选挑战者象限。其中,成立仅五年的火山引擎入围便领跑该象限,尤为引人注目;而全球领导者象限则由谷歌、亚马逊、微软和IBM等占据。

火山引擎作为“后来者”能够快速突围,关键在于清晰的战略。与传统云厂商普遍采取的全栈布局路径不同,它专注押注MaaS(模型即服务)这一核心赛道,以单点突破的策略在AI应用爆发初期抢得先机。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火山引擎通过构建跨行业生态矩阵,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形成了“技术+生态”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

更深层次看,这一突破标志着云市场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以基础设施规模论英雄的时代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围绕模型性能、推理效率和落地成本展开的AI硬实力较量。有分析指出,中国AI云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未来,谁能够真正实现模型“跑得稳、用得起、接得上”,让AI技术在多元场景中持续创造价值,谁才有望掌握智能时代的关键话语权。

国内云厂商加速崛起

在诸多行业报告中,Gartner以其独立性和前瞻性分析著称,其年度《魔力象限》报告更是被视为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该报告通过战略前瞻性和执行能力两个核心维度,对参评厂商进行评估,并将其划分为“领导者”、“挑战者”、“有远见者”和“特定领域者”四个象限,其评估结果因难以被厂商影响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公信力。

本次发布的《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报告,清晰地勾勒出全球AI应用开发平台的竞争态势。

其中,领导者象限依然是国际科技巨头的舞台,由谷歌、微软、亚马逊和IBM等占据;挑战者象限则成为了关注焦点,汇聚了来自中国的火山引擎等三家平台,以及国际知名的Palantir、LangChain等多元玩家;有远见者象限中,OpenAI凭借其模型创新能力占据一席;而获得英伟达投资的独立云厂商CoreWeave则凭借其在细分场景的优势,位列特定领域者象限。

在这一全球格局中,中国云厂商的集体亮相尤为引人注目。据Gartner发布的2025年度《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报告显示,火山引擎作为2020年才正式进军云服务市场的后来者,参评便以领跑者之姿强势跻身挑战者象限,并在衡量产品商业化成熟度的“落地能力”维度跃居全球前五,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本次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Gartner在报告中指出,火山引擎提供了标准化产品功能以及灵活的定价方案。在公共云环境中,用户可采用按用量计费模式;私有云环境则支持订阅许可或永久许可。销售模式上,该公司以直销渠道为主,交易通常在几周内完成,并重视客户满意度,全力保障项目交付、上线及持续使用的顺利推进。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火山引擎的崛起。根据IDC机构于9月发布的《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2025年上半年,火山引擎在该领域市场份额已达49.2%,接近半壁江山;而早在4月的报告中,其2024年全年在该市场份额也已达46.4%,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对于此次突破,火山引擎相关负责人表示,Gartner本次评估核心围绕“模型能力、工程性能、落地实用性”三大维度,这恰好成为火山引擎实现超越的突破口。更预示着,中国云厂商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新的可能性。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云厂商人士看来,从市场格局来看,火山引擎的逆袭折射出AI应用开发平台的竞争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早期的“是否拥有模型”的基础阶段,转向“模型好不好用、落地稳不稳、成本优不优” 的综合能力比拼,这为国内云厂商的崛起开辟了全新的赛道。

MaaS成为AI云竞争新高地

此次参与Gartner测试的产品中,各大云厂商均聚焦MaaS(模型即服务)领域。这一因高毛利、高潜力特性备受青睐的业务方向,已汇聚谷歌Vertex AI、微软Azure AI Foundry、亚马逊Bedrock与SageMaker等科技公司,而火山引擎的参赛核心正是其MaaS平台“火山方舟”。

传统模式下,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如同提供毛坯房,需要用户自行装修;PaaS(平台即服务)则为精装厨房,开发者只需专注烹饪创意;SaaS(软件即服务)则简化为直接点餐,应用者可开箱即用。而MaaS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央厨房”模式,将预训练的高水平模型作为标准化能力输出,让开发者能够像使用预制菜般便捷调用各类AI功能,大幅降低了AI技术的应用门槛。

