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区建筑群。图/视觉中国
深圳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1%。在各界看来,在复杂多变的形势背景下,面临诸如中美经贸摩擦、全球地缘政治扰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深圳能稳健前行,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深圳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向高水平开放找路径。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发展又逢关键节点之际,《意见》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
《意见》要求深圳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提供范例。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指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5周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中办、国办发布《意见》,是深圳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定扛起综合改革试点主体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尽快尽早高质量落地落实,推动各方面工作都争当一马当先的领跑者、一往无前的排头兵,向全国全球展现一个始终充满朝气、永远拼搏奋进的深圳。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表示,《意见》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既是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又一重大机遇和发展利好,也是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的一张崭新考卷。深圳将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谋划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努力取得更多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全省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深圳奇迹的制度密码
日前,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大会上,传出深圳东莞两地地铁将实现互联互通的消息。近年来,随着各城市群同城化的提速,城市间地铁互联互通的消息已不再令人们感到“惊艳”,但深圳东莞地铁互联互通的消息仍然令不少老特区人感慨。遥想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要说东莞,处于“二线关”外的宝安和龙岗两区的人们想要到深圳市区公干,如果没有深圳户口和身份证,还要办理边防证,从“关”外到“关”内,如同出入境一般,遑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如今人们关于深圳“二线关”的记忆已经消散。当年这是保障特区开发建设、维护深港边境安全、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一件大事。当时,深圳面临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私自出境的逃港潮和由香港到内地各种物资走私潮的双重挑战,设置“二线关”实属必要之举。而更大的挑战则在于深港两地的经济落差。中央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一方面是面对计划经济的森严壁垒,率先在深圳营造一片试验田,让深圳先行先试,杀出一条朝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血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深圳在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拉低与香港的经济与市场落差,为香港平稳回归发挥深圳“船闸”的作用。
从设立“二线关”到大湾区一体化,从白手起家到数万亿GDP,从南海边上的一个圈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到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成就早已超出规划设计者和早期践行者的预期,不仅令全国人民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令全世界感到惊艳。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当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区区2.7亿元,到如今近4万亿元,45年间深圳市的GDP增长了1.3万多倍。
深圳的成功,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成功,更是制度层面的成功,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成功。在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日渐完备,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轻车熟路,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各种要素不断被激活,市场经济的制度红利不断释放,一路激发着人们的创造热情。
深圳的发展更为全国带来了示范效应,将包括深圳在内的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一种稳健的方式推至全国,让中国实现了较为平稳的经济转型。
深圳的成功,为香港的平稳回归贡献良多,而在这一过程中,深圳亦从香港受益良多。毗邻香港,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红利,从资本到技术到企业管理经验,乃至行政管理经验,香港之于深圳都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
以保税区和开发区等形式进行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工业,对于港资企业而言是轻车熟路,其后更是以港企为主力军以“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形式从深圳和珠三角复制扩散至全国。
回头看去人们或许会觉得香港前店加深圳后厂的港资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更多是利用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然而当时“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能够被“利用”和盘活,就是靠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本、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资本和技术供给方所联结的市场。这为日后深圳进一步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升级进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其中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和示范效应,对深圳未来可持续发展居功至伟。后来撑起深圳光荣与梦想的广大民营企业家群体,有很多都是从包括港资在内的外资企业里受到启蒙和熏陶并成长起来的,其中有一些企业本身就是从退休的港企老板手中接过来的。
