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发言中指出,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要从过去的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

王一鸣提到,科技创新过程极为复杂,每个阶段都需要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从种子期到初创期再到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所需的金融工具各不相同。
他建议,要大理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银行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应倡导发展创业投资。对于募、投、管、退等各个环节,“募的问题,这些年有很大的进展。第二个很重要的是退的问题,我投了怎么退出来。我个人理解即便以后也很难完全靠IPO单一通道实现退出,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并购市场,鼓励设立市场化的并购基金,来解决退出问题。”
此外,王一鸣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对金融服务的赋能,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构建智能的风控的模型,动态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决策成本和决策风险,通过智能投顾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投融资方案,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为我们科技金融提供了更好的赋能的环境。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王一鸣: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论坛,这是文化论坛的金融板块,我就金融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围绕三个话题,如何去看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转化为产业,金融是媒介,所以中央提出要建立一个循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第三是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体的路径是什么,我围绕这三个话题。第一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是总书记在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背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加速突破,科技创新也在成为大国博弈角逐的总战场,在改变全球分工的中心和外围结构,重塑各国竞争力的消长和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是这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突破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带来了广泛的各领域的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这轮科技创新战略竞争最重要的就是大国的战略博弈,特别是中美。我们要把握主动权就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科创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也是这次四中全会的建议特别强调的。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大幅的提升,我们的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特别是自然指数全球顶刊发表量也超越了美国,特别是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的榜首。当然我们也有明显的短板,最重要的就是原创能力依然不强,重大的原创成果偏少,这个跟我们基础研究的投入偏低有直接的关联,这个图显示了基础研究占比与国际的比较。OECD国家比如美国、法国、日本都在15%-25%的区间,由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在某些领域依然受制于人,这个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第三是科技领军人才还是偏少。
未来按照四中全会建议的方向,我学习体会,我觉得要推动三个转变,一个是从过去的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领跑,我们过去跟跑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试错的成本,但是永远不能超越,最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跟不了了,因为美国搞小院高墙搞技术封锁,继续跟跑已不现实。所以未来怎么在有比较好的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性领域实现领跑,增强非对称反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科技主动权。我们能不能领跑呢,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突破表明我们能够领跑,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都处在领跑地位,也涌现了一批汽车新势力。西方的老牌生产商反过来反向并购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表明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实现领跑。未来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领域,比如最近一个领域大家没有太多关注,我去了进博会,我们的高端医疗装备,CT核磁共振出现了一批新势力。这个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第二个转变是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改革开放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批终端产品领域提升了竞争力,也大规模出口了,比如核电、水能机、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比如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这些中间品依然是短板,是未来十五五时期需要突破的重点。建议明确提出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这些关键核心技术要取得决定性突破。
第三我们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这次建议强调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原创就要从源头做起,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以这次建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的稳定支持,也包括金融层面的支持,通过基础研究突破实现战略性产品的关键突破。新科技革命下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在深刻的变革,基础研究的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竞争越来越向基础前沿前移,因为过去科学研究和产业是两个部门,现在越来越融为一体,企业正在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投入主体。这个照片就是华为在上海青浦投资建设的战略基础研究院,离虹桥机场30多公里,跟虹桥机场修了一条高铁专线。华为一年的R&D投入1700多亿,如果华为这样的企业投向基础研究会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值得我们期待。科技创新最终目的还是要转化为产品,所以我们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次建议强调了要强化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的建设、应用长颈的建设,强调了建立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建设,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重要生态条件。
