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于11月13日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潘士远在“AI+”赋能产业升级论坛上指出:第一,肯定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企业可以利用AI技术对各个环节,包括供应链、生产、运营、管理、销售等进行优化,降本增效,进而创造价值。但企业要想抓住这个机遇,在数据方面要提早做好布局和规划。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潘士远
第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存在工作替代效应和工作创造效应,所谓工作替代效应就是企业的很多可重复的、标准化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工作创造效应是指新工作的产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就会带来大量新工作岗位。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
第三,正是因为工作替代效应和工作创造效应,在人工智能时代,技能比较低的劳动力相对收入水平可能会下降,技能比较高的劳动力,相对工资水平会不断提高。也正是因为这个变化,以后在整个社会收入的分配格局中可能会出现,资本所分配到的收入占比可能越来越高,劳动所分配到的收入占比可能越来越低,且在劳动所分配的收入中,技能比较低的个人所拿到的收入减少。
第四,因为机器人不消费,所以人工智能到来之后,AI赋能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一个可能后果是,社会消费不足。这要引起整个社会高度重视。
此外,他还认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过程中,人工智能赋能营商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
以下为部分实录:
潘士远:谢谢主持人。今天主题是AI赋能产业,我可能会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AI赋能产业,肯定可以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企业可以利用AI技术对各个环节,包括供应链、生产、运营、管理、销售进行优化,这样就可以降本增效,创造价值。但是,要抓住这个机遇,还是要有一些准备。人力、物力肯定是要准备的,但从我个人感觉来说,可能还需要特别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数据。也就是说你想抓住这个机遇,如果缺乏数据,可能可以看到它,但抓不住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他的基础是他所收集到的信息,人工智能在做决策的时候,最重要的基础是数据。所以说,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数据方面要提早做好布局和规划。
第二,人工智能到来可能对整个就业结构带来一些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应该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就业替代效应,所谓就业替代效应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者管理过程中,或者应用过程中,它的很多可重复的标准化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比如大家可以看到,原来24个小时的接线员,现在很多都失去了岗位。人工智能也会带来另外一个效应,就是工作创造效应,或者说岗位创造效应,这也是非常简单。就是现在人工智能新的技术的研发,或者说应用,很多岗位都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被创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后整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用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机器人可能变得越来越多。尤其原来很多民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有可能以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变成另外一个场景,我们以后会称很多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变成机器人密集型企业。
第三,跟今天的主题有关,跟财富金融有关。正是因为岗位替代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在人工智能时代,技能比较低的劳动力相对收入水平可能会下降,技能比较高的劳动力,相对工资水平会不断提高,这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的成本。也正是因为这个变化,以后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中可能会出现,资本所分配到的财富占比越来越高,实际上这个趋势跟发达国家过去一段时间完全吻合。发达国家的很多数据可以表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资本的报酬占整个总产出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的,劳动总的报酬可能会越来越低的。在越来越低的劳动报酬过程中,熟练劳动力的报酬可能会提高,非熟练劳动力的报酬可能非常低下。在整个过程中,社会财富的不平等,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这正是很多人关心的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因为人工智能到来之后,整个企业用工会发生很大变化,机器人用的越来越多,人用的越来越少,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但我们知道,机器人不是人,是机器,它不需要交社保,不需要交工会费等等,但这里面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机器人不是人,它就不会消费,这个对整个AI赋能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很大后果是,如果机器人用了很多,又不消费,对整个社会消费总量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消费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消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过程中,各方要非常谨慎考虑刚才说的这个问题,很多学者或者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以后对机器人的应用要进行征税等等。
颜阳:最近我看到金融时报组织了几个AGI的大佬,包括黄仁勋、亨顿等进行了比较前沿的研讨,大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表了不同的观点,AI注入到场景里,我们更要关注AI的安全、AI的伦理,以及人工智能进一步推进过程中,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有自主能力时,我们该怎么提前进行防范?从这个角度请潘老师谈谈看法。
潘士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观点。大家在讨论的时候,包括前面说AI赋能产业升级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从AI作为技术怎么促进产业的升级。实际上还有一个方面应该要大力提倡的,或者是大力推进的,什么呢?政府应该用AI赋能营商环境的改善,如果这个能做好,能为AI赋能产业做好最最基本的保障。
有关伦理,其他的我不是很知道,现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就说现在有算法,各个企业之间有不同的算法,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里,如果以前不是通过算法,通过价格、谈判达成一个合谋来垄断这个市场,政府是可以监管的,政府可以进行约束的。但现在有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过算法进行合谋,应该怎么预防,怎么约束,怎么规制,因为通过算法达到企业的垄断会变得越来越多,当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用的更多时会变得越来越多,这个现象值得越来越重视。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AI对整个社会,包括年轻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蛮大的挑战。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AI对人类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AI没有出现之前,人机交互比较困难,或者说人机交互提供不了情绪价值,但现在因为AI的出现,人机交互变得非常简单,并且机器有些时候能够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AI对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者交往的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以前,没有智能手机、没有AI,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个事情是谈恋爱、求婚、生小孩,但现在因为AI的出现,因为机器能够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可能他们就不会选择马上谈恋爱、马上结婚、马上生小孩。
我在大学里可以观察到,比如两个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可能坐在隔壁,话都不说,都是用手机交往,用微信交往。这种交往方式,这种冲击,会对整个人口,尤其是生育率的变化,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AI的出现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方式,进而影响到整个人口的出生率,这个问题可能是AI对未来的挑战,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人口下降的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蛮大问题,中国是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