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到“串串房”,我成了“出租屋绿萝”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约撰稿人 王文彤 编辑 | 王博  

2025年08月31日 13:41  

本文6405字,约9分钟

白天上班,晚上吸甲醛,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感到窒息

2025年7月,四川的大三学生刘明决定和女友一起在学校附近租房,准备考公。

这是他们第一次租房,看到学校附近的招租广告后,只仓促地看了一天房就签下了租房合同。

房子很新,但也有刺鼻的味道,一些家具的外包装未拆封,洗衣机的水管没插,冰箱、床垫的塑料膜都没撕掉。

中介告诉他,房子并非新装修,至少放了半年以上,而且房子曾经也有人住过。

尽管心有疑虑,但他们仍以950元/月的租金租下了房间,加上水电费、管理费、押金等,共花了3800多元。

当时他们没有料到,会掉入串串房的陷阱。

“串串”本是重庆话,有掮客、经纪人的含义,“串串房”指的是炒房客以低价收购旧房子或者毛坯房,再以极低成本装修后作为精装房高价出租、赚取差价。这类房屋通常会出现甲醛超标等问题。

刘明签合同的当天,房东没有出现,第二天加上房东的朋友圈,他才发现全是收清水房(刚建好、没有经过室内装修的房子)、快速装修再出租的信息。这时,刘明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签了一个由二房东包装过的串串房。

刘明的经历不是个案。也是在7月,“杭州男子6万月租,住进甲醛房,出现健康问题”事件登上微博热搜第三名,阅读量超2.1亿。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新红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小红书平台串串房话题的总浏览量达1.41亿,总参与人数达1.47万,近30天互动增量(新增点赞+评论+收藏)为1.97万。

《财经》观察到,自2024年以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几乎每天都有租户吐槽自己租到了串串房。在这些帖子中,“刚毕业”“着急租房”“装修精致”“简约风格”等关键词不断出现。

一位头部租赁机构的一线员工告诉《财经》,现在市场不景气,有很多老房子租不出去。所以,市面上有大量二房东、投资客瞄准了这些便宜出租的破旧小区,低价租入,包装成极简、精装修的感觉再出租,这些房子大多数都会有甲醛问题。

魔方公寓华北运营负责人代光明则认为,串串房通过短期套现、压缩成本获得暴利。以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以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简约风格翻新,(如果不考虑环保达标)成本仅需几千块钱,却可以获得高于市场20%-30%的租金。

而一旦年轻人因为串串房导致健康问题,不仅人财两失,还会走上漫漫维权路。

他跟我说,有病就去治病

从2024年开始,就陆续有刚毕业的年轻人落入串串房陷阱。

他们预算有限、租房经验不足,但又想找个舒适、漂亮的家。尽管有前辈们在社交媒体平台写下了控诉和血泪史,但他们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中招。

2024年6月,王磊大学毕业后在厦门的五缘湾钟宅北苑以3000元/月的租金租下了一间房子。回想起租房的经过,他最大的感受是混乱。

“我在抖音和小红书都刷到了这里在出租,加上了一个不知道是第几手的中介,又被安排跟另一个年轻人看房。他穿着拖鞋走在前面,我像个猪仔似的被带着走。”他说。

进入楼道后,电钻声不绝于耳,他看到很多地方依然铺着装修的板子,装修工人不断进出。

但是中介告诉他,他要租的房子已经通风很久了,他自己也住在这边。为了进一步打消他的疑虑,在他走后,中介还买了一个简易的圆形自测盒帮他检测了房间,数值显示,甲醛并未超标。

而短短一周后,他就高烧住院了。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房间中甲醛、TVOC、苯、甲苯、二甲苯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王磊出租屋的甲醛检测报告,显示甲醛等物质超标。图/受访者提供

他找二房东理论,对方却回复,所有家具都有甲醛,难道大家都不住了吗?甲醛是慢慢释放的,怎么可能让你一周就住院了?这样装修工人还能干活吗?