由于毗邻香港,深圳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内地争相开办窗口公司的地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各地在深圳开办的窗口公司,以及在港中资企业反身在深圳开办的公司,同台竞技,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意无意之间联手将深圳打造成全中国市场化氛围最浓厚的地方,由此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也成为深圳最可宝贵的财富——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为后来市场化程度日深的深圳诸多现代产权制度的完善和股份制企业的规范发展发挥了平台作用,深圳自身金融市场的发展自然也得益于这一“地缘优势”。
要想富,先修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一连串事件,这其中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直接决定外贸出口的成色与力度。有熟稔于港口、电厂、高速公路、物流、集装箱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港资和东南亚侨资的加持,再加上在港中资企业集团如招商、中信、华润、华懋等的反向布局,深圳始终坚持适度超前规划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和城市发展形成了强大支撑。至今深圳作为中国内引外联的关键窗口和出海重要通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依然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正是盐田港集装箱码头和广深高速等对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效应,令全国各地先后加以效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大基建时代的到来。反观印度等后发国家,恰是因为在配套基建方面的滞后与缺失,令其打造世界工厂的雄心屡屡受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除了推进市场侧的制度建设以打造有效市场,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有为政府,也至关重要。较少计划经济传统负累,又被赋予改革开放排头兵使命的深圳,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对外开放本身也是对接全球治理框架、市场秩序和法治规则的过程,对于打造高效廉洁法治的有为政府,自然也带来了诸多外生动力。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深圳目前较高水平的有为政府叠加有效市场的组合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这是一个一边构建有效市场、一边打造有为政府的双线建设和双向奔赴的过程,其间的学习成本、试错成本和磨合成本,以及深圳为此付出的代价,颇令人感慨系之。这其中既有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也有国际市场和需求的跌宕起伏,更有来自传统体制的惯性。
事非经过不知难。深圳筚路蓝缕一路行至今日辉煌之境,绝非一条坦途,其间也经历诸多挑战、顿挫,深圳一代代建设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锐意进取,靠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来攻坚克难化险为夷。而在每一个重要关头,深圳也始终得到中央的巨大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到了深圳,为深圳发展领航定位、指明方向。而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挥的示范引领效应,则是对这种关怀和支持最大最好的落实。
产业跃迁的多重推手
7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工作推进会在深圳前海举办。一场看似普通的推进会,充分彰显了深圳产业崛起的实力之源。
在此次推进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5年全市第一批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和能力清单。其中,需求清单涵盖67个可开放的应用场景,能力清单则包括140项可提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
所谓能力清单,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明书或PPT展示,而是生动炫目的现场演练:城市道路无人配送服务、鸣笛/炸街抓拍系统、立体化ECMO低空救援体系、新型无人机高空智能灭火系统、智能无人驾驶游艇……
据报道,在活动现场,湾区之眼数字科技体验中心、罗湖深港融合特色街区无人驾驶小巴、宝安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以及福田智慧零售体验区等,共七个项目的需求方与供给方现场签约。其中,深圳出版集团“湾区之眼”将升级打造为“湾区发布厅”,为大湾区科创企业提供产品首发、市场验证的一站式服务。
据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莫鹏介绍,举办推进会的目的是搭建平台,有效打通应用场景供需双方合作脉络,实现对供需双方的双向赋能。经过初步匹配,需求清单中首批有30项与能力清单匹配,覆盖率达45%。
在深圳,场景就是市场,场景就是生产力。以场景创新为杠杆,撬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构建起强大的“场景驱动”推广生态,是深圳产业竞争力所系。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政府要主动作为,担当起场景创建者的角色。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深圳市政府在其发展关键期,推出了公交车新能源化的政策,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的作用。
“为有效缩短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培育周期,此次需求清单中,政府侧担当主力军,以真金白银的订单和场景,旗帜鲜明地传递‘政府先用、市场跟进’的强烈信号,全力帮助企业培育拓展市场。”莫鹏对媒体表示。
2022年,深圳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布“20+8”产业集群政策,主动布局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近年来,这些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深圳强大的场景能力。
以当下热度甚高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例,深圳发挥产业规模大、紧密贴近市场等优势,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试验、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既有汽车制造、仓储物流等工业场景,也有商用服务、家庭康养等消费场景,覆盖B端、C端、G端全链条。
在此基础上,深圳的初创型机器人企业聚焦海外和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专业化产品并实现快速发展。比如应用于商场的咖啡机器人(越疆)、应用于北美家庭的扫雪机器人(汉阳)、应用于新疆农业的棉花打顶机器人(纬尔科技)、应用于海外家庭的除草机器人(库犸)和泳池清洁机器人(元鼎)、应用于船舶维护领域的船舶除锈机器人(行知行)等。
