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中国外贸信托主办、《财经》杂志和《财经智库》承办的中国外贸信托财富论坛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蓝煜昕在发言中表示,慈善并非等同于捐款,现代慈善的发展已历经“从1.0到4.0”多个阶段,尤其在社会价值创新的“4.0阶段”,慈善不意味着财富的消失,而是可以和财富的创造相融合,义利并举、价值共生。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蓝煜昕
谈及如何让财富能生生不息地延续,蓝煜昕认为,从慈善方面来看有向善、向上、向远三个方面的升维,要处理好我与社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以及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蓝煜昕进一步解释到,现代慈善信托、慈善基金会也可以成为家族凝聚的文化载体,有助于家风文化的传承以及家族精神的延续。此外,慈善还有育人功能,可以让孩子拥有悲悯心、社会价值及利他精神,使得财富和精神得到有更永久的延续。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主持人 徐小宁(中国外贸信托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随着国民财富积累,慈善从 “少数人的公益” 逐渐成为 “大众的生活方式”,“慈善 + 财富管理” 的模式也日益兴起。您认为慈善在中国社会财富观塑造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蓝煜昕:我认为慈善是作为一个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道场,产生两方面影响,我用两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义利并举、价值共生”,这是对“财富应该从哪里来”的观念影响;
第二句话,“财富升维,生生不息”,这是关于“财富应该到哪里去”的认识,只有财富的高度、维度提升了,它才能保持持久。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第一,理解“义利并举、价值共生”,要先理解到底什么是慈善,如果我们将慈善简简单单理解成捐款的话,这个价值就很有限,实际上现代慈善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1.0到4.0四个阶段。1.0就是传统的扶贫济困,就是捐款捐物。2.0是更强调现代慈善以系统化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3.0是强调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现在提到的社会企业概念。4.0的慈善是“社会价值创新”,它已经在抹平商业与公益之间的鸿沟。例如现在很多企业投入“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在追求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帮企业看到新的商业机会。在公益或慈善4.0的时代,其实慈善并不意味着财富的消失,它是和财富的创造融合起来。
第二,财富升维,生生不息。财富到哪里去,怎么才能生生不息地延续?我想慈善可以告诉我们的是,它只有向善、向上、向远,从这三个方面升维,才能实现生生不息。向善,处理我与社会的关系,从“小我”到“大我”,让财富从个人的利益拓展至更多人,惠及更多人。向上,处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物质财富转化为文化符号,它才能得以留存和永续。向远,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慈善作为一个实践“道场”,能发挥齐家、传家和育人功能,现代慈善信托、慈善基金会可以成为家族凝聚、齐家的文化载体,有助于家风文化的传承以及家族精神的延续。
慈善还有育人功能,这是我们过去几年跟企业家谈慈善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慈善目的,希望通过做慈善来教育孩子。孟子说“易子而教”,家长会发现,在实践当中,在社会的场域当中去教育孩子是更有效的,慈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域,让孩子变成一个有悲悯心、有社会价值、有利他精神的孩子,使得财富和精神得到更永久的延续。
主持人 徐小宁:慈善信托、公益基金等工具,正在成为连接财富与公益的重要桥梁。当前慈善与财富管理的融合还面临哪些障碍,应当如何推动公益慈善更深度地融入财富管理生态?
蓝煜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探讨到底财富管理与慈善有哪些可以结合的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慈善资产的管理,涉及到保值增值,这是财富管理可以介入的领域,怎么让慈善资产来增值。
第二是投资和公益目标的结合,我们称为影响力投资,这个领域也是财富管理可以去涉足的领域。
第三从信托的角度去提到,财富管理本身要拓展出很多关于花钱的能力,不仅仅是增值的能力,尤其是在慈善领域当中,这个领域现在很缺少能链接起捐赠人与慈善行业本身的中间角色,这部分的能力与工具箱的发展也是未来的方向。
反过来,到底这里头存在哪些障碍?
其一,与中国公益慈善行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和公信力有关系。一个是过度劝募,会带来很不好的感受,影响积极性;第二是慈善组织需要取得更高的影响力,大家很关心捐出去的钱怎么证明真的发挥有效性。
其二,中介机构进一步提升慈善人才与组织能力。要想架起财富管理与慈善之间的桥梁,就需要有人才,他要懂得慈善的语言,同时要懂得财富语言,但现在我们确实中间能进行很好的转换与链接的人才是匮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