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型重疾险“回归”,对你有何影响?

来源 | 中新经纬 作者 | 李自曼  

2025年10月29日 20:32  

本文1928字,约3分钟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被业内解读为分红型重疾险有望“重启”的信号。

曾经被叫停多年的分红型重疾险,为何在此时“回归”?它将给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

有利于减轻险企利差损压力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告诉中新经纬,分红险是既能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保障,又可以让保单持有人有机会参与分红,使得保单持有人分享保险公司的投资和经营成果的保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红险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同时具有保险保障和投资的功能。具体到分红型健康保险而言,客户在获得重疾保障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分享红利。

从产品设计上看,分红型重疾险是一款主险为重疾险,同时附加分红功能的产品。投保人支付保费后,一部分资金用于提供重疾保障,另一部分则进入分红账户进行投资运作。

近日,中新经纬从多家寿险公司处了解到,不少公司已经开始研究重新上线分红型重疾险的可行性。有公司表示,还在等待监管部门关于分红型重疾险相关规定细则,细则出来后会进一步研究。

早在2003年前后,市场上就曾出现过分红型重疾险产品。但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有限、消费者投诉较多等原因,2003年5月,原保监会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明确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自此,分红型重疾险被叫停,逐渐淡出市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中新经纬表示,从监管部门发布的文件来看,当前行业产品精算、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向好,因此监管部门再次放行“保障+分红”类保险。同时,利率下行叠加重疾险新单保费连跌的环境下,险企当前缺乏中坚热点产品,需要有市场号召力的产品获得保费流量。

王国军认为,对险企而言,发展分红型重疾险有利于减轻利差损压力,提升件均保费。其弊端在于,如果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无法持续达到演示收益水平,可能因收益实现率下降引发消费者投诉。此外,保险公司开发此类产品须额外提取分红储备,会消耗公司资本。

杨泽云认为,分红型重疾险可以使得保险公司让客户有更多产品选择、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客户续保等优势。不过,长期健康险需要面临疾病发生率、医疗费用通胀率、医疗服务利用率等诸多风险。分红型重疾险在这些风险基础上,再叠加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等风险,使得分红型重疾险经营面临更复杂的风险。

杨泽云进一步指出,健康险的初衷在于健康风险保障,而分红险更加注重投资收益属性。两者叠加虽然可以“既要又要”,但也容易引发客户误解,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在销售中极容易出现销售误导,进而引发风险。

对消费者有何影响?

杨泽云表示,在当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较低且未来有进一步继续下调的经济背景下,传统的重疾险价格较高。而分红型重疾险为客户提供了未来通过分红降低保费成本的可能性。

此外,他指出,健康风险本身面临医疗费用和通胀率等因素的影响,分红型健康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客户缓解通胀风险。最后,分红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分红型健康险给予了客户可能享受分红的权益,相同条件下,其价格也会比传统的重疾险高一些。”杨泽云说。

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分红型重疾险?在王国军看来,分红型重疾险长期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内部收益率,用于衡量保险投资或保险产品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望比纯保障型高0.5~1个百分点,但需要注意早期退保风险,退保的话红利可能为零。消费者购买时需要比较疾病责任、赔付次数,考虑分红还要参考承保公司近5年“分红实现率”和偿付能力等。

杨泽云表示,如前所述,因为分红型重疾险给予了客户分享保险公司利润的可能,因此,相同条件下,其价格也会较贵。因此,分红型重疾险更适合收入较高且稳定且有长期健康风险规划的人群。不过,从长期来看,重疾风险是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的风险,中高收入家庭可以投保较高保额的分红型重疾险,中低收入家庭可以投保保额较低的分红型重疾险。

杨泽云指出,分红水平受保险公司实际经营和投资情况甚至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能将分红情况作为是否投保的关键判断标准。其次,分红型重疾险有保额分红和现金分红等分红方式,不同的分红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如保额分红更多是考虑未来医疗费用通胀风险,而现金分红更多是考虑市场利率波动风险,以降低保险产品价格。消费者在投保时,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