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 2025 年二季度及半年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总收入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飙升至108亿元,同比暴增75.4%;今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272亿元,同比增幅达38.2%;经调整净利润为215亿元,同比增长69.8%,期间利润为227.66亿元,同比增长146.3%。对于全年业绩展望,小米集团管理层表示,对实现2025全年小米集团整体收入增长30%以上的目标充满信心。
作为小米的传统优势板块,“手机×AIoT”业务二季度收入达947亿元,同比增长14.8%,继续为小米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用户基础。尽管整体业绩亮眼,但智能手机却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业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智能手机收入同比下降2.1%至455.20亿元。同期,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4.7%至387.12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1%至90.98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表现与大盘走势不无关系。今年年初,市场普遍对智能手机回暖持乐观预期,但从目前大盘表现来看,行业增长依然乏力。IDC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总计2.97亿台,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下跌4.1%,降至6886万台。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坦言,今年手机大盘与行业预期差距较大,原本预计有个位数增长,但并未实现。不过,小米自身未达到增长瓶颈,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智能手机业务,小米的底层逻辑是实现规模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高端市场拓展并重,短期计划则是要进入 “2亿俱乐部”,与苹果、三星、小米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并希望在三、五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策略。卢伟冰称,面向中国市场,小米采取规模和高端化齐头并进的策略,每年增加一个点的市场占有率;今年重点从4000-6000元高端市场向6000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转移,这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新零售门店的拓展与调优以及汽车业务成功对手机品牌的拉动。面向国际市场,小米将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策略,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市场空间有限的区域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在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规模优先。
与智能手机的形成对比的是,小米的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第二季度,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44.7%至387.12亿元,其中智能大家电成为最大亮点。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增速超60%;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增长超25%和45%。此外,平板电脑全球出货量增速位列前五厂商第一,可穿戴设备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小米在家电领域的竞争逻辑,卢伟冰归结为三点:第一,要有更领先的技术,更严苛的质量标准,更有质感的设计和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二,坚持爆品,保持段代领先的商业效率,坚持性价比,捍卫用户的知情权;第三,不参与价格的内卷,而通过技术和深耕和用户的洞察来提供对用户有真正价值的产品。
展望大家电业务未来表现,卢伟冰表示,小米有信心按年初预算目标完成全年大家电业务。此外,2025年是大家电出海元年,小米的目标是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实现模式和服务闭环,第三季度拓展至非洲和拉美,2026年在海外市场率先实现家电百万量级。
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米开始造车质疑声不断,到 SU7、SU7 ultra、YU7 均成为爆款,短短四年时间,汽车业务已经成为小米的新增长点。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3.9%至212.6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同比增长230.3%至206亿元。
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81302辆,同比增长近200%。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和高端车型占比提升,汽车业务毛利率大幅优化至26.4%,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卢伟冰表示,小米“绝不参与价格战”,下半年有望单季或单月实现新业务盈利,但累计盈利仍需时间。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不变。预计2027年进入欧洲电车市场。
在硬件业务之外,小米的技术底座也在二季度发生了变化。其中,玄戒O1芯片的上市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卢伟冰不止一次表示未来有芯片和没有芯片的厂商间将产生明显差距。据他透露,目前,搭载该芯片的小米15S Pro基本售罄。新一代迭代芯片、5G基带及上车芯片正在研发中。
目前,机构对小米的评级不一,但目标价均高于现在的股价。此前不久摩根大通发布研报称,由于市场对下半年智能手机及物联网等核心业务盈利放缓感到忧虑,小米集过去一个月表现跑输大市,维持小米的“中性”评级及目标价60港元。中银国际则表示,自近期高点回调后,小米集团现阶段估值又呈现极具吸引力,维持行业首选“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