此后,二房东开始了踢皮球。一会说房子里没有木制家具,不可能甲醛会超标,一会要王磊搬到他其他的房子中去,一会又要求王磊必须先把房子转租出去。甚至回他:“本身你心理就有问题,你面对过吗?有病就去治病。”

二房东的态度让王磊既生气又无奈。他感觉自己变成了“出租屋绿萝”,每晚都很窒息。

不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容易被串串房忽悠,有着多年社会经验的打工人也难免中招。

2024年10月下旬,因为工作调动,徐天和丈夫决定带着两只小猫一起从广州搬到杭州。搬来后,她和丈夫把小猫寄养在宠物店,集中看了两天房子后就决定租下其中一间。

“我们想着小猫刚换新的环境,一直寄养在宠物店不太好,想尽快安定下来。加上前几次跟房东直租的经历很愉快,我们的警惕性也不是很高。”她说。

丈夫是从豆瓣和微信视频号上联系到房东的。这是一栋一年多以前刚交付的新楼,符合他们对新家“干净、安全、通勤距离短”的要求。走进房间后,他们发现屋子里虽然有基本的家具,但非常空旷,而且窗户大开。

因为对杭州的租房市场不了解,他们相信了房东的说辞,除了房租、押金,还交了宠物押金、水电费等,仅押金就交了1万多元。

徐天的丈夫嗅觉天生比常人更加灵敏。入住新房的第一晚,丈夫就闻到了异味、感觉呼吸不畅,而且吃药后仍然没有好转。“幸亏他对气味比较敏感,不然要是住出大病来谁来负责?”她说。

他们在网上购买了甲醛检测的仪器和简易的圆形自测盒,检测后发现,虽然数值忽高忽低,但已经非常接近超标临界值了。他们立刻搬离房子,并与房东商量能否退掉剩余租金,却被告知一分钱也退不了。

房东强硬的态度让她意识到,恐怕得打官司了。她找到一家机构上门检测,并全程录像。检测结果显示,甲醛和TVOC的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余嘉依是专攻房屋租赁纠纷的江苏大陆律师事务所律师,她曾处理过超300起房屋租赁纠纷,其中近80起与串串房有关。据她观察,二房东、小中介公司及小租赁公司出租的房子最容易出现串串房问题,在租房时尤其要警惕。

我白天上班,晚上梳理材料到三四点钟

协商不成,租客们只能求助法律与监管单位。

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总结,如果租客自行协商无果,可以拨打12345投诉至所在城市的住建部门、城管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必要时可以考虑走法律途径、申请法律援助。

但真到了走法律诉讼这一步,租客们才发现还有深坑在前面。

第一个坑藏在合同条款中。

租房时,徐天没有来得及仔细查看房东拿来的厚厚一沓合同。后来才发现,房东提供的合同不仅不符合杭州市规范,还有很多霸王条款,比如不允许退租、高额赔偿金、撇清房东责任等等。

余嘉依总结,如果合同中出现“若房屋甲醛超标,房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条款,那么这个房子大概率是串串房,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更常见的是通过高额赔偿金等限制性条款来吓唬租客。

“其实写了也是白写,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法的,就是欺负租客不懂法。”她说。

第二个坑藏在解除合同时。

双方协商无果后,徐天选择报警。在民警的见证下,徐天把修改后的房门密码告知了房东,并强调他们已经搬走,也不会再回这个房子。这是她的律师朋友传授给她的经验,以防止房东耍赖,不承认已经收回房子。

“后面他怎么处理房子就跟我们无关了。如果他在法庭上宣称,因为我们的原因房子租不出去,属于他个人恶意扩大损失。”她说。

多位受访租客也提到,搬走时一定要记得给房东发一条消息,示意自己已经搬走,法院也会以此为依据判断租客何时搬走。

第三个坑藏在房东的身份里。

直到决定报警、询问物业后,徐天才发现与她签订合同的并不是业主本人,而是二房东。合同上也没有写明二房东的身份证号,而这是想要立案必需的材料之一。她只能先整理好手边的证据去法院申请立案,由法院出具一份证明,再去派出所调取二房东的身份证号。

