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单边主义暗礁扰动全球经贸洋流,地缘博弈迷雾遮蔽国际合作航路,世界正站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十字路口。”
11月5日,《世界开放报告2025》(下称《报告》)在第八届进博会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发布。《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主持撰写,在2021年首发,至今已历时五年。
《报告》显示,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5,同比下降0.05%,比2019年下降0.34%,比2008年下降5.39%,比1990年增长7.08%。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廖凡表示,这表明世界开放水平仍处于收缩通道。
在世界开放小幅收紧的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开放指数同比增长0.5%,在129个经济体中排第38位,与2023年相同。1990年至2024年,中国开放指数从0.5891升至0.7634,提高29.6%,
升幅位居全球前列。廖凡表示,这既表明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也展现出中国特色开放路径的强大生命力,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开放事业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在进博会现场,《财经》也注意到,很多参展企业和外籍人士都感受到了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并表示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投入。
世界开放总体在收紧、分化在加剧
《报告》显示,世界开放呈现出“总体收紧、分化加剧、动能转换”的复杂格局。
廖凡表示,世界开放的分化在加剧。《报告》显示,一方面,社会开放保持活跃,但经济与文化开放双双承压。2024年,经济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22%,文化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58%,均低于2019年和2008年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分化愈发清晰。欧洲与中亚地区、北美地区成为仅有的两个开放收缩地区,传统开放引擎明显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指数同比上升0.42%,成为维持世界开放的重要力量。
此外,世界开放的动能正在转换。未来,世界的开放将更加依赖新兴力量。数据流、绿色电、产供链价值链在全球南方交汇,正推动工业化迈向共享、低碳、互联的新征程,有望开启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开放新纪元。
廖凡认为,2024年世界开放指数继续小幅下降的最主要变量是“安全关切的显著上升”,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主要经济体在政策层面的收紧,包括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具体体现在两个核心方面。
其一,经济安全政策的内顾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英国、日本)普遍强化了外资安全审查、产业补贴和供应链“去风险”措施。《报告》明确指出,超过40%的投资限制政策涉及外资审查,并特别针对高科技和关键矿产等被视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制造业回流,欧盟和英国也相继通过立法加强对外国投资在17个关键领域的管控。
其二,地缘政治与保护主义的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在2025年已跃居全球风险首位。在此背景下,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蔓延,例如美国2025年单边关税的升级,严重扰乱了多边贸易秩序,加剧了全球贸易摩擦。这些行为反映了各国在关键技术、核心产业链领域的“安全焦虑”,从而在政策选择上倾向于收紧而非开放。
廖凡表示,总之,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领域依然展现出开放活力,但以“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为核心的安全变量,已成为主导当前全球开放水平收紧的最关键因素。它改变了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导向,从追求效率优先的全球化,转向更注重风险控制和自身韧性的“内顾化”策略。
开放指数升幅居全球前列,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中国开放指数35年间提升近三成,升幅位居全球前列。同时,中国开放政策指数提升24.6%,开放绩效指数大幅增长37.89%,两项关键指标在主要经济体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数据都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士感受到了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来自丹麦的企业家特雷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30余年。同时,李曦萌还是中国丹麦商会全国创始会长,致力于促进丹中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
自中国进博会举办以来,李曦萌每年都会参加,今年已经是他第八年来参加进博会。多年来,李曦萌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帮助丹麦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理解中国市场,同时反馈外资企业的诉求。
在11月6日的参观进博会活动上,李曦萌向《财经》表示,进博会年年办且越办越好就是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的最好体现。“目前,办进口博览会这样的理念只有中国有,很多国家办展的思路可能还停留在扩大出口的层面。”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体现了中国整体的发展战略关注长远而非短期。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部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或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进博会则为动荡中的全球经贸注入了动能,让世界企业共享中国的市场。
李曦萌在日常实践中也感受到中国很多开放之处。比如,李曦萌所在的中国丹麦商会每年都会向国务院、商务部、贸促会等部门以及各省市的政府部门提交建议。商会提出的建议均有回复或者给出处理方案。“部分人员同意,部分人员不同意,大家非常开放。”
李曦萌观察到国际上有很多企业并不了解中国的市场,也很害怕进入中国市场。比如很多丹麦的企业对真实的中国完全不了解,更多是从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中了解中国的,这说明这些企业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误解。因此,李曦萌建议,企业若想开展全球业务必须了解中国、深入研究中国的市场。“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市场,企业就无法竞争。”进博会是了解中国的最好方法,企业可以看到很多外国同行的竞争对手,也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国竞争对手。当然,中国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全球企业更多的信心。
此外,企业与其担心竞争,不如练好内功、提升实力,确保产品质量优良,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优秀的外国企业在中国都有自己强大的产品。在丹麦食品展位上,李曦萌指着Danisa皇冠丹麦曲奇的产品表示,丹麦蓝罐曲奇在中国十分有名,虽然中国自己也可以生产这样的产品,但美人鱼童话是丹麦自己的故事,丹麦将美人鱼童话与美食结合体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同行业都要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现场,Danisa皇冠丹麦曲奇首席执行官Erik Bresling(艾瑞克)表示,参加进博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企业并非处于被动状态,而是积极地参与中国市场活动。公司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并且保持创新,这对企业和中国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

在丹麦食品展位上,李曦萌(左)与Erik Bresling(艾瑞克)(右)交流。摄影/《财经》孙颖妮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以中国需求为导向、深耕中国市场。11月6日,德国拜耳集团携旗下经典玉米种子品牌迪卡七款新品与全新玉米种子品牌农倍乐亮相种业展台。拜耳中国公共与政府事务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王甦表示,扎根中国60年来,拜耳在育种研发领域,始终以本土需求为导向,支持合资公司中种国际引进全球优质种质资源,践行“百年良种,深耕中国”的承诺。
拜耳玉米种子合资公司中种国际市场总监姜云鹏向《财经》表示,中种国际一直秉承“在中国,为中国”理念,持续从本地创新到本地发展,企业每年从国外引进2000多份种子资源,经过本土改良之后,再投入中国市场。所有的研发都是在本土进行,所有研发人员都来自中国。
姜云鹏表示,企业一直对中国投资持有坚定的信念,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已近6亿元人民币。“我们在中国持续投入,经营初期也曾因此经历过亏损阶段,但决心没有改变。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
企业也感到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对于种业而言,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便是知识产权保护。姜云鹏表示,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监管层面,公司感受到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越来越好。2022年,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显著增强,近年来,种业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明显增加。监管层面,农业等部门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专项行动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