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各路资金加速配置中国资产的潮流,中国香港特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于11月12日迎来一项关键性改革,其主旨是破除长期以来当地存在的债券与股票托管体系的“双轨制”。
由港交所、香港金管局及讯清结算控股(CMU OmniClear)三方在当日签订的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显示,为优化香港资本市场的金融基建并支持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讯清结算方面将引入港交所作为策略性股东。
在港交所最多斥资4.55亿港元以认购新股形式投资并成为策略股东后,香港金管局管理的外汇基金及港交所,将分别持有讯清结算控股80%及20%的股权。港交所首席营运总监刘碧茵表示,港交所将在未来12个月内专注于推进信息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全面提升交易后证券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
香港外汇基金于2025年10月成立讯清结算控股,旨在全资拥有于2024年10月成立且以商业模式运营的讯清结算有限公司。对于未来是否会再引入其他策略性投资者,讯清结算方面则表示持开放态度,要根据发展进程及需要而定。
对于此次合作的意义,见证协议签署的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形容称,三方联手推动CMU系统升级转型,标志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底层架构将全面进化。不仅为市场开拓新增长曲线,更将构建贯穿债券、股票及数字资产的综合结算生态系统,为迎接国际资金涌入中国资产铺设“超级跑道”。
所谓CMU系统,其中文名称为“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自1990年建立以来,随着市场需求演变,CMU也逐步扩展服务范围,包括2007年推出“点心债”、2017年开展“债券通”北向通交易,以及2021年扩展至南向通。近年来讯清结算也积极扩展全球网络,除与澳门中央证券存管平台直接联网,也正与阿联酋中央银行合作开发直接联网。
简言之,此次合作的核心,是将过去专注于债券交收、结算和托管的CMU系统进一步升级为支持多元资产交收的结算平台。这也符合CMU近年持续提升系统的核心目标,即成为亚洲主要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
港交所此前就ICSD发展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到,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加大,当亚洲国家或地区与欧美发生争端时,金融系统被用作谈判甚至威逼手段可能性会增加。“为亚洲时区提供一个真正独立的、专为本地市场服务的托管结算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讯清结算近年来为此积极建立股票交易后资产服务平台,致力提供一站式服务。股权合作后将带来的改革,也意味着其日后涉及的资产和抵押品类型将不再局限于债务计价产品,资金经中国香港进出中国内地的双向流动、风险管理也将变得更为全面。
为实现相关目标的第一步,即如何实现香港当地系统打通。在此之前,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双轨制”现象,港交所运营的中央结算系统(CCASS)专注股票市场,CMU系统则服务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的观点是因两大系统“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投资者跨资产操作时面临效率低、成本高、抵押品无法互通等问题。
改革及打通具备现实意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经讯清结算与港交所托管的在港证券,以及“债券通”“股票通”机制下的中国内地证券,总额已突破5万亿美元。
具体而言,目前海外投资者经“债券通”购买内地债券,逾60%的部分是由CMU清算及结算;港交所除了是股票交易及结算营运商,也提供衍生工具等结算服务。此外,目前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互换通)部分资产就存托于港交所系统内。
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9月17日公布的《施政报告》中对此有清晰预告,即推动讯清结算与港交所合作,核心是让投资者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及相互抵押股票和债券等不同资产。
在股票或债券市场,灵活高效的金融基建被认为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条件。此次合作的战略意义,亦包含一些具体层面。例如在释放流动性、促进产品创新方面,此次合作将促进探索双方托管的债券和股票作为抵押品的互通性,提升抵押品管理效率并释放潜在流动性。
深耕全球固定收益市场及多资产配置近20年的中欧基金国际投资总监叶英聪则对《财经》解析称,“讯清结算、港交所及外汇基金的三方合作将为全球债券投资人提供更多清算选择,从而吸引并调动市场资金,增强香港债券市场流动性。除传统的场外交易方式,未来香港债券市场会有更多通过其他模式参与的资金进入,这对整个香港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长期有益。”
举例而言,未来港交所如可打通债券及股票的存管平台,有望使得投资者在CMU系统内的债券作为港交所的抵押品。这一做法在全球市场其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手持债券的投资者抵押后获得现金买入股票,手持股票的投资者也可以持股买入债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
“建立综合抵押品平台,其实也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因为风险管理工具和衍生产品的种类或数量有望增加。这次港交所其实是为离岸债券回购、场外结算及利率衍生工具等增长潜力较大的领域进行了一次长线投资。”亦有业内人士如此对《财经》解析指出,“同时为数字资产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代币化的债券和股票发展等,未来可期。”
此外,建立综合抵押品管理平台不仅能释放潜在流动性,还可催生新型融资工具与衍生产品,例如以人民币国债为担保的回购协议、跨资产类别的结构性票据等。
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随着资金调度、抵押品转换、风险对冲等操作有望变得更为流畅且降低交易成本。零售投资者及国际投资者参与点心债等人民币债券产品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将有助做大香港的零售债市,“如能形成良性循环,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
所谓良性循环,即通过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综合结算平台,形成“资本流入—市场深化—人民币使用扩大”模式。对此,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亦坦言,将全力把握当前机遇,强化香港在人民币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上的功能。
最后,与近来保持交易畅旺的当地股市相比,债市被认为是中国香港未来金融发展仍有较大潜力可挖的领域。因此,此次合作在搭建框架的同时,行业内其实也较为期待香港债券市场能注入更加丰富的资产。
“目前,在香港债券市场上,大家耳熟能详的是BAT、美团、小米等。但在AI、高端制造、医疗等板块,发行主体还相对有限,债券种类也是以信用债为主。未来可积极拓展至资产支撑证券化(A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等,丰富发行人背景,这也是业界期待的方向,因为资产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叶英聪对《财经》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