在MaaS模式下,模型智能水平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火山引擎的豆包大模型家族通过全模态布局,构建了覆盖语言、视觉、语音、编程等多维度的能力矩阵。2025年,豆包大模型在自适应思考、多模态融合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使其在智能硬件、创意营销、内容创作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MaaS服务强有力的“智能大脑”。

工程效能则成为支撑MaaS服务的另一关键支柱。火山方舟通过全栈自研的推理引擎,在吞吐量、首字延迟等核心指标上持续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其工程能力历经豆包APP亿级用户场景的严苛打磨,形成“内场练兵、外场输出”成熟模式,能够将经过验证的低延迟、高稳定体验直接复用到企业服务中。与此同时,平台通过持续的技术降本与商业模式创新,使高性能AI服务变得更加普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调用量从2024年5月的1200亿激增至今年9月的30万亿,18个月实现253倍增长。

面对AI应用向Agentic智能体的演进,火山方舟的布局也同步升级。从2024年开源的强化学习框架veRL,到今年推出的PromptPilot、Viking记忆库等上下文工程工具,系统性解决了Agent落地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开发者探索模型边界、构建自进化AI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被问及何时能进入Gartner“领导者象限”时,火山引擎相关人士坦言,比起追求象限排位,公司更专注于两个确定性方向:以MaaS为营收核心,且坚信MaaS将成为未来用户用云的主流形态。“在很多云厂商那里,MaaS还只是收入的零头,但在我们这儿已是主力。”该人士透露,火山引擎今年整体收入目标约200亿元,其中MaaS贡献了核心部分,且这一收入结构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不会改变。

有分析人士指出,火山引擎采取聚焦模型能力与工程体验的差异化策略,与传统云厂商的全栈布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精准打击”的打法,使其在AI应用平台赛道赢得先机。随着“算力换智能”成为产业共识,MaaS的行业重要性将持续提升,这场围绕模型服务的竞争,正在重塑整个云服务市场的未来格局。

构建生态矩阵为行业注入新动力

在Gartner报告之外,火山引擎正通过生态合作将技术实力转化为产业影响力。目前,该公司已联合智能终端、汽车、消费、金融等领域企业成立零售大模型生态联盟,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截至目前,豆包大模型多个关键行业实现深度落地,覆盖超4亿终端设备、超九成主流车企、八成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超九成985高校等,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金融领域,大模型正在降低专业投资的门槛。国信证券与火山引擎合作,通过对3000多名专业投顾的投研思维进行归纳沉淀,基于豆包大模型打造了国信股市助手智能体。该应用能够提供热点解析、行业研究及金融知识答疑等服务,让普通投资者也能获得专业级的决策支持。

汽车行业的应用则更加多元。上汽奥迪基于豆包大模型开发的奥迪助手App,实现了突破性的跨端交互能力。车主在车内未完成的对话,可以在手机端继续与助手交流,实现了真正的连续性陪伴体验,解决了传统人车交互中不够智能、不能多端协同的痛点。

此外,在消费零售领域,瑞幸咖啡借助豆包大模型开发了具备意图识别与槽位抽取能力的智能体。该系统能够基于历史订单数据精准预测消费者需求,并在订单高峰时段依托火山引擎的资源保障方案,确保“智能咖啡管家”始终提供稳定流畅的服务体验,让数字消费更具“温度”。

然而,行业内的差距依然存在。火山引擎相关人士坦言,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云厂商在模型能力、基础设施与开发者工具创新上仍需追赶。特别是在提出新概念、定义技术标准方面,中国厂商大多还处于跟随状态。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中国云厂商若想实现从“挑战者”到“领导者”的跨越,需在两大方向持续发力:一方面加大基础模型创新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开发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协同扩大技术影响力,最终逐步掌握技术定义权,真正在全球AI云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