余嘉依也曾在指导一个客户起诉时发现,二房东把自己的身份证号故意写错了一位。他只好让余嘉依帮忙调取户籍信息,余嘉依和派出所民警试了半个多小时,才终于把正确的数字试出来。

她强调,租客在租房时必须着重核对房东的身份证、房产证、地址等信息,没有身份证号就不能起诉对方,吃了亏也只能干瞪眼。

即使有律师朋友帮忙审核起诉材料,繁琐的案头工作仍然让徐天和丈夫心力交瘁。“如果没有我朋友给我讲解、帮我理顺材料,我都不知道从哪入手。”她说。

除了要将聊天记录、检测报告、转账记录等整理成完整的证据链、将视频资料刻成光盘,还有很多她不熟悉的法律文书格式需要注意。好多个晚上,她和丈夫都整理到凌晨三四点,白天再正常上班。

从立案到开庭,过去了小半年的时间。期间,二房东一直拒绝正面沟通,徐天能做的只有等待。她也曾尝试在杭州找一位律师代理官司,但了解后她得知,对于律师来说,这类纠纷的标的金额很低,相应地,律师的收费也较低,花钱请律师打官司对她和律师都不划算。

好在开庭当天比较顺利。法官在查看了徐天整理的证据之后,判定徐天方胜诉,二房东需赔偿她21000元,包含押金、剩余租金、检测费用和违约金,400多元打官司的费用也由二房东承担大部分。不过,截至发稿,徐天告知记者,她仍没有收到二房东的赔偿,已经于8月底申请了强制执行。

王磊也选择了通过打官司拿回自己的租金。虽然前期花了1000元咨询律师,但是整理材料、形成证据目录、梳理法律法规都需要他自己一点点摸索。这不仅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让他开始失眠、手抖。

“我不知道开庭的时候我要面对什么,我也没有律师,除了手头一大堆乱七八糟、不知道够不够用的资料,我什么都没有。”他说。由于不熟悉相关法律,他还搞混了租赁纠纷和环境污染侵权的概念,被法官当庭指出。

余嘉依认为,串串房的官司并不难打,只要租客能拿出有法律效力的CMA检测报告(中国计量认证,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盖有CMA章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认定案涉房屋为串串房并不困难。她提醒,在检测报告显示甲醛超标后,要及时以文字形式通知房东解除合同,并写明退租理由是甲醛超标、房东违约。这些都是日后打官司时需要提交的证据。

不过,赔偿金额并不一定能如租客的意,通常情况下只会判处剩余租金、押金、检测费用由房东方承担。余嘉依解释称,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般会用于判定酒店费用是否由对方承担,但医疗费一般无法获得赔偿。

“因为医院无法证明生病与甲醛超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至于其他更加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误工费、打车费等,我一般会直接告诉租客,他的想法不太可能实现。”她说。

如何正确测甲醛,留存证据?

不管是为了居住健康,还是为了留存证据,有效测试租住房屋甲醛含量都非常重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甲醛的检测标准为一小时平均含量不超过0.08毫克/立方米。

石宝从事甲醛检测、防治工作已经近15年。他对《财经》表示,甲醛的挥发周期是15年,爆发期是前两三年,因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比其他化学物质更加严重。

石宝提醒,在选择甲醛检测机构时,要选择本地有实验室、在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上可查询到CMA认证的机构,还要注意核实CMA认证证书的有效期等基础信息。

这些机构的检测费用通常是一个点位(一般为一个房间)500元-800元。在检测时,必须提前通知房东,双方同时在场,或为不在场的一方拍摄检测相关视频。

他进一步指出,甲醛检测机构只负责检测、不负责除甲醛,反之亦然。如果租客想请除甲醛机构上门服务,最好选择在本地有实验室的机构,还可以通过合同中是否标明质保期或无效退款、是否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和鞋套来判断机构是否专业。除甲醛机构的收费标准一般在20元-30元/平方米。