转化涉及到科技、产业与金融的循环关系。早在2022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又把科技金融列为五大金融之首,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构建跟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技、产业与金融彼此在独立的运行,又是相互联系的,我觉得虽然有各自的运行范式、评价体系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内在联系互为牵引双向作用形成这么一个循环模式,无论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离不开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金融可以在创新投入、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产业金融的互动关系是动态演进的,回应历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兴起了现代商业银行,第二次兴起了现代投资银行,第三次兴起了PE、VC,这轮智能科技革命必然也要对我们的金融业态金融模式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从科学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化,中间需要跨越多个“死亡之谷”,从科学研究转化为技术的研发,它中间有一个“死亡之谷”,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又有“死亡之谷”。从中试产品到大规模产业化还要面临“死亡之海”,从这个过程的不确定性就表明我们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的风险,它需要通过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机制实现风险在各个参与主体的合理的分担,而金融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分散和配置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拉长投资久期,利用跨期的资源配置优化资源组合降低转移风险,实现各个市场主体的市场分散和共担机制,推动创新的进程和提升创新的效率。
科技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每个阶段都需要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我们从种子期到初创期再到成长期、成熟期、衰退,这个过程需要的金融工具是不一样的,比如种子期需要政府补助需要天使投资,到了初创期PE、VC可以开始进入了,到了成长期,商业银行可以进入了。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扩张时期是非常适应的,而转向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它的问题就开始暴露,什么问题呢,我归纳了几个方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追求收益的确定性,科创的长周期需要长钱,商业银行倾向于给短钱,最多的是一年期贷款,科创早期只需要用小钱,而商业银行习惯给大钱,科创以知识产权技术数据无形资产为核心,商业银行需要固定资产抵押,这种模式的不匹配导致现有的金融体系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融资更加匹配科技创新,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更有利于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国家宏观上来看有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循环的债务驱动模式,过去债务为主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逐步以股权为主的金融创新体系转变,我们怎么更好的发挥股权投资的作用,包括债券市场的发展来支持科创,这就是最后要说的金融怎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它的路径在何方。
我觉得在现有的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我们还离不开银行业怎么去拓展支持科创的空间,现在商业银行有很多实践,我们也走访了很多银行,比如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成立了专精特新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这种业务,同时放宽它的考核期,提高宽容度。可以加强与风投机构等金融机构合作,对投资机构通过净值调查意向投资的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也可以相应地提供贷款。像长三角,浙商银行成立了科技分行,上海银行也成立了科技分行,依托科技的分支行来探索开展认股权贷款股债混合型的融资模式,这是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探索的。
第二,过去这些年我们有长期的探索,投贷联动的模式,怎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来深化合作,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的业务新模式。因为他要投资他承担的风险更高,所以银行跟投资机构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摊风险,同时他能够更好地掌握贷款企业内在的经营情况运营企业和业务情况,也可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跨期的平衡。
第三,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去遇到的困难是难以估值,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银行的发展,能够更好的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造了条件。
第四,在债券市场设立科技板,过去一年央行正在推动对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发行的科创债券给予支持,这样提升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适配性。央行给予风险补偿,通过结构性工具给予风险分担,给予征信,第三方机构去发必须对科创企业做股权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第五,发展创业投资。最近从中央层面来说正在推进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地方这些年搞的也很多,解决募、投、管、退其中募的问题,这些年有很大的进展。第二个很重要的是退的问题,我投了怎么退的出来,现在IPO节奏放慢,一方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给创投基金退出有更多的通道,但是我个人理解即便以后也很难完全靠IPO单一通道实现退出,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并购市场,鼓励设立市场化的并购基金,来解决他的退出问题。
第六,股权市场支持科创,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创业板服务创新企业的水平,包括地方的产权交易中心,各地方都有,支持科创。
第七,加强科技对金融服务的赋能,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来构建智能的风控的模型,动态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决策成本和决策风险,通过智能投顾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投融资方案,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等等。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为我们科技金融提供了更好的赋能的环境。
最后风险的管理,我们也要借助智能技术来构建动态的信用画像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的分担和补偿机制,比如通过保险和再保险,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实行风险的分担,同时也要探索地方政府对科创企业征信和风险的补偿机制。我相信通过这些实践总结再实践,能够慢慢地形成金融服务科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渠道,提升我们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我就报告这些,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