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等多家乳企业绩下滑 增长放缓背后行业上演“淘汰赛”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11月05日 12:00  

本文2568字,约4分钟

近日,19家上市乳企2025年三季报出炉。其中,伊利(600887.SH)前三季度营收突破900亿元、净利破百亿,“恒者恒强”的竞争格局愈发清晰;仅新乳业(002946.SZ)、妙可蓝多(600882.SH)等少数几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而光明乳业(600597.SH)、燕塘乳业(002732.SZ)等6家出现“双降”,天润乳业(600419.SH)、皇氏集团(002329.SZ)等6家则陷入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乳业三巨头”之一的光明乳业,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公司营收自2022年起已连续四年下滑,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再降0.99%至182.31亿元,净利润下降25.0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亏1.3亿元。不仅如此,其上海大本营与外埠市场收入同步缩水。

在消费复苏平缓、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的背景下,乳制品市场普遍承压,企业间的结构性分化进一步加剧。业绩承压的背后,既有宏观经济环境下消费增长放缓的影响,也源于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与结构性冲击。特别是新茶饮等替代品的兴起,持续冲击包装类液态奶的市场空间,对以该业务为核心的乳企业绩形成拖累。

面对挑战,乳企通过控费增效、优化产品结构寻求突破,并加速布局奶粉、成人营养等赛道。在这一过程中,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与规模优势,不断挤压中小乳企的生存空间,加速行业淘汰赛。

行业整体业绩承压 液态奶动销疲软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乳制品行业整体业绩承压,行业内部结构性分化持续加剧,“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固化。

前三季度,19家上市乳企营收合计1408.52亿元。其中,伊利股份、光明乳业和新乳业位居前三,营收分别为903.41亿元、182.31亿元和84.34亿元。三家企业合计实现营收1170.06亿元,占总营收的83.07%,行业资源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其余16家乳企的营收规模呈现出“头部集中、尾部分散”的行业生态:9家企业营收在10亿至50亿元之间,7家企业营收在1亿至10亿元区间。其中,三元股份(600429.SH)以48.71亿元位居第四,阳光乳业(001318.SZ)则以3.56亿元居于末位。

在市场弱复苏的环境下,企业盈利表现进一步分化。前三季度,仅新乳业、妙可蓝多、一鸣食品和骑士乳业4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光明乳业、燕塘乳业等6家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天润乳业、皇氏集团等6家则陷入亏损。

其中,皇氏集团净利润下滑最为严重,前三季度营收13.14亿元,同比下滑12.97%;归母净利润-0.49亿元,同比下降236.02%。光明乳业同样承压明显,营收下降0.99%至18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25.05%至0.8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出现1.3亿元亏损。

对于业绩波动,光明乳业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主要受成本压力及市场竞争影响;皇氏集团方面回应称,营收下降及业务结构优化是主要原因;天润乳业方面则称,业绩承压源于淘汰低价值牛只及计提学生奶等相关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事实上,液态奶业务的持续收缩成为拖累多数乳企业绩的重要因素。光明乳业曾凭借液态奶夺得市占率第一,但该业务自2022年以来持续收缩,2022年至2025上半年,液态奶营收从160.91亿元降至66.06亿元,各期同比降幅分别为5.9%、2.75%、9.47%和8.64%。2025前三季度进一步下滑8.57%至101.46亿元。除光明乳业外,三元股份和妙可蓝多的液态奶收入也分别下滑13.16%和2.49%。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制品企业相关人士表示,传统液态奶市场动销不畅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而非总量,整体消费量相对平稳,压力主要集中于包装类液态奶。其下滑与现制茶饮等替代品的兴起密切相关。不过,在他看来,支撑茶饮扩张的外卖高折扣模式难以持续,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

乳业转型进入深水区 行业洗牌提速

业绩承压、分化加剧下,控费与优化产品结构成为行业共识。

前三季度,伊利销售费用为165.5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1.52亿元下降3.49%;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庄园牧场等乳企的销售费用均出现下滑,同比降幅分别9.13%、15.12%、16.78%。

当液奶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奶粉、低温奶、成人营养等板块悄悄走上了“反攻”轨道。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242.61亿元,同比增长13.74%;贝因美净利润实现1.06亿元,同比增长48.07%,显示出该细分领域的盈利改善。

这源于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政策层面,今年1月起实施的育儿补贴政策(每孩每年补贴3600元至3岁)为市场注入活力,伊利、飞鹤、君乐宝等企业也同步推出10亿元以上生育补贴计划,形成政策与企业合力。产品层面,企业通过配方升级和功能细分形成差异化竞争,伊利金领冠强调母乳成分,飞鹤的“星飞帆”主打OPO和乳铁蛋白,澳优佳贝艾特悦白升级采用OPL结构脂,推动品类向高端化、功能化发展。

尼尔森IQ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8月,国内全渠道婴幼儿配方奶粉实现1.6%的整体增长。

除奶粉外,低温板块和成人营养也成为乳企布局的重点方向。

前三季度,新乳业低温品类保持双位数增长。三元乳业将低温奶作为战略转型重点,推出“三元北京鲜牛奶”等产品;天润乳业通过推出低温酸奶新品丰富产品矩阵。

在成人营养领域,伊利相关人士表示,新老年群体健康意识的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公司计划从乳基营养品向功能保健食品拓展,覆盖更广泛的年龄群体。光明乳业也瞄准银发经济,计划开发靶向益生菌和功能性乳品,布局精准营养赛道。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部分区域企业面临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产业链韧性较小等难题,再加上成本优势不明显,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乳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单一液态奶驱动转向奶粉、低温制品、成人营养等多品类协同发展,多元化布局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挑战、寻求突破增长的共同选择。而头部乳企通过技术研发和品牌投入持续吸引新消费者,这种投入规模是中小品牌难以企及的,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洗牌进程有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