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发挥合力,深圳为具身智能产业打开广阔的增长空间,而这反过来为早期投资机构创造丰厚的回报,让投资端能够较早分享新兴产业巨大的发展红利,并将腾挪出的资源更好地瞄准新的赛道投早投小。
再以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AI)产业为例。当很多城市还在“憧憬式”规划阶段,深圳已经将“城市+AI”应用场景全面拓展。据悉,深圳已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逐步构建起覆盖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城市运行、重点行业赋能的全场景建设体系。比如深圳市气象局联合华为云发布全球首个进入业务应用的区域级人工智能预报大模型“智霁”;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也举办了全球首场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市政道路、城中村、公园、广场等人工智能清扫应用场景80余个。
场景革命更多是需求侧革命,如果没有供给侧革命的匹配,所谓场景供给更多也只能是镜花水月。而供给侧革命的展开,则靠产业创新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支撑,以及产业端全链条配套迅即推出产品的能力。
以具身智能产业为例,在产业配套方面,深圳兼具机电一体化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已逐步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及下游应用等全环节。完善的产业链让硬件配套“当日达”成为现实,这让深圳得以成为具身智能企业的聚集地。
再以新能源车行业为例。深圳已经构建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含深量”超过30%。
据报道,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工作推进会发布的能力清单,汇集了140项尖端技术、创新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既有来自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顶尖学府的源头创新,也有深圳湾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带来的技术突破,更有来自市场最前沿的一大批科创企业的创新成果。在业界看来,这份能力清单是深圳科技创新成绩单的集中展示。
据悉,深圳还将持续深挖、动态更新更多高价值、全领域的应用场景资源,滚动发布更多批次的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助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构,在深圳应用场景的开放与建设过程中,找到更多最佳合作契合点,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展现创新力量,共享发展红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市政府从当年“三通一平”招商引资到主动提供场景,企业从“三来一补”到“AI+All”,深圳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产业跃迁之路。如今回头看去,“‘三通一平’+集装箱码头+高速公路+仓储物流+市场化”的要素集聚和配置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场景革命。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万千外资和民营企业从“三来一补”做起,踏实引进吸收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式创新,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转型升级,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只能是无根之萍。
位于深圳南山区万象天地商业中心的华为旗舰店。图/视觉中国
领先者的焦虑与超越之道
深圳产业跃迁的成功,更在于勇于克服先行者的悖论。一个城市过往的成功会制造一批产业既得利益者,这往往会成为向上攀升的负担和继续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果断升级和变换赛道,当既往的产业模式和赛道被别人以更低的成本加以复制时,一个地方便会陷入转型陷阱。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便一度面临这种情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发区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各种要素供给也比深圳更为优惠。
深圳只能主动求变,选择高新技术赛道,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杀出重围。而正是这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主动进取,令深圳扛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并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工厂的进程中扮演了靓丽的主角之一。深圳能够接住加入WTO的“泼天富贵”,其来有自。身为世界工厂中的佼佼者,深圳在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再到“新三样”、人工智能等一波波技术潮流中勇立潮头,不断“升级打怪”,从一个传统制造业基地成长为研发驱动型“智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正是国内追赶者的催逼,让深圳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而进入转型升级轨道中的深圳,才充分享受了一波波全球技术转移的红利。
即使在这一路昂扬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的“焦虑症”也会不时“发作”: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的讨论,令其感到焦虑,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百舸争流和产业科技突飞猛进,也令其感到不进则退的压力。而在一个时期,华为和招商银行要外迁的传言,更是让“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质疑声一时间响彻海内外。回头看去,正是深圳的“焦虑体质”让其始终保持一种惕厉前行的状态,不易轻言败退,更不会摆烂躺平。
在加入WTO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深圳企业大胆拥抱全球化,积极加入包括“果链”在内的各种生产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在各个细分赛道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为后来“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积蓄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和供应链管理经验。当时深圳流传的一个口号是“华为和华强北都要”,前者代表从0到1的可能和从1到10的速度,后者则代表从10到100的高效和低成本。
等到华为、比亚迪等中国式链主出现并登高一呼时,上下游供应商应者云集,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中国经济由于超大规模而拥有的赛道多元和场景丰富,又令叠加式、协同式创新层出不穷。比如从大疆无人机到顺丰无人机速运再到低空载人飞行以及低空经济,似乎每一个赛道都可以借力另一个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在这些行业和赛道飞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电机、智能硬件、软件和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等等,又为别的细分赛道和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落地场景和赋能抓手。
