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鹏飞:智能化时代将形成多极化、全域化和科技化的全球金融体系

来源 | 财经网   

2025年11月13日 18:07  

本文4038字,约6分钟

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于11月13日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论坛上谈到“金融港湾的发展与差异化”时他表示,金融港湾是金融主体的聚集区,也是能够在资金流动、资产配置、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中发挥枢纽作用的区域。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他认为,智能时代,金融聚集区是“金融平台+金融个体”的时代。智能化时代将形成多极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全球金融体系,所谓全球化是每一个金融区都具有全球化的功能。智能化将到来的时代,政策引领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的区域倾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聚集区与科技聚集区比邻而居,有科技的地方要发展金融,有金融的地方要发展科技。

所以要将杭州打造成“金融平台+金融人才”的聚集区,他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专注扬长处,强化金融平台和金融人才的优势,利用数字之城、平台之城、个私之城优势基础打造,并且积极探索智能时代领先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第二,借力补短板,对接合作实体交易场所。实体交易场所,上海、深圳已经定了,不可能再给杭州了,但是距离比较近,要加强合作,包括与国外的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广泛合作,弥补交易中心短板、实现分工交易、学习借鉴。第三,争先抓关键,建立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争取金融科技的重大资源向杭州布局,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创新试点(尤其各种金融从业证照),科技金融应用场景试点。第四,携手打基础,塑造金融发展的环境。杭州在重商业、重科教、重生活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因此可以打造顶级的稳定诚信的商业环境、宽容失败的金融文化、品质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和培育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培育科技和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顺势而为,尽早实现“金融人才+金融平台”聚集区的目标。

此外,关于越是经济发达,越是金融发达,越是金融发达,越是经济发达,怎么协调这种张力的问题,倪鹏飞认为,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金融的发展,都有一个从聚集到扩散的过程,开始是分散聚集,后来是集中聚集,后来是又聚又散。进入数字时代或者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和前面聚集与扩散一样的趋势,既有聚集,又有扩散。

所以政府要顺应这个规律,把握好金融中心空间布局的动态平衡。一方面不能搞平均主义,处在聚集的阶段全国都布点金融中心,希望把资金引到那些落后地区去,做不到它还会回来。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集聚,尤其在聚中有散阶段,不能始终把重要的资源、重大的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区域。  

以下为部分实录:

我发言的题目是将钱塘江金融港湾打造成“金融平台+金融人才”的聚集区。我是做城市研究的,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做了一个就金融中心和金融聚集区的理论到实际的思考,我讲四个观点:

第一,智能化时代,全球金融聚集区呈现出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金融聚集区类似于钱塘江金融港湾,它是金融经营主体的聚集区,也是能够在资金流动、资产配置、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中发挥枢纽作用的区域。

回顾金融聚集区产生以来的历史,以及着眼于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因素,金融聚集区有三个发展的重大趋势,与大家分享,看大家是否认同?第一,从经营主体的角度来讲,从农业时代的家庭、工业时代的企业,到智能时代,我认为是“金融平台+金融个体”。从金融聚集区的空间分布来说,它经历了农业时代的分散聚集、工业时代的集中聚集,到智能时代可能是大的聚集、小的扩散,或者说是又聚集、又扩散的格局。从金融和其他经济的关联来看,从农业时代或工业化初期是贸易,与贸易直接相连,贸易中心有可能是金融中心。后来是以生产为中心,生产中心可能是金融中心。后来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中心是金融中心。到未来或者说智能时代,是科技的中心,科技创新的中心可能就是金融中心。

基于这个重大的趋势,第二,智能化时代将形成多极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全球金融体系。所谓全球化是每一个金融区都具有全球化的功能。所谓科技化一定金融中心是和科技联系在一起。所谓多极化,总体上应该由少数综合的或者说超级的中心,还有众多的专业化中心构成。

第三个,硅谷湾区金融经验就是专注风险投资,创新多种与众不同的先进产品。会议特别强调要谈一些先进经验,我想到和杭州能够对接上的就是硅谷湾区。从总体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在智能化将要到来的时代,都是促进金融与科技联系链接。政策引导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如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引导金融与科技集聚毗邻而居金融中心与科技中心的“圈链群”服务模式,强化了协同效应。

