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中国外贸信托主办,《财经》杂志和《财经智库》承办的中国外贸信托财富论坛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带来“全球经贸新格局下的资产配置与风险防范”的主题分享。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今年我国最大的亮点是外贸出口,前三季度增长了6.1%。”李迅雷分析道,主要是因为两大因素,一是今年以来对非洲的资本品出口大幅增加,二是因为出口价格下跌。
关于“十五五”规划建议,李迅雷提及三大亮点:一是加速科技的自立自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进展顺利,未来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会非常大;二是大力促消费,要让CPI、PPI合理回升,就得促消费,并需要推出财税体制等相应的改革;三是统一大市场,尤其在反内卷方面,如果明年PPI、CPI有所回升,对企业的盈利肯定有所改善,也会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
展望2026年,李迅雷表示,GDP增长目标还是5%,财政政策方面,还是会推出增量政策,估计公共财政赤字率会从今年的4%提高到4.5%。货币政策方面,降息降准空间会有一定限制,但也应该还是会降。“我希望明年降息有20个BP,降准0.5%。从昨天刚出来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来看,似乎也有降准降息的隐含逻辑,这对股市和楼市都是利好,但总体来讲,幅度有限。”他提到。
最后,谈到目前资本市场的机会,李迅雷指出:“在目前整个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债券收益率有望下降;产业和企业的分化是大趋势,中国现在股市分化度还不够,需要有一个‘统一大市场’来合理配置各类要素,只有通过并购才能做大做强;随着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松动,全球货币体系再调整的机会下黄金值得长期配置。”
以下是部分发言实录:
李迅雷:各位领导,很高兴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前面孙老师进行了宏观的分析,我也非常认可,PPT中也准备了有关宏观方面的内容,因时间原因,不多展开。
一、四中全会提到一句话“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实际也牵动了中国经济形势,也牵动了美国经济形势。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在崛起,美国虽然还是很强,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但毕竟其综合实力还是有所回落的,中国则在提升。
前面主持人说为什么现在消费那么弱?因为我国居民债务偏重,现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平均每100块可支配收入中要还掉15元左右,虽然我们可支配收入也并不算高,但用于还债的比重比较高。如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66%左右,而美国达到90%左右。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都在增长,通过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债务增长来推动经济,实现稳增长的目标,美国亦如此,这是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经济学最起码的认知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付出的成本多大?如果付出的代价过大的话,就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而是政治学,经济学讲的是机会成本,以多少代价来实现多大的目标。
中美贸易战打到后来其实就是“非贸易战”,即从科技战到产业链、供应链之战,最后可能还有金融战。目前中国优势比较明显,因为中国产业链是全世界最长的,供应链也是全世界最宽的。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全球31%,或接近三分之一,而制造业增加值的计算都是按照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计算的,但这些年来,我国的PPI近三年来一直是负的,如果算产能的话,中国产能要占到全球40%左右,甚至更高,很多行业的产能在中国占比达到50%,甚至70%~80%,如果美国重新要让制造业回归的话需,要多少时间和重置成本?三、五年内是重建不起来的。
我这里做了一个表,哪些行业最容易“稀土化”?其实有很多,比如化学原料药,中国在全球的份额非常高,美国重新去做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大家一直在抱怨产能过剩,但反过来讲产能过剩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我们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国,中国的制造业产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要替代中国制造业谈何容易?中国的成本优势、全球一流的基础设施、规模经济等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四中全会提到,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等诸多有利因素,其实是表明我们的筹码很多了。这对大家的资产配置也是一种提示,未来有可能经历惊涛骇浪,故要配置避险工具,如配置黄金,因为大国博弈的战略是着眼长期的。
2035年要实现中期目标,即人均GDP相比2020年翻番,在大的格局下面,在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下,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还是很有优势的。
二、当前我国经济特征与数据分析
今年国内GDP增速还是前高后低,有一定压力。前三季度消费增长4.5%,主要靠以旧换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同比问题,下半年消费走弱。投资罕见负增长,主要还是受房地产周期影响,涉及大家对房地产最大类资产配置的看法问题。2021年房地产见顶之后,会跌到何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只看租售比,租售比的倒数就是房子的市盈率,就像股票,我只看市盈率一样。市盈率具有国际可比性了,基本上估值水平就合理了。我国的租售比与国际平均水平比,那还是偏低的,比如全球核心城市的平均租售比为4%左右,我们现在约为1.8-2%,很多国家有房产税,将房产税1个百分点去掉之后,与中国租售比同口径的就是3%左右。
香港租售比接近5%,香港房价很高,但租金也很高,所以租售比比较合理,属于有投资价值的。我国楼市何时估值水平会合理呢?目前房价在跌,租金也在跌,故这一轮房地产的下行周期持续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当年日本楼市下行持续了20年,我们是2021年到现在为止持续了4年,这对于大类资产配置而言,楼市的配置比例应该下降。
今年最亮的亮点是外贸出口,前三季度增长了6.1%,10月由于去年的基数原因,出口增速略为负了,但全年出口还是不错的。主要还是几大因素,一个是我们向非洲的出口大幅增加,这跟我们向非洲进行资本输出有关,今年以来对非洲的资本品的出口大幅增加。
第二个原因是价格,中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出口价格指数,从2023年1月到现在已经下跌了18%,一方面是出口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人民币贬值,人民币较去年年末贬值了6.1%,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了10%,对美元略有升值了1.2%。
