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风外卖大战,拼多多专注商家扶持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高素英 |  编辑  

2025年08月27日 16:26  

本文3479字,约5分钟

外卖大战如火如荼,吸引各路玩家竞相入场。而拼多多却另辟蹊径,在持续聚焦电商主业的同时升级了“千亿扶持”计划,不惧短期利益受影响。正如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所言,随着外部环境持续演变、竞争加剧,拼多多仍将坚持长期价值创造,而非追逐短期业绩。

8月25日,拼多多(PDD.US)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期内实现收入1040亿元,同比增长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7.5亿元,同比下滑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27.1亿元,同比亦下降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

业绩波动背后,是拼多多面对激烈竞争的主动战略选择。它持续加大投入,为中小商家“兜底”,从“百亿减免”到“千亿扶持”计划,将更多资源投向产业生态建设,通过减佣降本等措施反哺商家,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当众多平台卷入即时零售补贴大战时,拼多多逆向而行,不以短期利润为目标,以战略级投入换成长空间,牺牲部分当期收益加强对平台生态的“再投资”。这条路虽具挑战,却有望激活更有韧性的市场生态,让商家、消费者收益,拼多多也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护城河,这或许正是其“千亿扶持”战略的核心价值。

用短期业绩换长期增长

当电商行业纷纷涌入即时零售赛道、市场热议“下一个即时零售入局者”时,拼多多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定力,交出了一份凸显长远布局的季度答卷。

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1040亿元,同比增长7%;利润方面,调整后净利润327.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44.321亿元下降5%。

面对业绩波动,拼多多董事长兼联席CEO陈磊表示,公司正通过为商家创造长期发展机会、投资消费者体验,优先推动高质量增长。他坦言,随着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盈利能力出现波动是必然结果。

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进一步指出,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本季度营收和利润虽再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相较于短期业绩,公司更关注能为平台生态带来长期回报的战略投入,这也是拼多多坚持反哺生态的根本原因。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二季度拼多多在延续“百亿减免”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全面扩大对中小商家的扶持力度。

在被誉为“中国雪花梨之乡”的河北赵县,果农刘士诚切身感受到这一战略带来的改变。以往,雪花梨常因滞销只能低价卖给小作坊做梨汤,利润微薄,果农们辛苦一年却收获寥寥。2020年入驻拼多多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士诚不仅快速卖出自家100多亩地的收成,还开始向村里其他农户收购梨子。他兴奋地说:“现在一天就能卖出近6000单,上市季能卖约60万斤,有时候甚至不够卖。”他的经历并非个例。通过"千亿扶持"计划提供的专项培训、流量扶持和运营指导,越来越多农户成功开拓线上销路,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

在业内看来,不盲目跟风外卖大战,是拼多多一种清醒的克制。在聚焦电商主业的同时,公司通过“百亿减免”、“千亿扶持”等政策,持续增强商家黏性、降低获客成本,最终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为未来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优化生态推动产业带技术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二季度的收入结构呈现出明显优化趋势。其中,在线营销服务收入达到557亿元,同比增长13%;交易服务收入为483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平台广告变现能力的提升,更意味着商家对平台价值的认可度正在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市场消费增速放缓的双重挑战,众多中小企业承受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对此,拼多多优化了商家入驻及商品上架的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打击平台上的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为商家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经营环境。

在连云港灌云县,乡镇青年张宇闯出了一条新赛道。2019年,面对家族工厂因外部环境接近停摆的困境,他敏锐捕捉到主题服饰兴起的商机,果断转型。其中,他推出的校供款蓝色水手服,在保证原创质量的前提下,以60多元的亲民价格在拼多多平台销售。通过优化生产成本和用心维系粉丝,他的店铺月销量已达1.5万件,其中南方地区用户占比显著,特别是两广地区占40%。张宇认为,成功的另一半得益于拼多多以产品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有效扶持新商家优质新品度过冷启动期。

与此同时,拥有30余年历史的运动品牌公牛世家也通过拼多多实现了转型突破。面对线下业务受冲击、门店锐减至四百余家的困境,公牛世家借力拼多多平台,以质价比商品精准切入细分市场,避开与头部运动品牌的直接竞争,成功重新触达广阔的县域消费群体。公牛世家董事长陈青福表示,公司计划在秋冬季节设计超过1000个SKU,实际投产数百款,并力争获得拼多多"黑标"授权,借助平台流量实现线上10亿元的销售目标。

这样的转型故事还在义乌、佛山、威海等产业带不断涌现。拼多多通过优化运营环境和重点扶持"新质商家",不仅带动商户销量增长,更推动了产业带的整体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

业内分析认为,拼多多不仅仅是提供流量或资金支持,更是通过电商生态赋能,帮助传统产业掌握数字化能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每个产业带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点,让传统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陈磊表示,未来,拼多多将立足长远、扎实做好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普惠消费者。他强调,公司对于长期投入的决心,源于对中国消费市场潜力的坚定信心。

社会价值优先  持续反哺农业

农业始终是拼多多的根基所在,也是其重点的扶持产业方向。在Q2财报发布前,拼多多发布《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上行报告》显示,上半年,平台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农货商家数量快速增长,其中00后年轻商家数量增幅超过30%。优质农产品SKU数量增长54%,越来越多特色农品正通过拼多多走出产地、销往全国。

以往受限于土地与人工成本,诸如8424西瓜、南汇水蜜桃等优质农产品往往只能作为区域“小而美”的存在。而在拼多多的推动下,这些“都市土特产”正逐步从上海走向全国市场。报告期内,8424西瓜销量增长68%,成为增速亮眼的西瓜品种,南汇水蜜桃也实现了63%的销售增长。

除促进农产品上行外,“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还深入农业加工环节,以数据技术和消费洞察赋能商家,拓展产品形态,提升附加值,增强品牌影响力。 重庆荣昌卤鹅便是受益者之一。因“卤鹅哥”花式投喂网红“甲亢哥”而走红网络后,“多多好特产”通过集中曝光和流量倾斜,帮助“渝飨记”等荣昌卤鹅老字号品牌加速破圈。据拼多多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荣昌卤鹅日销单量增长15倍,进一步扩大非遗品牌的影响力。

当东南沿海进入伏季休渔期,海鲜商家面临产品单一、营收下滑等困境,“多多好特产”再次展现出强大解决问题能力。浙江舟山的海鲜商家在其引导下,积极创新,将生虾加工为虾滑、虾饼,鲜鳗鱼制成蒲烧鳗鱼和烤鳗片。这些创新产品不仅拓宽了销售路径,更在传统淡季实现可观营收,多款产品登上平台热销榜。

然而,农业发展的深层次挑战远不止于销售环节。我国农业普遍面临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从种养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到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和市场化交易的完善,整条产业链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拼多多从源头着手,多管齐下。一方面,构建高效产销对接机制,通过精准的市场信息反馈和需求预测,帮助农户合理安排生产,抵御由市场供需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持续加码农业科技研发,为产业转型注入创新动能。财报显示,二季度,公司研发投入达到35.9亿元,同比增长23.5%。

在业内看来,拼多多持续将资源投入农业现代化、制造业升级与普惠消费等领域,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社会价值优先”的新型商业范式。其战略重心并非仅仅追逐GMV的数字增长,而是以社会价值为标尺,重新定义商业的深度与厚度。这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正成为拼多多在电商红海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