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回望过去,成就非凡,令人振奋,其间的敢为人先,又令人感慨系之。45年来,从身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田,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一条血路,到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引领,深圳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革新,勇于进取,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命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和国家都希望深圳再立新功,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而关键的关键则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有力配合模式的成功。深圳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服务型政府和发展引领型政府,深圳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正外部性。
有观点认为,后发经济体在赶超阶段,政府可在要素集聚和市场拟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更多发挥后发优势,把后发红利用好用足。而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则要更多发挥市场和企业作用,应相应淡化政府的作用。
深圳近年来在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实践表明,通过积极创造应用场景让创新落地,通过积极撮合产学研需求更有效对接,通过打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供给、资本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通过更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避免同质竞争和内卷,通过更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指引等等,政府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征程中可以也应该继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实现与市场更为有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当然,随着高精尖领域的创新越来越进入“无人区”,随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等领域全球竞争的加剧,相关成本也在倍增。如何积极稳妥地提高对政府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涉及创新扶持行为的容错率,同时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在难以被全盘规划的创新竞争中产生误判和资源误配,从而更有效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是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期待深圳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敢于探索、勇于求解,为全国拿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案例和有效方案。
以华为、比亚迪和腾讯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方阵,已经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的名片,昭示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和荣耀。这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底蕴和实力。
大企业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最好的证明,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和供应链重组面临种种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大企业身为生产链、供应链和创新链链主,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更加弥足珍贵。其对相关上下游企业的提携和扶持,对于诸多小企业的成长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在链企业的针对性和协同性创新,也进一步壮大了链主企业的实力,可谓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人们也需要关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平衡发展问题。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中小企业有其自己的特色。很多时候很多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往往是从那些大企业“势力范围”之外的小企业涌现的,而大小企业共同蓬勃发展,显然是一个城市更值得期待的经济生态。作为拥有诸多明星大企业和一众独角兽的深圳,有实力有能力在推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协调发展的问题上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样板。
此外,人们也期待深圳在区域协同发展和新时代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方面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经济带,其中既有特别行政区,也有行政特区;既有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中国硅谷般的创新高地,更不乏工业和外贸强市。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体制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协同发展和大湾区一体化,让大湾区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样板和引擎,值得各方勠力求解,而深圳在其中的角色,也更值得各方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