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智能驾驶独角兽公司毫末智行向全体员工发布通知,称“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公司决定自2025年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由长城汽车孵化,成立初期一度是市场上的明星公司。2021年,毫末智行获得美团、高瓴等投资机构近10亿元投资,成立三年成为独角兽。
2023年7月,一度有毫末智行即将去港股上市的消息传出,但此后该公司的IPO未有进展。
成立至今,毫末智行共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20亿元。毫末智行的实控人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持股约37%。长城旗下有近20款车型都搭载了毫末智行的智驾系统。
一位接近毫末智行的人士告诉《财经》,毫末智行倒下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路线选择。毫末智行选择的是“高精地图”方案,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其他智能驾驶公司们更多选择的是“无图方案”。
“高精地图”方案是通过事先制定好的、高精度的离线地图,包括详细的道路信息。车辆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定位,同时与地图数据做对比,实现高精度导航和辅助驾驶。“无图方案”则是通过车辆的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雷达等,和AI计算能力,实时感知环境并立刻做出相应决策。
前者的特点是成本高,且需要长期高投入,更新迭代地图数据,且在一些没有高精地图数据的区域无法使用。在AI大模型越来越普及后,“无图方案”逐渐变成主流选择。
毫末智行早期的方向是高精地图,沿着一条路线投入后,再转型困难重重。在2022年,毫末智行曾宣布发布无图方案的“城市NOH(Navigation On HPilot)”,宣布当年内覆盖10座城市,到2024年覆盖100座城市。但实际2024年,毫末智行的城市NOH仅落地了8座城市,当时华为和小鹏的类似方案已经覆盖超200座城市。
对于车企来说,智能驾驶是不能放过的核心。前述接近毫末智行人士提到,当毫末智行迟迟未能给出成熟方案时,长城汽车就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方。2023年,智能驾驶初创公司元戎启行已经完成了在长城汽车上的无图方案适配。但长城汽车依然给毫末智行留了约1年的时间。
直到2024年3月,长城汽车领投元戎启行1亿美元融资。1个月后的2024年4月,毫末智行也宣布完成一轮新融资,融资额3亿元,由九智资本与湖州长兴设立的产业招商基金共同投资。此后,毫末智行未能获得新融资,长城的核心合作方也从毫末智行变成了元戎启行。
长城汽车同时也在内部建立了智能研发团队,据公开信息,长城智能化研发团队规模已超5000人。
毫末智行也在积极调整方向,寻找更多外部合作方。但截至目前,毫末智行的官网信息显示,合作的车企仍仅有长城一家。
2024年后,毫末智行动荡明显。2024年下半年,毫末智行开始裁员,2025年上半年,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离职,技术副总裁、产品副总裁等高管也陆续离开。到今年10月,公司已经发不出员工工资。
一位关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毫末智行拿不出产品和实际落地应用的具体数据,就很难拿到新融资。且毫末智行与长城“强绑定”,既是利好也是风险,一旦长城选择其他合作方,毫末智行会瞬间丢掉大部分订单,且其他车企也会怀疑毫末智行的实力,再寻找新合作方的可能性很低。
除了智能驾驶系统,毫末智行还有一个主要业务的末端物流配送车,这项业务与美团、物美超市、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据36氪报道,一位毫末智行员工称,低速无人小车今年的销售目标50余台。
智能驾驶行业依然在高速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约2738亿美元,年增速超过30%。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同比增长约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