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公布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延续过去三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施政理念,今年的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
该份报告的封面仍沿用绿色,这同样是李家超今日所穿戴的领带主题色。为微观体现求新求变特色,今年特区政府还配合报告部分内容提前在社交平台公布了“AI特首”形象。
更深层次的变化,则体现在报告的发布节奏及具体内容等多个方面。以发布时间为例,依照过去50多年的惯例,旨在既回应当地市民当下最关切议题、又结合专家意见给出长远规划的施政报告均在10月发布,今年则提前至改为9月的第三个星期三。
“为应对香港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今年施政报告主旨思路也着重从解决短时民生需求,转向更深层次的政策及制度变革,并涵盖短、中、长期政策。”多位当地产业及研究人士则对《财经》分析指出。
具体而言,中国香港将推行或改革一系列政策,在当地民生、就业及教育等方面,包括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重推租者置其屋计划、微调输入外劳计划、提升当地资助大学非本地生限额至五成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香港今年则聚焦于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和革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香港国际中心地位等几个大的范畴。具体包括引进与发展AI(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产业、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及数字贸易等。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这份《施政报告》既是香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加快迈向由治及兴的进程表,亦是香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李家超在宣读报告时指出。
为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这一特区中的“特区”,香港将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的制订及实施。图为在高山鸟瞰该区域。摄/焦建
民生“压轴”
作为“压轴”专章,民生政策是本次报告篇幅最大的一章,具体涵盖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社会福利、保障劳工、关爱共融等与当地市民生活相关的范畴。
具体而言,则包括持续增加公营房屋供应、丰富置业阶梯,持续造地以满足大型发展项目、长期经济发展和市民住屋的需要,持续深化医疗改革,支持和保障劳工及成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应对高龄化的挑战等。
以市民高度关注的住房问题为例,本届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的是大力兴建公营房屋、推出简约公屋的政策。相关数字显示,3年前当地的公屋申请者平均等待6.1年才能安居,目前综合轮候时间则缩短为5.1年。
从2026至2027年度开始的五年,香港的总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包括简约公屋)将达18.9万个单位,较本届政府上任时增加约80%。在此基础上,包括今年年底前落成启用的约1万个简约公屋单位(2027年上半年或之前共有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落成),香港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有望在2026至20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标。
为保障相关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在土地开发方面,特区政府表示未来10年会准备好约2600公顷熟地。为提升造地效率和降低建造成本以保障市民利益和发展需要,香港将会采用精简审批程序、优化行政流程、加强内部协作以及善用科技和检视标准等方式。
针对香港市民所关注的就业问题,在劳工支持和保障方面,今年的施政报告也提出,当地人口持续高龄化导致本港劳动人口下降,适度输入劳工有助纾缓人力短缺。但为确保本地就业优先,香港将推出措施,打击滥用“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优化计划)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一系列新政策的执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及强化治理,李家超也提出特区政府会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将其承担的部门主体责任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并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
“政府执行部门和人员为数不少,难免会有个别部门出现问题的情况。”李家超指出,“公正、如实地评核人员表现,既可鼓励优秀公务员精益求精,亦能适当处理能力不足或行为有缺失的人员。建立有效的评核机制,有助部门首长持续提升部门整体效能、提振优秀公务员士气,并协助有待改进人员提升能力,同时公正处理少数行为不当的人员。”
与之相应的工作流程改革还包括成立“AI效能提升组”,由其统筹和指导各政府部门有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研究重组不合时宜的工作流程、推动科技革新。在重视防范安全风险意识下,推进AI+发展,落实AI政务,以及促进AI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据《财经》获悉,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已有相关实践。以统计资料为例,香港特区政府此前已经开始应用AI技术审核贸易统计资料,并开始从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公告中提取财务信息,编制统计数据,以此提升了相关的工作效率。
综合性产业政策思路
在此基础上,在“谋发展”方面,此次报告也多次涉及了前述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香港将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建立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等,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并壮大总部经济。
