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正式运营。
据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官网消息,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业务平台推介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正式运营。
《财经》了解到,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已形成三大业务平台,分别是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推介会向各相关机构集中宣传介绍了三大业务平台功能。
跨境数字支付平台立足于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境使用,探索运用法定数字货币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中存在的痛点;区块链服务平台定位于支持标准化的区块链交易转接和链上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数字资产平台定位于支持链上发行、登记、托管和交易合规数字资产。
其中,后两个平台基于同一区块链底座建设,可实现双平台联动,支持统一账本的券款对付(DvP)结算,探索在现行监管框架下,提升金融业务服务质效、降低结算风险的可行路径。
此前,数字人民币主要被用于零售场景,包括个人端的转账、电子支付,以及企业端的工资代发、税费缴纳等。
“数字化时代货币和支付体系的升级演进是历史的必然。”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在推介会上表示,中国央行致力于为改善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提供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提出的“无损、合规和互通”三原则已成为法定数字货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准则,目前已初步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探索有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穿透性的资产数字化创新,增强结算透明度和价值流转智能化程度。
近日,央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详细阐述了对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四大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其中包括改善全球跨境支付体系。
潘功胜表示,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包括传统跨境支付方式与新兴数字技术存在代差,国际合作有待加强,传统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容易被政治化、武器化等。
在此背景下,全球希望改善跨境支付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新兴支付基础设施和结算方式不断涌现,推动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朝着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
一是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包括跨境支付币种和结算渠道多元化;二是支付系统和生态的互操作性不断提升,三是新兴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加速应用。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等发展,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同时也对全球金融监管和合作提出了挑战。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等技术也将持续推动跨境支付体系的演进和发展。”潘功胜写道。
此外,在前述推介会上,陆磊提到,业务平台落地上海,不仅是便利跨境支付的具体措施,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高度契合。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在推介会上表示,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及业务平台落地上海,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上海各相关部门要充分依托业务平台,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大使用范围,助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9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回顾“十四五”时期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成效时提到,央行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
根据央行消息,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建和管理,负责建设运营数字人民币跨境和区块链基础设施,推进与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陆磊表示,未来,央行将继续支持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行稳致远,为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提供坚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