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30日,2025广州国际车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新科技·新生活”。笔者了解到,今年比亚迪、广汽等自主品牌以包馆形式参展,鸿蒙智行更是携问界、智界等五界品牌集体亮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时捷、捷豹路虎等曾在车展吸睛无数的传统豪华品牌,却集体缺席。
在本届车展中,增程式新能源车与飞行汽车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各大车企纷纷推出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甚至500公里的增程式车型,以解决日常通勤成本高与长途续航的焦虑。与此同时,低空经济政策的出台正在为飞行汽车商业化铺平道路,小鹏汇天、广汽高域等品牌带来的飞行汽车加速立体出行实现场景化落地。
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今年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占比已历史性突破51.6%,这意味着新能源的新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传统燃油车型。而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发生变化。随着技术成熟,消费者对汽车的评判标准已从比拼品牌溢价转向实用价值,智能化程度、车型性价比、外观内饰设计、续航补能都成为决策时的核心,而这恰恰是国产新能源的优势所在。
豪华品牌退场 国产新能源成主流
今年广州的车展,国产新能源成为绝对主角。作为东道主的广汽集团以包馆形式参展,旗下的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埃安和昊铂悉数到场。一口气展出了昊铂A800、传祺向往S7、传祺向往M8乾崑、传祺向往S9乾崑、埃安UT super、埃安i60等诸多新车,星灵架构、弹匣电池等核心技术展区更是人气爆棚。
广东省当地车企比亚迪则携旗下比亚迪、仰望、方程豹、腾势四大品牌包馆亮相,其中超高端品牌仰望旗下的限量超跑U9 Xtreme、全尺寸行政豪华SUV仰望U8L鼎世版及超级四电旗舰轿车仰望U7凭借炫酷的外观和豪华的属性吸睛无数。
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五个品牌全系车型也来到了现场。前不久上市的全新问界M7、新款享界S9、尚界H5、智界R7以及尊界S800等车型凭借智能化的配置成为全馆关注焦点。
面对头部品牌的挤压,腰部品牌纷纷选择以差异化策略寻求生存空间。从此次车展期间发布的新车来看,技术下沉与场景落地成为主要方向。
零跑选择了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向下渗透至大众市场,将曾经应用在高端车型的激光雷达搭载在零跑A10这样定位10万元级别的小型SUV上;银灰、亮粉、荧光绿配色的欧拉5在诸多新车中格外亮眼,其将长城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长城与宝马合作开发的技术平台应用到了15万元级纯电市场;上汽MG全新MG4半固态安芯版则将半固态电池技术带入十万元级市场,试图通过加码续航补能场景从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此外,合资品牌的转型也开始加速。面对市场压力,它们选择与国内科技企业跨界合作,以补齐智能化与电动化短板。广汽丰田铂智7便选择与华为合作,成为丰田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车型;东风日产天籁鸿蒙座舱版、广汽丰田锋兰达智能版等车型则将高阶智驾下探至15万元以内燃油车市场。
与国产新能源火爆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广州车展保时捷、斯巴鲁、捷豹路虎、雪佛兰、北京现代等集体缺席。
市场关注度分化的背后,与当前国产新能源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不无关系。对比国产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突破,一些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转型明显滞后。乘联会数据显示,由于国内新能源车崛起并走向高端,进口车持续保持下滑趋势。进口车在2014年达到143万辆峰值后下行,2024年进口规模持续锐减,全年进口仅有70万辆。今年,1-9月中国进口汽车36万辆,同比下降 32%。
国产新能源车企相关人士告诉笔者,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教育深化,市场已经从比拼品牌溢价转向比拼实用价值。智能配置、续航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都是决策时的核心,而这恰恰是国产车型的优势所在。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让国产车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技术落地。
增程赛道竞争加剧 长续航成发展趋势
在本届广州车展中,新能源车内部也面临技术路线的分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增程阵营玩家明显增多,续航里程的竞赛尤为激烈。
小鹏展台中刚上市的X9增程版成为热门关注车型,452公里纯电续航、1602公里综合续航的参数格外醒目;零跑展台内D19增程版以超500公里纯电续航、1300公里综合续航的数据成为增程市场中的重要挑战者。上汽旗下智己LS9、吉利旗下银河V900等车型也纷纷亮出增程方案,福特智趣烈马都推出增程版,纯电续航220公里、综合续航1220公里,
不难看出,近期新发的增程车型纯电续航普遍提升到了200公里以上,一些车型更是高达400、500公里。这意味着,日常通勤完全能够依赖纯电模式,降低出行成本;需要长途出行时,油箱续航又能解决续航焦虑。
而车企之所以转向,与增程车型的痛点不无关系。早期增程式车型为凸显续航优势,普遍采用大油箱,电池容量却很小,导致纯电续航不足100公里,也因此被诟病为依然是燃油车。
小鹏相关人士告诉笔者,传统的增程方案普遍采用小电池+大油箱,接近传统燃油车的用车逻辑,但也使用户体验面临纯电续航短、充电速度慢、亏电动力弱、综合能耗高以及噪音大的问题。
国产新能源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增程式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阶段。对于增程来说,其最大的优势是解决纯电车的里程焦虑,并时刻保持纯电驾驶感受。从盈利角度来看,纯电车型几乎需要全部重新研发,而增程部分与燃油车技术互通,更容易实现盈利。
低空经济发展提速 飞行汽车成未来竞争焦点
当消费者聚焦于车辆的配置参数比拼时,车企已瞄准了低空领域。随着低空经济政策陆续出台,飞行汽车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广州车展上最具未来感的竞争赛道。
在广州车展上,包括小鹏汇天、广汽高域等品牌均展出了飞行汽车。小鹏汇天带来了两套飞行体系,其中,陆地航母采用创新的分体式设计,由一个可正常行驶的陆行母体和一个可分离的飞行器构成,以提供兼具地面驾驶与低空飞行的个人出行自由。而A868则是一款具备全倾转旋翼技术的飞行器,拥有更高的巡航速度和续航里程,定位更偏向于满足多人、跨城际的空中交通需求。
广汽高域方面则展出了量产型飞行汽车GOVY AirCab。该产品采用多旋翼构型,机身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实现轻量化,主要聚焦于解决城市内的短途通勤问题。
从政策层面看,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今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方面放宽了低空空域管制,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划定 低空飞行试验示范区;另一方面则建立了适航认证、安全监管、运营服务等配套体系,为飞行汽车商业化铺路。
车企之所以跨界布局飞行汽车,底层在于技术的互通。小鹏相关人士表示,新能源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存在显著的技术共通性。在感知层面,汽车领域积累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直接应用于飞行器的环境感知和机器人的空间理解。在决策层面,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中复杂的场景理解和决策算法,为飞行汽车的路径规划和人形机器人的行为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飞行汽车前景广阔,但其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广汽飞行汽车研发负责人苏庆鹏告诉笔者,当前行业虽已实现适航取证等关键突破,但实际运营仍受单机单点单人等严格限制,主要起示范作用。根据国家先载物后载人的安全发展原则,预计到2027年上半年将实现载人商业化,届时飞行汽车行业将迎来真正的商业化元年。
在具体应用场景上,苏庆鹏认为,低空+文旅和绿色短途交通将成为两大核心方向。前者通过将低空飞行与地方IP结合,打造独特旅游体验;后者则在岛屿等特定区域展现出生态友好和成本优势,使可持续运营成为可能。不过,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在于平衡用户需求与运营可持续性。企业成功不仅依靠技术实力,更需要将技术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具备整合产业链、构建完整生态的能力,这才是推动行业成熟的核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