在区域合作方面,香港提出将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易所合作开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业务。在此基础上,香港也将建立香港黄金中央清算系统,并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参与。
在此之前,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已在港设立了首家境外交割仓库,并已推出在港交割的全新合约。
值得提及的是,前述对吸引外来企业及对黄金及大宗商品贸易的重视,其实是延续了2024年施政报告的主旨思路,而这也被认为是香港特区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的持续性逐渐增强的表现。
例如,纵观2024年施政报告中与金融产业发展有关的内容,一个被认为较为突出的亮点,便是将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三者合而为一,并从微观层面筹谋一系列能实现连通性的体制、机制建设。
作为宏观思考的落地政策,香港从2024底至今一直在进行一系列微观层面的改革措施,包括构建国际级黄金仓储设施、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建立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建立国际认可有色金属产品仓库等。
从产业链延展的优势角度来看,香港具备稳定、安全性高加国际化特征,本身亦是亚洲范围内的黄金交易重点。香港所准备的一系列相关筹划,也建立在其现有的黄金仓储设施已接近饱和基础上(该设施位于机场禁区,容量约150吨)。
近年来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惟宏便对《财经》解析称,香港从事黄金商品期货衍生工具等交易已有较长历史。香港机场金库在2009年开设,港交所在2012年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但也有观点认为在整体层面的推动力度不太够,所以使得有些香港行家将业务推动至海外。
为突破瓶颈,2025年的施政报告进一步正式提出,将推动香港机场管理局及金融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特区政府亦会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在内地进行来料加工,精炼黄金后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
“建立香港黄金中央清算系统,为国际标准黄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务,并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做好准备。”李家超指出。
与2024年类似的发挥香港多项优势的综合性产业思路,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以黄金为例,为丰富黄金投资工具,香港将协助发行人发行黄金基金,支持开发新产品,如代币化黄金投资产品等。
李惟宏近日也提出了业界的一些观点建议,包括除增加香港品牌的实物黄金作为外汇储备,亦可通过转换部分金管局黄金储备,增持香港实物黄金ETF;并且在现有香港实物黄金ETF基础上,推出更多期权及期货产品。此外,除扩建机场金库,特区政府亦可考虑于北部都会区建设金库。
这一涉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建议,亦与该地区正在成为香港这一特区中的“特区”有关,而今年的施政报告对此亦着墨甚多。
从土地面积来看,北部都会区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相当于香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容纳250万人口(相当于当地现有人口三成)。
这一被当地媒体称为“香港的浦东新区”的新发展区,亦承载了当地多重的改革落地任务,包括提供新建房屋的土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河套地区全面融合,以及成为一个全新的科技研发和金融创新走廊等。
相关构思于2021年首次提出,但截至目前相关进展仍被当地各界人士均认为“未达预期”。为加速开发,2025年的施政报告也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基本规划已经出台,“目前是加快发展、引入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最佳衔接期。”
为此,香港会成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北都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将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为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以及规划及发展工作组。
其中第一个组被认为亦体现了香港近年来的新发展思路,具体而言,该组由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任组长,依照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包括为不同产业园区按需成立相关园区公司、法定或非法定专门机构,制订公私营合作模式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变化,还包括该区的土地出让模式也将由以往的“价高者得”招标转向产业绑定的“双信封制”转变,并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包括股份制、债券、政府注资及土地参股等。
为加速该区的建设与开发,香港也将会简化相关的行政措施,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采用包括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模式推动市场参与,加速发展。
针对今年的施政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则对《财经》解析称,“相关建议有进步。但施政报告只管一年,而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则需要五年规划做中长期战略规划。”
目前亦担任特首政策组研究策略专家组成员的肖耿也建议称,香港需要在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的地方建设一个向内地开放的香港超级特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前海/河套的深度合作模式,可以为全国自贸区探索跨境双总部运营机制的具体落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