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留学教育再次“扩招”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5年09月18日 20:41  

本文2973字,约4分钟

在留学香港需求增加背景下,近年来香港非本地生招生数量整体未达上限,源于受制于当地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制约

自2026至2027学年开始,有机会到中国香港特区各受资助类高校升学的外来自费留学生总人数上限,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国香港多所受资助类高校的全球排名上升,加之及性价比相对较高等因素,“留学香港”的吸引力正在日益上升。摄/焦建

按照9月17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新一份《施政报告》透露的新政策,明年起当地资助专上院校(类似内地公立大学)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学生(当地称为“自资学生”)人数上限,将由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增至50%;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亦由100%增至120%。

这是近年来中国香港针对外来本科及研究生留学教育的第二次“扩招”。为配合当地发展成为国际专上(高等)教育枢纽目标,特区政府从2024/2027年度起已开始放宽当地八所公立院校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由相当于本地学士学位资助学额的20%增加至40%。

分析近年来两次扩招的关键点,是总学额的数量多少及占比变化情况。其计算基数,则是本地生受资助学额数量。按照香港目前的高等教育政策,特区政府每年提供1.5万个资助学额给本地学生,为确保本地学生升学,这一数字被多次明确表态会维持并不减少。

但在前述非本地生人数上限提高后,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的学额占比变化。整体而言,香港原有总学额为2.1万个(1.5万本地加0.6万非本地),非本地生占总学额比例为28.6%;新政策下总学额变为2.25万个(1.5万加0.75万),非本地生比例则升至33.3%。

值得提及的是,在近年来香港吸引外来人口人才数量增加、其子女有在港升学需求等背景下,大学招收本地生比例及数量问题此前曾一度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及讨论。

“这个非本地生占比的提升,表面上看会让大家觉得本地生会受到影响。”从事相关业务的香港中钰国际董事总经理董极则对《财经》解析称,“但特区政府的内在逻辑也很清楚,只要1.5万个本地生学额维持不变,就不会影响本地生数量的大池子。非本地生是单独的招生池。”

除不影响香港本地学生升学率,当地各所大学也会向非本地生收取足够收回成本的学费。以2025/2026学年为例,相关学费的数字至少由每年16万港元至21.8万港元不等。相较于本地生4.45万港元的学费,则高出2.6倍至近4倍。

“所有当地受资助类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均不涉公帑,并独立于本地学额计算,确保不影响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香港特区教育局近日也多次强调指出。

在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招生体系基础上,随着香港的高校全球排名上升及性价比相对较高等因素,留学香港的吸引力也正在日益上升。以6月19日由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最新版“世界大学排名”为例,中国香港特区共有九所院校上榜,其中五所位列全球百强。

在此背景下,“有关留学的部分延续了以往施政报告基调,细化了当前教育界正在实行的具体措施,如继续加招非本地学额、增加学生宿舍、促进大湾区职专教育、推动与内地副学位互认等。这对非本地生而言是利好,尤其在东升西落等大变局下,内地家长选择留学香港不失为明智之举。”香港教育服务促进领域的一位人士对《财经》指出。

但在外地学生需求增加背景下,非本地生的招生数量供给上限,则受制于中国香港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从前一学年的具体招生情况来看,当地八所受资助类高校共录取了超过1.7万名非本地本科生(包括不同年级),相当于本地生的约23%,其中以香港大学的占比为最高,达到30%,其次则是香港理工大学的28%,及香港科技大学的25%。

额度未用尽(达到40%)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宿舍欠缺。此外,每个高校内部的情况,其实亦有差异。例如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今年3月向立法会提供数字,当地八所受资助类高校的非本地生整体占比由12.6%至30.1%不等,但个别院校的学院占比则超过四成,例如港大工程学院连续两学年占比均近五成。

一项相关估算显示,2024至2025学年香港当地仅有约4.4万个学生宿舍单位,但本科生和研究生却达19.2万人。为增加供应,香港已开始采取改装等手段。摄/焦建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此前在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曾透露,今年9月港大取录的非本地生比例已接近40%限额。整体而言,今年港大接获逾2.5万宗非本地生申请,同比上升约25%创历史新高,其中国际生的增幅更达50%。

在此背景下,张翔也建议可进一步增加(相关招生限额),但须守住招收学生的质素并有足够的配套设施进行配合。

配套设施其实包括软件及硬件等多个方面。所谓“软件”,主要在教授资源方面。同样以香港大学为例,张翔本身为物理学家,在上任后推出了名为“HKU 100”的人才计划,招募新兴领域中具备突破潜力的杰出学者。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邓希炜近日也向《财经》透露,现在该校内已有越来越多的新同事,大学高层也常去美国招募人才。

整体而言,香港受资助大学的教学人员数目,已由2021至2022学年的4974人增至目前的约5398人。从人员宏观占比角度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近日透露,目前香港高等院校教职员构成为,“约三成来自中国香港本地,三成多来自海外,另外三成多则来自中国内地,可见中国香港高等院校教职员的‘原居地’分布其实非常平均”。

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则涉及学生的来源,香港立法会议员黄锦辉近日也提醒称,“想将中国香港塑造成国际教育枢纽,不应只局限于内地学生,希望可更加国际化,争取更多海外生来港。除继续吸引欧美学生,亦应吸纳印尼、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地的学生。”

“硬件”层面主要涉及的一个问题,则是学生宿舍的供应。2023至2024学年,据房地产顾问戴德梁行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数字显示,当地八所受资助类非本地生的床位欠缺4.7万个,即使政府补贴大学增建宿舍,相关缺口仍会进一步扩大至5.5万个;另一项相关估算则显示,2024至2025学年当地仅有约4.4万个学生宿舍单位,但本科生和研究生却达19.2万人。

以目前解决学生住宿问题相对较好的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提供近万个本科生及研究生宿位。尽管如此,按照该校相关人士透露,其需求缺口仍达五位数。

学生宿舍的申请因此变得较为激烈。整体而言,香港本地及外地学生的申请成功率,长期以来只有四成至八成。外地学生由于初到香港,有较大机率遭遇“黑中介”“黑房东”等问题,还可能推高大学周边房屋租金,影响当地居民生活。

为解决“僧多粥少”问题,香港教育局近日表示,受资助大学目前正通过宿舍发展基金推展15个宿舍项目,所有项目落成后料可提供逾1.4万个宿位。特区政府今年也在推出“城中学舍计划”,结合市场力量增加学生宿舍供应。具体含义是指香港将在规划、地政及建筑图则审批方面拆墙松绑,鼓励市场以多重方式将酒店及商厦改装为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