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一降”,外商投资新信号|进博会观察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王静仪 编辑 | 王延春  

2025年11月14日 19:33  

本文4045字,约6分钟

中国的外商投资总金额连续两年下降,但在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持续上升,凸显结构性变迁

834.9亿美元,这是11月10日刚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按一年计意向成交总额,比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

主办方介绍,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创新氛围浓厚,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0家,180家企业成为“八届全勤生”,充分体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强大“磁吸力”。

进博会成交额创新高,是中国“稳外资”的最新成果,也见证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与结构的系统性变化:引资规模自高位回落,行业分布向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集中;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布局从服务“外循环”向参与“内循环”转变,利润再投资、并购等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商务部统计,2025年1月-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4892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6.2%,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737.5亿元人民币,降10.4%。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2.5亿元,同比下降27.1%。

“外商投资不能一概而论,和行业高度相关。有一部分行业的市场已经疲软,有的行业产能发生过剩,但是有的行业还在新兴的过程中,不同的行业面临的局面和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全球执行副总裁、空中客车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徐岗对《财经》记者强调。

徐岗以航空业为例介绍,中国还有九亿人没有乘过飞机,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客运和货运对飞机的需求都相当强劲。当前空客在中国市场面临多重红利,来自市场、人才、供应商和未来创新,空客在中国的第二条飞机总装线刚刚于10月投产,此后在中国的投资还会一如既往地持续加大。

外商投资正在发生“一升一降”的结构性变迁。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5》显示,尽管引资金额下降,但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4.6%,较2017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两类外资一升一降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始终是吸引外资的最大动力。

以航空业来看,当前中国有4400多架现役飞机,考虑到市场扩大以及旧飞机更新换代,空客预测,未来20年,中国还需要新增9520架新飞机,新增量占全球的20%,同时中国在2030年前后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航空市场。

为应对市场需求,空客在天津工厂于10月投产了第二条飞机组装线,在中国的产能有望翻番。同时徐岗介绍,此前空客在成都还建设了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用于退役飞机拆解和回收,从造飞机、中期维护到后期回收,全方位挖掘中国航空市场的潜力。

空客持续加大投资中国市场,反映了高技术制造业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的一大趋势。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6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占比较2023年略有提高。在具体领域中,2024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包歌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收缩与重构》一文中指出,流入中国的外资分为两类:一类是投在中国、销往世界,随着中国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外资可获得的利润占比降低,不少原材料与最终组装等低端环节已外迁至东南亚、南亚;另一类是投在中国、销往中国,多数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环节和核心零部件制造,外资仍在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外国商会发布的会员企业在华投资信心相关报告也体现了这样的趋势。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表示,传统“在华加工再出口”模式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中国其他核心竞争优势仍在吸引外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如完整产业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及庞大市场潜力等因素。

一方面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潜力逐渐释放,外资在华战略由“外循环”转向“内循环”;另一方面,随着外资研发本土化趋势加强,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与扩建研发中心的力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服务业FDI的增长尤为明显。

2004年-2023年,高技术服务业行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的复合增速达27.4%,其占整体FDI的比重由2004年的0.5%增长至2023年的18%。在这一趋势下,2022年,流向高技术产业的FDI规模达到683.5亿美元的历史峰值,2023年该规模虽有所下降,但占整体FDI的比重仍增长至37.3%。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逐步向高技术、高利润的领域集中,反映了中国近年来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引资质量提升。

2025年11月5月,进博会首日,德国豪车制造商保时捷的中国研发中心于上海启幕,这是保时捷的首座海外综合研发中心,旨在赋能本土创新,为中国市场开发专属的信息娱乐系统与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强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中国引资规模下降但仍处高位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2024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中国引资规模下降,和全球投资收缩同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剔除欧洲投资中转国影响,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8%,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已降至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不稳定等风险与不确定性构成重大挑战。

大国博弈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直接影响全球FDI绿地投资变化。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援引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指出,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起点,之前五年(2013年-2017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为703亿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为917亿美元;之后五年(2019年-2024年,剔除2020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降至386亿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升至1226亿美元。

全球外商投资新格局正在重塑。沈建光指出,2024年,印度的FDI绿地投资增长28.0%至1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墨西哥的绿地投资增长32.9%至443亿美元,是历史第二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绿地投资仅为402亿美元,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稳外资”成为2025年中国经济的一大关键词。今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以20条措施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等顶层设计都予以明确,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仍居发展中经济体首位;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占全球FDI比重,都仍处于历史高位。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5)》,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2.4亿美元,仍保持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地位。

另外,总体上来看,目前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也大致符合商务部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中设定的预期目标。《证券时报》报道,“十四五”时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预期目标为7000亿美元。2021年至2024年,中国已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6494亿美元。这意味着,2025年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只需达到506亿美元即可达成“十四五”时期的目标。

如何“稳外资”

根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2.5亿元,同比下降27.1%,创2013年以来新低。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降幅均超过30%。

同时,2024年,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商务部指出,借助中国的创新生态优势,加快在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前沿产业布局。

如何扭转外商投资持续下降趋势,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2月审议通过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强调,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稳存量、扩增量。

为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中国已采取多方面具体措施,包括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等。最新《方案》再次强调,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优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始终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三大关键动力。”咨询公司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贺晓青指出,中国的外资吸引力连年稳居新兴市场首位以及全球前十,对外资的吸引力仍具有显著的韧性和稳定性。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指出,要积极扩内需、促消费,让外资企业充分感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红利。比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消费;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放松对于高消费行为的管制;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于2025年6月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未来共赢发展再起航》研究报告指出,依托中国超大规模人口基数以及消费升级趋势,跨国公司在华市场空间不断拓展,营业收入实现稳定增长。2019年-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从23.4万亿元增至26.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全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含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6万亿元提升至1.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