有科技的地方要发展金融,有金融的地方要发展科技,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特别明显的趋势性现象。硅谷本身是一个科技中心,后来因为是科技中心,所以在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金融中心。但是它这个金融中心特别重要的特色,就是专注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占加州的78%,美国的1/3。硅谷银行(SVB)专注于服务高成长科技企业、生命科学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的科技银行。另外,他们创造出先进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产品,也就是说,它不仅发展风险投资,而且它领先创造出一些能够既保证安全,又能够获得高回报、快速流动的一些金融产品,都是它在领先创造,所以才成为金融中心。当然,今天讲到文化,硅谷地区本身就是多元、包容、宽容失败的文化,在金融层面也是如此,所以它能够取得成功。

第四,是将杭州打造成“金融平台+金融人才”的聚集区。前面的趋势都已经讲到了,杭州有许多优势,比如说,它的商业比较发达,城市的生活品质比较高,科教也非常突出,个私经济都非常发达。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金融科技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移动支付、区块链、大数据、智能投顾等都处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是领先的水平。支付宝、蚂蚁金服等企业推动了普惠金融、跨境支付、绿色金融等创新应用。正好遇到了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的风口。

既然在智能化时代,金融的主体是“金融平台+金融个体(金融人才)”这样的特征,杭州在这方面正好有基础和优势,因此建议杭州应该打造这样的一个聚集区。为什么说金融平台+金融人才呢?因为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的背景下,大部分的金融是在线进行的,在线进行的重点,一是要有平台,如果你掌握了平台,可能你就是中心。二是金融的从业者可能不是很大的公司,可能是很小的企业甚至个人,但是这些人可以分布在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创造的财富就与当地有关。如果你把这些人聚集在你这个地方,既抓住了平台,又抓住了金融人才,当然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中心。

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有四具体建议:第一,专注扬长处,强化金融平台和金融人才的优势,利用数字之城、平台之城、个私之城优势基础打造,并且积极探索智能时代领先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第二,借力补短板,对接合作实体交易场所。实体交易场所,上海、深圳已经定了,不可能再给杭州了,但是距离比较近,要加强合作,包括与国外的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广泛合作,弥补交易中心短板、实现分工交易、学习借鉴。第三,争先抓关键,建立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争取金融科技的重大资源向杭州布局,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创新试点(尤其各种金融从业证照),科技金融应用场景试点。第四,携手打基础,塑造金融发展的环境。杭州在重商业、重科教、重生活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因此可以打造顶级的稳定诚信的商业环境、宽容失败的金融文化、品质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和培育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培育科技和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顺势而为,尽早实现“金融人才+金融平台”聚集区的目标。

苏琦:金融对于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于拉平起了一个很好的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发现越是经济发达,越是金融发达,越是金融发达,越是经济发达,所以怎么协调这种张力?

我从理论到现实的角度提出我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区域金融的发展,都有一个从聚集到扩散的过程,开始是分散聚集,后来是集中聚集,后来是又聚又散。像我们之前见到的一些,比如说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一些情况,实际上是处在一个集中聚集的阶段,出现短期的区域分化,导致金融也存在着分化的问题。但是到了新的阶段以后,它就会有一个自动的在一些金融资源集聚的同时一些资源扩散问题,区域经济和金融都可能趋于收敛的过程。

从现实观察,进入数智时代或者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或者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呈现出有聚有散的现象。一方面,互联网、区块链、虚拟资产及元宇宙经济,线上交互和运输成本为零,导致虚拟化的金融活动的空间分散。即便一些大型的企业在聚集,但是对金融的服务,无论是区域的服务,还是对居民的服务,或者是对服务对象来说,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情况,都会使它出现均等和普惠的;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机构赢者通吃,金融机构及其服务对象尤其是创新对象的实体交互,带来的交易成本大于运输成本,决定金融服务业可能更加集中。总体上,既聚集又扩散所带来的多极化格局,将在一定程度降低区域间经济和金融的差距,尤其是将减少不同区域经济主体金融分享的差异。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两点,政府要顺应这个规律,把握好金融中心空间布局的动态平衡。一方面不能搞平均主义,处在聚集的阶段全国都布点金融中心,希望把资金引到那些落后地区去,做不到它还会回来,所以集中集聚期,可以先重点发展少数金融增长极。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集聚,尤其在聚中有散阶段,不能始终把重要的资源、重大的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区域,要顺应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