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正不断提速。与其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亦渐次落地。
10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发布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重点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更早前,包括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内的部分银行亦通过推出支持新型工业化相关服务方案、优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等举措,全面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跃阶。
所谓新型工业化,其核心路径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工业化路径不同,新型工业化追求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型工业化具有技术密集、迭代速度快、投资周期长等特征,而传统金融服务体系难以充分满足相关企业需求。
有资深行业人士表示,比如金融与产业的协同程度仍需优化。在产业创新的全链条上,无论是前期的科技研发、中期的成果转化与中试验证,还是后期的规模化推广等关键环节,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存在一定的覆盖缺口,资金链与创新链的适配性有待提高。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信用贷款支持有限,部分高端制造、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突出。此外,首贷难、信用弱、担保缺等问题依然是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有制造业企业人士向《财经》表示。
这就意味着,在过往探索实践基础上,要构建起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商业银行需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并逐步构建起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体系。
“建行以高标准打造服务体系,聚焦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构建六大产品服务体系,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场景的综合金融服务,未来三年,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10月16日,建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透露,建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连续六年稳步提升,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超过50%。
具体来看,六大专项行动包括:“建‘工’长融”“建‘工’科创”“建‘工’升级”“建‘工’链融”“建‘工’集群”和“建‘工’跨境”。其主要是根据新型工业化领域不同类型企业、企业不同发展周期及需求等,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
如“建‘工’长融”行动,主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建‘工’科创”行动则是以技术和企业“双生命周期”为主线,深化“商投行一体化”母子协同,开展“股贷债保租”综合金融服务,服务制造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等。
“当前新型工业化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金融供给提出更高水平要求。建行制定支持新型工业化的专项服务方案,纳入中长期经营发展战略,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业务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央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表示,央行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紧密协作,支持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意见》落地见效。
无独有偶。此前亦有部分商业银行加快推进支持新型工业化相关举措落地。如光大银行推出支持新型工业化金融服务方案,提出40项具体工作举措。进一步来看,在信贷支持政策方面,光大银行制定并进一步细化关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链的行业授信政策,更加聚焦创新产业供应链企业的金融服务。
在科技金融领域,光大银行构建起与子公司光大理财、光大金租投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丰富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融资渠道。
“近年来光大银行通过丰富制造业金融产品供给、精准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支持、优化内部考核激励等多项机制,持续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据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6月末,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6366亿元,较年初增加414亿元,增量及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伴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关举措落地,有资深金融业人士表示,未来可进一步推动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实现“四化协同”,即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从而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耦合,实现“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