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AI驱动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在刚刚结束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一些改变人们未来生活的创新应用正在落地。9月10-13日,《财经》新媒体在现场看到,集“急诊室”、“名医馆”于一体的“AI诊室”AQ,正在模仿真人医生看病,让24小时在线的专属家庭医生逐渐成为现实;当残障人士借助智能仿生手奏响《月光奏鸣曲》,指尖传来的真实触觉,悄然模糊了“残缺”与“完整”的固有界限;戴上指定的AI眼镜,只需注视收款码并说出“确认支付”,交易瞬间完成。
在外滩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6位院士、图灵奖得主与550位行业领袖展开多场智慧交锋与思想碰撞,而大会也促成了上海、香港与新加坡三大亚洲金融科技盛会首次联动。蚂蚁集团、阿里云等科技企业纷纷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技术正在深度赋能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
不容忽视的是,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协作已成为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在本届外滩大会上,“协作”与“共创”成为与会者热议的高频词。随着数据、模型和算力规模急剧扩大,人工智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当规模达到临界点,资源的开放共享就成为推动AI进步的不可或缺环节。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人工智能仍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蚂蚁集团等头部企业正积极推动开放架构与生态共建,带动整个产业迈向全面开放与深度协同的新阶段。这一趋势将加速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赋能社会进步与发展。
布局各应用场景 让科技服务生活
今年科技浪潮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渗透至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一趋势在外滩大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各类AI应用已突破参数比拼与虚构场景演示,真正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速在各产业领域落地生根。
在未来健康展区,蚂蚁集团旗下的AI健康管家“AQ”成为关注焦点,它不仅提供健康科普、报告解读等上百项实用AI功能,还对“健康档案”功能进行升级,打通就医记录、用药病史、饮食运动等信息,宛如用户一站式管理健康的“数字保险箱”。此外,AQ上线了智能体开放平台,助力更多医生打造AI助手,实现“分身有术”,使得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到不同人群。
与此同时,达摩院“达医智影”通过一次胸腹部平扫CT即可筛查5类癌症、预警1种急症并管理4种慢性病,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云上华佗超声辅助诊断系统能快速识别多部位细微病灶,有效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效率。
随着AI向千行百业纵深推进,生态内支付环节成为关键支撑。支付宝“AI付”在本届外滩大会上首次亮相,并与瑞幸咖啡合作首发,率先实现智能体内下单与支付全链路打通。此前,支付宝已与Rokid、雷鸟等企业合作,推出智能眼镜“看一下支付”。从二维码到“碰一下”再到“AI付”,支付这一传统领域的科技感不断升级。
与此同时,AI在理财、保险、银行等金融领域也带来诸多创新玩法。AI理财助理“蚂小财”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个性化理财顾问,推动专业金融服务普惠化;蚂蚁财富升级开放平台3.0,推出投研助手、运营助手和内容创作助手“三大AI助手”,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智能保险顾问“蚁小保”,不仅能详细解答投保的全流程问题,还能为用户免费配置个性化保险方案。
与往届相比,本届外滩大会更加强调“科技为人”的可感知价值。AI不再追求虚拟世界的疏离体验,而是聚焦财富管理、医疗辅助、智能支付等实际生活场景,使科技真正服务于美好生活。
在这一进程中,生活、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成为大多数厂商优先布局的落地场景,这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AI健康应用AQ是该公司推动医疗健康普惠创新的一项重要探索。AI正在成为医生的有力助手,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全科化发展,还通过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支持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方向。他提出,五年内要让人人都拥有值得托付的AI健康管家,让每位医生都配备专属AI助手。
在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可穿戴部总经理张雷看来,未来的入口机会取决于AI加持下硬件场景是否具备“超级粘性”。从长远来看,AI眼镜可能成为一个重要方向。与AI手机相比,AI眼镜改变了基础的交互逻辑,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有望带来下一代交互范式的变革。
规模化应用 离不开技术创新
尽管AI产业前景广阔、发展路径清晰,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规模化落地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高昂的成本、数据稀缺性、算法局限及输出准确性等问题,成为当前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在医疗AI领域,韩歆毅坦言,AI医疗落地面临三大核心难题: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高质量数据是模型训练的基础,但医疗数据标注要求极高,单条成本可达上百美元,且需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家参与,投入远超寻常行业。抑制幻觉同样关键,需要减少错误的同时保持模型的服务能力,寻求平衡是一大挑战。此外,医学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在技术创新中恪守伦理规范,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AI健康管家AQ为例,其应用落地历程充满曲折。除了要解决标准问题,还需打磨AI能力,构建权威医学知识体系,联合医学专家团队进行数据标注。更重要的是,要让AI交付既满足专业度要求,又能为用户提供情绪安抚和实实在在的服务链接,这既是技术难题,也涉及行业标准和资源合作等壁垒。
不仅医疗领域,具身智能也面临类似挑战。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表示,当前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与算法层面:数据质量不高、利用效率低;多模态数据融合效果不理想,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模态的对齐亦存在难点。
在《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看来,技术单有速度并非进步,任何强大新技术都需社会漫长的时间以构建配套制度与习惯。AI的发展也不例外,其规模应用离不开社会多方面的适应与调整。
面对困局,科技公司正探索差异化突围路径。蚂蚁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AI医疗联合创新实验室,整合三甲医院临床资源与技术能力,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可信化、实用化发展。同时,蚂蚁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将科技伦理原则融入技术研发的全链路,确保医疗健康大模型的安全、有效、合规应用。
尽管挑战重重,但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对AI产业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 To C将在明年迎来大爆发,下一个字节级别的公司可能已经成立。在他看来,中国AI企业在产业链和生态上具备巨大优势,有希望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力”,从而脱颖而出。他鼓励创业者保持勇气,共同探索AI这片“星辰大海”。
开放、协作推动AI技术融入实体经济
今年,外滩大会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首次实现同台对话,实现历史性“三会聚首”。这一创新合作模式将推动跨境数字支付、绿色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标准统一,也充分表明,在AI时代,“共生”才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核心。
在此次区域协同合作中,香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香港不仅深化了与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与资源整合,更凸显两地作为国际创新枢纽的多维潜力与战略价值。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指出,内地拥有大量优秀的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企业,香港希望积极引入这些企业,既为内地企业拓展解决方案输出通道,也为香港本地生态圈注入新动能。
随着技术演进,从软件时代到大模型时代,“开源”的内涵正发生深刻变革。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对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开放,这也将成为未来AI竞争的关键变量。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指出,AI时代的开源已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随着数据、模型和算力规模急剧扩大,人工智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当规模达到临界点,资源的开放共享就成为推动AI进步的不可或缺环节。
开放协作不仅是推动AI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应对AI全球性风险的必由之路。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能真正控制AI、开发出与人类共存AI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全球合作来实现。只有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才能有效应对这些风险,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构建基于开放协作的AI业态,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也符合产业在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层面的内在诉求。真正的开放既体现在数据、算力等资源的共享,也包含应用场景的打通与接入。随着AI头部企业持续推动开放架构与生态共建,中国AI产业正进入全面开放、深度协同的新阶段,进一步推动AI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