一位大型租赁机构运营人员提醒房客,网上购买的简易圆形自测盒的检测结果不一定准确。如果把自测盒放在阳台上,风一吹也会变色。目前,市场还存在一些非专业的甲醛检测方式,这些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无法与专业检测机构相比。

同款自测盒放到窗外后变色,数值显示超标。图/机构受访者提供

石宝认为,可能存在一种“假超标”的情况。

他解释,简易的甲醛检测仪器受外界影响较大,存在数值不准或篡改数值的可能性。此外,甲醛检测前房间需密闭12小时,室温也需控制在26度左右,这样做是为了模拟居住环境,以检测出与居住环境最贴切的结果。

而有些检测拉长了密闭时间、提高了室温或采取了其他导致室内环境与实际居住情况不符的手段,参考意义不大。

如果你第一次租房,我有这些建议

如果能回到看房的那一刻,王磊想对当初那个跟在中介身后的自己说,不要租二房东和小中介机构的房子。开始维权后,他先后尝试过报警、信访、打12315投诉、诉讼等各种手段,甚至还跑到小区门口,跟所有进出小区的租户讲述自己的遭遇。

他也总结了几点看房心得:一是要查看中介的资质,最好选择有门店的中介机构;二是重点检查装修材料、床垫、柜子是否环保,必要时要求房东或中介出示检测报告;三是要避免侥幸心理,如果看到那种装修得很精美、没有居住痕迹的直接跳过,不要想着租个房子能租到新的。

万一租到串串房,他的建议是,如果涉及的金额较少,不如直接搬走,吃一堑长一智。但如果涉及的金额较多,可以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维权。“如果你自己都放弃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人会来帮你的。”他说。

余嘉依也总结道,租户在看房时应尽量选择夏天或者中午,并且拉长看房时间。除了查看家装、家具是否环保,还可以询问邻居房屋的出租情况,多方了解,避免租到串串房。

代光明总结了一套避免租到甲醛房的方法,即“四查一闻”:查装修痕迹,太新的不住;查材料环保等级,等级太低的不住;查空气质量检测报告,无法提供的不住;查合同条款,看是否有约定若空气质量不达标可以无责退款;闻气味,如果有刺鼻气味或大量香薰味道,就可能存在问题。

对于串串房问题,部分租赁机构的运营高管谈到,2019年之后,头部平台投入了大量成本,保障居住安全。现在,关于租住的空气质量问题,已基本合规。余嘉依也表示,租户在租房时应该尽量选择头部租赁机构,因为它们有平台作为背书,受到的监管也更加严格。

8月27日,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甲醛”两个关键词,出现1303篇相关文书,其中头部租赁机构化平台总计约70篇,占比约为5%。

代光明表示,魔方在新公寓出租时,会把每间屋子的CMA检测报告贴在门上,同时告知租客每间屋子的装修时间及装修后的除甲醛情况。

自如回应称,新装修的房源均经过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上架。租户如对居住空间环境有疑虑,管家会在24小时内实地上门确认情况,并协调相关机构进行检测核实。核实期间,自如也会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妥善安置。

据悉,贝壳省心租现在坚持整收整租原则,收房环节设有严格标准。针对疑似甲醛超标的房屋,会主动执行专业甲醛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整改、空置通风等相应措施,杜绝“甲醛房”风险。

7月21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住房租赁条例》(下称《条例》),条例规定,用于出租的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住房租赁经纪机构若有此情形,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余嘉依表示,《条例》仅针对住房租赁机构,并未提到个人二房东。

赵然则认为,《条例》已明确底线,关键在于落地执行,特别是政府与住房租赁平台的共治。他认为,未来还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和信用惩戒制度、推动租赁备案和房源结构信息透明、建立公益法律援助和一键举报通道等方式进一步改善租房环境。

(应受访者请求,文中王磊、刘明、徐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