但由此引发了我对于投资的思考,近日A股创了几年来新高,但从过去10年来看,累计涨幅非常小,核心原因还是企业的盈利增长不快。要让企业盈利好看似很简单,那就是提高出厂价价格,即让PPI年年提高。日本通缩30年,从1991到2020年。我们不能走日本的老路,价格要合理回升,其实是需要后面一大堆深化改革的诸多努力,当年日本要实现CPI2%的目标,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在安倍做首相的时候才实现了,背后便是一个很大的运筹过程。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去同质化竞争,能否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让企业规模做大,数量减少,覆盖到全球?现在制造业已经是全球遥遥领先了,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小得可怜,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三、“十五五”规划建议下的三个亮点:
亮点1,加速科技的自立自强。
我们做资产配置今后几年买科技股肯定没错,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即AI革命。为什么我们反复提要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中国经济要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大国博弈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科技上一定会有巨大的投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会非常大。
在资产配置方面,表中有六大产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还是可以去选的,但选什么公司呢?目前很多科技股的市盈率过高,确实很难选,但也得有长远的眼光,或许未来会有一批科技企业崛起,成为全球知名企业。这里就考验大家的眼力了。
亮点2,大力促消费。
促消费相比于科技的自立自强,肯定不是同一个数量级了,但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促销费分主动和被动:主动就是要推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橄榄型的收入结构;被动是因为现在退休的人越来越多了,退休人口大量增加,财政要被动地投入,政府杠杆率上升是必然的,我计算过,2013年公共财政支出当中,用于社保补贴的要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5.3%,2023年比重上升到8.8%,预期到2030年这个比重要上升到12%,也就是2030年要4万亿元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补社保缺口,这是被动的投入,肯定也能拉动消费。当然创新药、银发经济/养老产业等,看看哪些行业会从中受益,这部分是被动的。
主动方面,要让CPI、PPI往上走,还是得扩大需求、大力促消费,因为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实现高增长的崛起同时,还面临两大问题,房地产的下行周期和结构性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房地产的周期性问题,谁都会遇到,而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巨大,这方面就需要我们推出相应的改革。
亮点3,统一大市场。
在这方面也是非常难的,但也是必须得去做的,尤其在反内卷方面,如果明年PPI、CPI有所回升的话,对企业的盈利肯定是有改善的,也带来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去年美国股市七巨头对美国标普500指数贡献了50%左右的增长,美国每一家巨头都有自己的产业链,比如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等,且都是全球构建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制造业虽然非常大,但我们大企业缺乏打造大而长的全球产业链能力,有哪些企业今后几年能做大?也是投资和配置资产的一种思考维度。
展望2026年,财政政策还是会有增量政策的,估计明年的GDP目标还是在5%左右,为了实现这一比较高的目标,财政赤字率要在4.5%,今年为4%,明年再增加0.5个百分点;广义财政赤字率今年是8.4%,明年要提高到9%左右,主要还是靠中央财政加加杠杆。对于货币政策,降息降准有空间,但空间有限,估计应该还会降,我希望明年降息有20个BP,降准0.5%。从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昨天刚出来的,似乎也有降准降息的逻辑自洽,这对股市和楼市都是利好,但总体来讲,货币政策的空间有限。
四、资本市场还是有机会的。
第一,在目前整个投资回报率下行、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债券收益率有望下降,债券配置逻辑主要是基于长期考量。
第二,我们不太可能像日本,日本失去30年,中国应该不会,因为大家总在研究日本失去30年的政策失误,但却忽视了日本失去30年与中国崛起30年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中国房地产也在往下走了,我们在房地产下行的过程当中,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电动车、创新药等都在崛起。中国不会失去30年,是因为中国有自上而下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有举国体制优势,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因素。中国不会失去30年,是因为当前及今后,估计没有一个实力大国可能崛起。
拥抱高科技,拥抱哪个?很难选,但可以买一点ETF,毕竟成分股指数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
还是一个主题,分化是大趋势,中国现在股市分化是不够的,2010年以来,美国股指涨幅惊人,但统计表明,美国股指是靠12.5%的上市公司拉动上涨,87.5%的公司不创造价值。玩游戏到最后是少数人成为赢家,而且大赚钱,大部分则是亏钱的,企业经营也是一样的,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部分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长,分化就是优胜劣汰、强者恒强、此消彼长的过程,所以资产配置要在分化的过程中抓住机会。
什么人家的股市里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巨头?去年美股耀眼的是七姐妹,今年又多了一个博通,纵观美国大企业的成长过程,大多通过不断并购以做强做大,且七姐妹的并购次数都是三位数以上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建立“统一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来收购兼并,做强做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对地方绩效的考核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最后我推荐黄金,我是2016年持续到现在为止都看好黄金。这是全球央行持有黄金的总规模,在1965年达到最高点,我们目前的规模,60年过去了,各国央行持有黄金的规模还不如1965年,但1965年到现在为止,60年期间,我们的货币规模也增长了几十倍,全球货币体系再调整、美元的国际地位遭到挑战的背景下,黄金还是值得长期配置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