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留学生学费将再迎“普涨”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5年10月17日 09:14  

本文2792字,约4分钟

香港赤字增加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被整体削减,20多年未曾调整的当地大学生学费其实也在上涨。而非本地生学费连续数年调整后,上限在哪里?

今年9月赴港读书的香港浸会大学授课型硕士生亚文来自中国内地,她的学费已涨至每年18万港元左右。

数年前,这一数字仍为15万港元左右,且明年相关数字还将继续迎来上涨。以该校近日公布的招生资讯信息显示,非本地生的相关整体学费数字(不同专业存在差异,商科偏贵)将在2026年至2027年由17.5万港元涨至19万港元,增幅为8.6%。

在中国香港当地,这一价格上涨并非孤例。按照近日当地八所受资助公立大学公布的相关招生资讯情况,这些高校的非本地生学费明年将全部上涨。其中,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及教育大学的上涨幅度保持在10%以内。

其余四所增幅为10%至20%之间。此外,以涨幅最高的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其整体非本地生学费将在今年上涨超过两成的基础上继续由17.8万港元涨至21.4万港元,增幅为20.2%。但这仍并非最高学费数字,依照领域不同,香港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学费数字已提高至30至40万港元左右。

这些数字上涨的背景及影响多重。宏观而言,随着连续三年出现千亿级赤字,节流成为近期中国香港特区的财政政策主题。今年2月,当地高等教育的政府资助成为相关调整的先行领域。

基于社会共同承担的原则,当地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下称“教资会”)未来三年对八间资助大学的拨款将下降。

与亚洲区内的一些地区相比,中国香港特区对大专院校投放的资源被认为并不十分充裕。但整体而言,教育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目前亦仅次于福利与医疗。

根据当地教育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在2025年前的三年资助期内,教育局通过教资会共计向前述八所当地高校提供了632亿港元的经常性拨款。其中约78%为教学用途,约20%为研究用途,其余约2%则是专业活动用途。

在前述相关拨款削减后,香港当地学生的学费也将出现20多年所未曾见过的上涨情况。按照香港教育局公布的相关计划,从2025年至2026年度开始,八大本地学生的学费将连续三年增加,每年增幅为5.5%。以2026年至2027年为例,八大本地学生的资助课程学费将增至4.7万港元。

因基数及增幅皆相对有限,本地学生学费增加对当地高校财务改善状况的贡献,被认为并非主力。受益于相对灵活且市场化的多元机制,香港多所高校的自主经营收益及财务状况皆可称“相对稳健”。

所谓多元机制,源于当地不少高校也较为倚重在金融市场的投资回报及自费课程项目收益。按照今年2月《财经》相关报道披露的数字,2024年八大的年度综合盈余共计95亿港元。部分大学的综合盈余,甚至达到该年度教资会经常资助额的一半以上。

以相关收益最高的香港大学为例,其2023年至2024年度所获得的经常拨款为48.9亿港元,同期其综合盈余则为39.2亿港元。盈余相对较少的岭南大学相关数字也分别为4.9亿港元及2.5亿港元,综合盈余同样超过资助额一半。

未来将提升香港高校综合盈余水平的一个重要新变量,则是其录取非本地新生的比例再次提升。按照当地媒体近日的一项简单计算,以2026年平均约20万港元的学费为例,如八大录取的非本地生比例再增加10%左右,仅计算新入学的相关学生,预计每年可带来超10亿港元的额外收入。

但这一预计数字能否落实,则一方面受限于相关学生宿舍的扩容速度是否能如期达标、以此真正实现招生落地。此外,虽然向非本地生收取比本地生高出数倍的学费已成为前述当地各大高校一项重要的新增收入来源,但其幅度依然存在上限。

整体而言,目前当地高校本地生资助学位获得特区政府超过八成的补贴。与之相比,依照香港教育局局长于今年2月初透露的消息,目前八大的非本地生学费以边际成本计算,每年为14.5万港元至18.2万港元。

事实上,在谈到非本地生学费上涨时,多所当地高校则指出,调整学费时会考虑包括课程成本、通胀压力等因素,以维持整体教学质量为前提,确保资源运用得当及财政可持续,所收费用将全数用于学生发展。

这些学校也更愿意从提振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解析非本地生数量的增加。以岭南大学在回复《财经》相关提问时为例,该校称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非本地生于本学年的录取名额占本地生学额的40%,该校期望借此吸引更多具潜质及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进一步提升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维持及提高面向全球招生的竞争实力及国际化的校园环境,香港的多所高校近日也提出将扩充奖学金及相关支援配套设施的计划。

例如,岭南大学方面也指出了该校将提供各类奖学金计划给予各类学生。包括最高可达全额学费及住宿资助的奖学金计划;港大方面则称会为非本地学生提供多元入学奖学金,最高金额可涵盖所有学费与生活费;港中大则表示,非本地生奖学金是以学费为基准,因此学费调整后金额亦将相应增加。

前述亚文所在的香港浸会大学也指出,会为非本地生设立多项入学奖学金,资助全部或部分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表扬学生于学术及其他领域的优异表现;入学后亦提供多元奖励计划,支持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第一学期会根据GPA高低发奖学金。还是挺多的,会有五位数。”亚文对《财经》表示。

宏观而言,为相对减少非本地生在港求学的经济压力,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也在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增加宿舍床位降低住宿成本、以特定国家的学生为对象设立有针对性的公共奖学金计划,以及放宽非本地生在港兼职的政策等。

宿舍及教学人员等软硬件,被认为是香港各高校扩招非本地生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因素及亚太区内其他高校竞争,将制约香港高校学费收入增加“上限”。摄/焦建

从2023年11月起,香港已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相关安排将试行至2025年,受惠学生被预计称将超过35000人。

实际上,前述香港教育界人士对香港的非本地生学费上涨亦有考虑。并指出是否增加学费,需考虑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收费水平,平衡对人才的吸引力。如果贸然大幅调整至30多万港元,就会削弱自身高等教育的吸引力、难以吸引优秀学生到港。

在深圳从事相关业务的邦拓国际香港项目负责人焦静波则向《财经》指出,整体而言,在亚洲区域内,新加坡两所高校的排名及在内地部分学生及家长当中的认可度会“相对更高一些”。但中国香港多所高校的竞争力整体也很优秀。“这源于多重优势,包括专业类别的设置、回家距离的远近,以及回内地发展的人脉拓展等多个方面。”

亚文则认为,与新加坡等地相比,香港学校的bar(录取标准)会更低一些。在此基础上,以传媒等专业来说,香港可以选的学校也比新加坡多一点。国内的人力资源在招聘时候会看学校排名,而港校的QS普遍不错。一年得到一个QS前50的学历,很多内地学生就会觉得回报率高。

“还有香港离内地更近,其实也有一种在母语环境里的安全感。”亚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