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的关键时期,星巴克于10月29日发布了2025财年(截至2025年9月28日的前52周)及第四财季业绩报告。
2025财年,星巴克整体经营处于“收入微增、利润承压”的局面。报告期内,其全球净营收为372亿美元,同比增长3%;GAAP(通用会计准则)营业利润率为7.9%,较2024财年的15%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其中,第四财季的利润率压力进一步加剧,GAAP营业利润率仅为2.9%,同比下降11.5 个百分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重组支出及低价策略等。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在2025财年的收入为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高于全球平均增幅。在第四财季,中国市场营收为8.316亿美元,同比增幅6%,这已经是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态势。
在盈利能力上,财报虽未直接披露中国市场独立营业利润率,但明确提及中国市场“表现出良好的单店经济效益”,且称之为国际市场中“盈利最健康的区域之一”,门店经营利润率始终保持两位数水平。这一数据显著高于全球7.9%的GAAP营业利润率。
在单店营收上,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1%。具体来看,同店交易量增长4%,但是客单价下降5%。在第四财季,其同店销售额增长2%,这主要得益于交易量增长9%,不过其平均客单价下降7%。
这与星巴克在中国的低价促销策略有关。为应对瑞幸、库迪等品牌的低价竞争,星巴克中国密集推出促销活动,如在App上发放“三杯49.9元”“单杯7折”优惠券,外卖平台热销饮品价格降至20元左右。在6月,还针对星冰乐、茶拿铁等核心品类降价5元,最低售价23元。在低价的刺激下,用户消费频次提升,推动了第四财季交易量的提升。
在门店方面,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突破了“下沉犹豫”,将低线市场作为扩张的核心战场——全年新进入166个县级市场,较上一财年接近翻倍,第四财季单季新增47个县级市场进驻。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在整体的占比从2024年末的17%升至35%。
为了适应下沉市场,星巴克中国也调整了门店模型,采用“小而美”的轻量化模型——单店面积从传统大店的200㎡压缩至80㎡-120㎡,减少堂食座位占比,重点配置取餐区与外卖窗口,适配下沉市场“即买即走”的消费习惯,规避高租金与低客流的矛盾。
全年来看,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净新增门店415家。截至第四财季末,其中国门店总数突破8000家,达到了8011家,覆盖超100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在咖啡连锁行业中,目前星巴克中国的门店规模远远低于两大本土品牌瑞幸(超2.4万家门店)与库迪(超1.3万家门店)。

数据来源:星巴克财报制图:胡苗
在开店速度上,中国市场有所放缓。在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以790家新增门店实现9%的同比增速,而2025财年的增速降至5.5%,是近三年最低水平。
星巴克交出最新成绩单之时,其中国业务的股权出售也进入最终谈判阶段。
在今年3月初,行业传闻星巴克中国股权的潜在竞购方超100家PE机构与产业资本,其中包括腾讯、京东、华润等。7月缩至30余家;10月中旬进入“决赛圈”的五家机构分别为凯雷集团、博裕资本、红杉中国、春华资本、方源资本。
到10月29日,据媒体引用知情人士称,博裕资本已击败凯雷等对手,成为收购控股股份的最可能买家,交易谈判进入细节敲定阶段。目前,星巴克没有确认这一消息。
博裕资本是聚焦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200亿美元,已投项目涵盖阿里、美团、小红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宁德时代等硬科技龙头,能快速调动供应链、数字化、政府关系等核心资源。
综合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这场交易可能最终采用“牵头财团”的模式,博裕资本作为核心牵头方,可能联合互联网企业或产业资本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融资,以分散资金压力并整合资源。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对《财经》表示,星巴克也更愿意采用“牵头财团”的模式,而非将股权售予单一机构,核心是为避免主导权旁落、财务风险加剧,同时兼顾资源多元支撑。“如果只选择一家公司,那么谈判在未来的主导权变得非常麻烦。”段志强说。
当前,星巴克中国业务整体估值确定为40亿美元(约285亿元人民币),对应2025年预期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4亿至5亿美元)的8至10倍,与瑞幸咖啡当前估值倍数(9倍)基本持平。
据报道,星巴克或将保留49%股权,维持单一大股东地位;博裕牵头的买方财团可能合计持有51%股份。这一比例较此前传闻的“保留30%”显著提升,可见星巴克并未放弃它的控制权。
“它(星巴克)只希望对方作为一个参与方来参与到本土化的运营改造。”段志强分析道,后续双方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协议敲定。由于交易涉及股权交割、反垄断审查、管理架构调整等复杂环节,协议敲定可能仍需数月时间。
星巴克出售的不仅是中国业务的股权。星巴克CEO倪睿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价值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包括潜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资、星巴克保留的股权,以及未来的特许权使用费。”
段志强认为,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的核心动力,即来自全球的业绩压力,同时也意在加速其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星巴克虽然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等,但同本土的竞争对手相比,其自营模式成本高、本土化响应慢、下沉能力弱依然是它的核心痛点。
在餐饮行业中,曾经中信股份、中信资本控股、凯雷投资集团对麦当劳中国的改造路径,已经提供了可行的范本——通过“轻资产化+本土化运营”激活传统巨头的盈利潜力。通过放开县域加盟、推出本土化产品、借助数字化提升会员复购率等,实现规模与利润率双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