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开放” 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9月11日,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2025 Inclusion滩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当前正经历从 “代码开源” 到 “资源开源” 的革命性转变,2025 年,开源成为AI竞争的关键变量。
回溯历史,“开源” 概念的演变始终与技术发展同频。1998年4月,“open-source” 一词被极客群体固化,取代了此前 “自由软件”“免费软件”等称呼,而Netscape浏览器的开源更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分水岭,开启了行业开放的先河。
2025年,这一概念在AI领域被重新定义。今年1月13日,美国公布对AI的出口管制,首次明确针对模型权重,但特别将 “开源权重” 排除在外;仅18天后,1月31日,千问 Queen、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引发行业震动,连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都坦言 “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在王坚看来,这一转折背后,是开源从 “代码开放” 向 “资源开放” 的跃升。他进一步表示,从理论基础看,AI的发展始终与“开放”理念交织。图灵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曾提出,AI 存在逻辑驱动与受神经元生物学启发的两种方法论。后者的核心早在1986年《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就被强调其重要性,而当时以心理学家为主的研究小组已开始探索神经元启发的智能路径。
正如 Hinton 所言,80年代设想的东西如今已成现实。2012年,人脸识别时代的开启、2017 年Transformer与tokenization技术的突破,让数据、模型与算力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资源的重要性随之凸显
王坚认为,当前AI时代仅开放源代码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而开源本质是 “资源开源”。模型权重的开放,不仅是数据资源的共享,更是计算资源的释放,即个体无需重复投入大量算力训练已有模型,但要突破创新仍需更多资源投入。
目前,这一理念更延伸至太空探索。今年5月14日,12颗三体计算星座卫星成功发射,首次将算力和人工智能送上太空,并实现卫星间的互通互联,可直接在太空完成数据处理。
未来,该星座计划向全球开放每颗卫星,为可持续发展与深空探索铺路;更长远的目标是将卫星送至太阳轨道的拉格朗日L5点。
在王坚看来,从互联网时代的代码开源,到AI时代的资源开源,开放始终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变量。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人类去火星的路上是不能没有计算和AI的陪伴,这就是接下来10年甚至20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