近年来,随着华为、比亚迪等航母级公司的崛起,深圳始终以实体经济为本,以制造业立市的坚持,获得了丰硕的回报。这也为深圳包括金融业等在内的诸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彼此赋能的契机,同时也令深圳城市的能级不断跃升,形成了对资本和人才的虹吸效应。
在这个典型的由“工程师红利”驱动发展的高科技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510.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236.6亿元,年均增长13.9%。全市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其中技能人才规模达406万,留学归国人才超过22万,高层次人才突破2.6万。而超2.5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则令深圳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连续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榜首——这其中就包括很多来自深圳自身所拥有的17所高校的毕业生,而直到1983年,随着深圳大学的创立,深圳才挥别了没有高校的历史。
即使在这样的高光时刻,作为一个以创新为使命担当和名片的城市,深圳依然有着挥之不去的焦虑之感。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被外界解读为给深圳带来新的压力。但在自身的评估中,深圳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机器人等行业有着从产业链到生态聚合等诸多优势。
2025年春节刚过,新华社便在2月6日开工第一天刊发题目为《应用为先,未来已来——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观察》的文章,指出到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智能硬件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能力处于领先水平,产业链条完备,实现了全环节覆盖。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数量达2800余家,产业链覆盖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形成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思谋科技、晶泰科技、元象科技、北科瑞声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新旦智能、基本操作等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其中,云天励飞登陆科创板,成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智能硬件产品加速创新和量产商用,智能机器人、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翻译耳机、AI玩具、全屋智能、全车智能、全身智能等系列智能硬件产品不断“出新”。
在大模型方面深圳也取得丰硕成果。通用大模型方面,深圳集聚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标志性产品的创新企业,如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等。而在行业大模型方面,深圳的思谋信息(工业)、小库科技(建筑设计)、灵鹿未来(工业设计)等成为垂域模型行业领跑者。
在机器人赛道,深圳也不遑多让。2024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53.2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5.9%。2025年一季度,机器人产业增长亮眼,集群增加值14.21亿元,同比增长38.0%,呈现出工业机器人平稳发展、服务机器人下游应用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的局面。
产业链完备是深圳机器人产业的突出优势。深圳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小六轴工业机器人、SCARA、协作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领域,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领域,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均有国内优势企业布局。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国内市场份额第一,雷赛智能的伺服系统国内市场份额第二,杉川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前三,帕西尼感知是国内触觉传感器头部玩家,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的越疆协作机器人综合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2024年底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普渡科技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云鲸智能扫地机器人产品排名市场前列;汉阳科技成为全球唯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企业,产品风靡北美市场。人形机器人领域,众擎机器人推出人形机器人SE01,被网友称为“走路最像人的机器人”;逐际动力Tron1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野外徒步的双足机器人产品;优必选成功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乐聚机器人与华为合作,打造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夸父”。
当下作为产业集聚效应具象化的各种“谷”,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光谷”“风谷”“视谷”等,而“机器人谷”则还属于稀罕物。在深圳,“机器人谷”正在阳台山和塘朗山之间逐步成型,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以及南科大、哈工大(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近十所高校,在“谷内”聚集,引领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圳“机器人谷”很好地具象化了此次中央在《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命题。
新起点、新挑战与新使命
