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供应链升级吸引美国企业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5年11月21日 09:53  

本文3094字,约4分钟

尽管直接对美国出口的总量相对降低,中国香港在出口产业链上的作用却在不断延展。“中国香港作为全球服务中心,也与美国有着重要的服务关系”

在中国内地企业“出海”形成热潮的当下,多年来被认为是“超级联系人”的中国香港特区在本轮供应链调整中将起到哪些作用,成为一项将于12月公布结果的相关研究的主题。

该项研究由香港特区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委托美国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进行。在美国贸易政策转变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该项目以“布局供应链联通亚洲市场”作为核心议题,关注这一过程的挑战与机遇。

该研究近日在中国香港特区公布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负责该项研究的美国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高级总监Sean Randolph表示,许多美国企业仍深度参与中国市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因其供应商网络高度集中且难以被取代。近期一系列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承诺,显示中国及区域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

但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政策演变、环保压力及科技进步等,为提升韧性及减少风险,这些企业也有意将供应链区域化。“企业正分散制造基地,将部分生产活动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印度及墨西哥等地,以提升韧性并降低风险。”Sean Randolph对此指出。

除中国香港将在本轮供应链调整中将起到的作用,综合解析该研究的初步结论及近期中国香港一系列经济变化数据,以下几个方面也较为受到相关各界关注:

首先,中国香港在本轮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冲击或低于预期。按照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范婉儿在前述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2025年对美国出口占中国香港整体出口比例5.8%至5.9%,略低于2024年约6%的水平。出口产品约一半来自中国内地,其余来自世界各地。“之前较担忧美国对中国征收较高关税影响内地货源,但现时分别不大。”范婉儿坦言。

相关数值的变化较小,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随着产业链调整,近年来美国已不再是中国香港的直接出口地。按照中国香港立法会于2024年底公布的相关数据,中国香港对美国的出口总额曾在2018年上升至3570亿港元,但随后五年下跌24%至2023年的2720亿港元。中国香港输往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电讯设备、电脑和电子产品。2023年,美国只占中国香港整体出口市场的6.5%。

微观而言,中国香港的出口市场正形成多元并举的新格局,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共同推动了出口增长。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据,今年9月中国香港输往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泰国、韩国、美国和日本的整体出口货值分别录得50.9%、31.9%、19.5%、15.1%、9.6%、8.0%、4.8%和0.7%的同比升幅。

受此影响,9月香港整体出口和进口货值均按年升幅分别为16.1%和13.6%,相比8月分别提高1.6个和2.1个百分点。前九个月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和进口货值分别同比上升13.4%和13.1%,为香港GDP(地区生产总值)超预期走强贡献了重要动能。在谈到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时,署理政府经济顾问林帼瑛近日也着重表示,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主要受出口带动。

其次,尽管直接对美国出口的总量相对降低,中国香港在出口产业链上的作用却在不断延展。按照Sean Randolph的分析,能看到中国香港在区域供应链转型中正发挥着枢纽作用。许多美国企业仍深度参与中国市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很多美国企业正积极利用区内资源进行生产,中国香港则是美国企业与中国内地贸易往来的中转站,“美国企业可将服务及管理中心设于中国香港,在香港管理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

这一管理模式得以成立的基础,部分源于美国企业在中国香港各类分支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据《财经》今年4月的相关报道,当时香港美国商会(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AmCham HK)也在一份呼吁中指出,应以细微差别方式(nuanced approach)对待中国香港,以体现其独特地位、在全球贸易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促进合作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香港作为全球服务中心,也与美国有着重要的服务关系。”

按照香港美国商会透露的中国香港与美国的经贸关系数据,2024年美国对中国香港的商品贸易顺差为219亿美元,美国与中国香港商品贸易总额估计为338亿美元,中国香港为美国提供了接近14万个工作岗位。

同样是在2024年,位于中国香港的美国地区总部、地区办事处和当地分支机构数量,已从2023年的1273家增加到1390家,其在中国香港拥有约7.7万名员工。

第三,在本轮出海热中,中国内地企业对于中国香港的认可度日益提升,相关业务脉络亦日渐清晰。按照香港贸发局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进行的关于内地企业出海意向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走出去(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市场 ),希望通过香港走出去的内地企业亦由2023年的62%增至2024年的77%。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全球占比连升三年,被认为反映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布局日益深化、国际化路径从贸易驱动转向投资驱动。

一个与投资数据相关的具体领域,则是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以香港作为区域项目的支援平台,这也使得香港占部分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比例高于内地。以马来西亚为例,香港2024年的相关占比达35.5%,远高于内地的0.1%;香港在印尼市场的FDI占比达13.7%,也略多于内地的13.5%。

“这是由于内地企业经香港子公司对外投资,而非直接到当地进行。”范婉儿指出,随着内地汽车制造商及其国际伙伴优先在东南亚扩大电动车及电池生产,香港作为投资及金融中心,有效引导资金流入印尼、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地。“凭借广泛的金融及专业服务,以及灵活应对科技转型与监管变化的能力,香港作为国际企业不可或缺的枢纽地位会更加巩固。”

为加强产业链联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港投”)在东亚市场的布局亦在持续推进。例如港投已在中国香港投资了电动车和基础设施领域公司,并与泰国进行合作;部分被投金融科技公司已在印尼开展业务,随后扩展到泰国。

具体而言,中国香港被认为不仅能协助内地企业连接全球市场,更能一站式提供法务、税务、融资、检测及品牌管理等增值服务。为巩固自身中转贸易港地位,香港近年来也在不断强化自身作为内地商品国际化的首站平台功能,提供贸易融资、物流优化、质量认证及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在政策层面,强调积极有为的香港特区政府亦不断强调并提升自身的独特地位与产业优势。以近日成立的“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为例,其近期的核心措施之一,就是组成跨局、跨部门、跨机构的一站式支持平台,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开拓海外市场,并配合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借助香港金融体系辐射东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市场。

在一位持续关注香港产业链的研究人士看来,香港近年来之所以不断调整自身角色、定位以把握机遇,“核心在于出海和出口涉及的产业链环节有质的差异。后者只是外销,运营和生产仍以中国内地为主。前者则是积极借助中国香港对资本、技术和品牌进行全球性配置。涵盖的产业链环节越多,需要的金融及法律服务越高端,香港的优势才会变得越明显。”他如此对《财经》解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