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下的生存博弈,持牌消金公司年末集中“甩包袱”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2025年11月18日 18:22  

本文2891字,约4分钟

在10月31日至11月15日的半个月内,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密集发布了共15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接连将不良资产出表,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趋严,监管部门对贷款利率、业务结构比例及融资渠道等方面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面对日益收紧的政策环境,消费金融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部分公司选择缩减运营成本,有的暂停新业务拓展,甚至已有公司清盘退出。“活下去”已成为不少消费金融机构及助贷平台的首要目标。

01不良资产出表

从10月1日至今,已有12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布29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合计不良处置未偿本息总额约169.7亿元。

其中,中银消费金融有6期不良资产转让,本息总额合计约25.47亿元;兴业消费金融6期本息总额合计约26.67亿元;海尔消费金融有3期,债权金额合计14.4亿元。

杭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分别出售2期,不良资产本息总额约39.44亿元、5.07亿元、18.10亿元、25.44亿元、6.82亿元。

金美信消费金融、幸福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各1期,分别处置不良资产本息总额约为3.57亿元、1.74亿元、1.43亿元、1.56亿元。

从不良资产公告披露来看,资产以信用贷款为主,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多在36岁以上。有持牌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行业通行做法,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主要为了保证资金流动性。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当前行业不良供给激增,受让方议价力增强,平均折扣已低至1折以下;且逾期天数越长、回收率越低,1年以上回收率不足20%。机构普遍判断“晚卖更亏”,不如趁年末集中挂拍,一次性确认损失、改善拨备覆盖率。

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认为,助贷新规明确“风控主体责任”,联合贷和担保模式或面临回溯整改。“部分历史项目合作方资质不足,消金公司干脆把底层债权整包出售,既切断合规追溯链,也避免后续因担保回购触发资本扣减。”

本质上,此次风险出清源自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对利润空间、资产质量、未来展业等方面的多重考量。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为了维持盈利能力和资本利用率,消金公司需要通过出售不良资产来清理账面,以减轻财务负担并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柏文喜表示,在“强监管+低利率+资产质量下滑”的三重压力下,消金公司把不良资产“贱卖”并非单纯割肉,而是快速回笼资本、修复指标、聚焦合规业务的现实选择。消费金融公司集中出售不良资产,既是监管合规要求的持续推动,也是机构主动“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战略选择。

高承远表示,不良资产出表是持牌消金公司今年四季度最现实的“降本”动作。

02降利率是必然趋势

有持牌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新媒体,他们于近日接到监管的窗口指导,要求其停止利率20%以上产品的获客,到2026年3月完成利率20%以上存量产品的调整。

根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2024年,多数公司的平均贷款利率,控制在20%左右。

截至2024年末,中邮消费金融利率水平分布在5%-10%、10%-15%、15%-20%以及20%以上的贷款占比分别为8.07%、14.71%、21.53%和 52.10%。中银消费金融15%以上利率的贷款占比75%以上。中原消费金融2023年和2024年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18.71%和17.92%。杭银消费金融2024年对客平均贷款利率降至18.65%。

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利率水平在12%以下、12%-18%(含)以及18%-24%(含)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0.19%、17.38%和72.43%,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在20%以内。 

尚诚消费金融21.90%以上利率区间投放笔数占比呈上升态势,占2024年投放贷款笔数的7.18%。海尔消费金融2024年表内对客平均贷款利率为22.00%,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财经》新媒体了解到,目前,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网站等公开渠道展示的产品利率中,多数信贷产品最高线仍超过20%。

多位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降产品利率是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还会有更多的利率压力”,“此前所谓风险定价都是用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并不是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监管希望让金融公司具备真正的风险定价能力,进而实现利率市场化。”

不过,在部分业内从业者看来,到明年一季度,还是有一段时间调整产品,让利率下滑节奏变平滑,“不让个体风险变成集体风险”。

另外,有消金从业者透露,监管的窗口指导还涉及担保增信业务占比上限从50%压缩至25%。这意味着,担保增信等业务模式的利润空间,将大幅度收缩。

需要注意的是,担保增信模式属于固收模式,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合作收益模式包括固收模式、分润模式等。

在固收模式监管趋严的趋势下,分润模式的发展引起行业重视。

所谓“分润模式”是指,在助贷平台与金融公司的合作中,助贷平台提供流量、数据等服务,按分润比例收取服务费,资金发放与风控环节由金融公司完成。如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合作类业务采用分润模式,主要按照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向合作平台支付服务费用,服务费率约为利息收入的20%-30%。

但从实际合作来看,具有场景与流量优势的头部助贷平台议价能力较强,占据主导地位。有助贷从业者坦言,分润模式需要风险互担,部分金融公司不具备风控识别能力,只想“躺赚”。在他看来,这种模式很难成为主流。

除了利率与业务占比面临监管压力,消费金融公司ABS与金融债融资渠道也面临强监管。

10月23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宣布推迟原定10月底发行的规模约20亿元的2025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某持牌消费金融向《财经》新媒体透露,公司原计划发布一期ABS融资,后接到通知“所有的消金机构暂停发行ABS与金融债,已经获批发行但尚未发行的产品都将暂停发行”。

ABS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盘活资产流动性的方式之一,已成为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多元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财经》新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31日,消费金融公司在2025年已累计发行ABS产品11期,金融债13期,累计发行总额超过290亿元。

融资渠道受限后,资金侧压力或将更大。有持牌消金从业者表示,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胜利者,一定是综合实力更强、议价能力更高的消费金融公司,“这样,在某一端上承受特别大的压力和挑战时,其他端才不会崩掉,给公司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克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