在各界看来,中央在《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如“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恰是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未来进一步发展再上层楼所必须解决的难点痛点和需要实现的愿景,《意见》的推出可谓恰逢其时。而这些命题之间也是环环相扣、互相加持、一荣俱荣的关系,任何一个命题的破解,都会产生倍增效应。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益凸显为关键人才、关键公司、关键领域和关键地区间的竞争。中美间的竞争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当人们惊叹于“深圳创新四姐妹”(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的30万科研人才、3000亿元研发投入时,同样会对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Meta花2亿美元重金挖角年轻华人学者等新闻深有感触。而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比较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日前,美国《福布斯》杂志作了一篇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报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日本东京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创新体系的基础。硅谷和东京因草根创业、学术研究和风险资本而蓬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则主要利用老牌巨头的规模和实力。
文章引用了家乐福全球采购公司数字解决方案经理瓦妮萨·玛丽娜·迪亚斯·埃达德的观点,她对大湾区科技公司的抱负与干劲表示了钦佩。同时她也指出小企业被大企业所掩盖,可能限制创新多样性的担忧。
今年6月底,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比去年增加了70家。其中,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中国以343家独角兽企业位居第二。而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城市之一。
在榜单前100名的企业中,深圳共有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大疆、货拉拉五家企业上榜,分别来自金融科技、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物流领域。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榜的深圳独角兽企业中,有五家都是从世界500强的深圳龙头企业中培育出来的,分别是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平安智慧城市和比亚迪半导体。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既充分体现出龙头企业的孵化能力,也或多或少表明大湾区需要更多更具独立性的独角兽的出现。
深圳自身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加以求解。为支持创新创业,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深圳一直在壮大创投资本力量。据介绍,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在投本金超过9700亿元。
熟稔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企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比较的学者指出,同样是搞市场经济,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传统和传承。相较于长三角更多产业巨头和隐形冠军,珠三角的企业与市场端更为接近,更多知名企业家和知名市场品牌,更热衷于成长为巨无霸公司。以深圳为代表的年轻人为主热衷于“搞钱”的城市调性,更擅长,也更热衷于产业创新,而对周期更长的投入和心态更为从容的创新则构成了一定的对冲效应。
接下来,对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随着创新越来越进入无人区,产业端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政府能够预先提供的场景越来越稀少,如何以长期主义的精神为更多独角兽的成长营造更为宽松有利的环境,是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和更有效的分工合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看来,在长三角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不同城市在创新链中的分工,首先是科技创新强的城市,比如上海、杭州、南京及合肥;其次,是快速工业化的城市,主要是以苏州、无锡和宁波为代表;再次是一批新崛起的城市,比如台州、湖州。而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城市间分工还不够清晰明确。唐杰认为,珠三角城市化历史还不够长,仍处在强化自身的过程中,区域的发展也不够平衡。
此外,在业界看来,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的意识是在历史和现实中长期形成的,而大湾区有着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以及东莞、佛山等经济强市,协调起来需要更多的考量。各界正在形成的新共识是,深圳需要被赋予更大的探索空间,以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担当时代赋予的新角色。
为深入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20项省级行政职权8月15日起调整由深圳市实施。
如果说当年的深港合作,更多是为了缩小两地落差,对接来自或借路香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今各方则更多想通过深港合作、粤港澳合作和大湾区一体化,为香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资源,为香港找寻新定位,助力其更好发挥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关键角色。
6月19日,深圳举办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参加发布会的主角是来自深圳前海和河套合作区的主管官员。在相关研究者看来,这表明从中央到深圳,充分达成了以深港合作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共识,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市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5年间,斗转星移,时移世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各方念兹在兹的是如何通过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打破计划经济的壁垒,加入全球化,进入全球分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如今深圳的使命则是配合国家在逆全球化的形势下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的发展空间。这不仅仅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那么简单,更多涉及在全球生产链、供应链重组的过程中,如何谨慎应对和妥善布局,在安全、自主和开放红利之间求得动态平衡。
展望前路,深圳担负诸多使命,被冀望实现诸多愿景,面临多重张力,亦拥有诸多推手。在诸多张力中寻平衡、找动力、求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继续贡献深圳答案,是深圳使命所系、未来所倚。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永无止境,深圳改革开放征程亦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