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4公里长的“红飘带”游龙一般穿行在青山翠谷,头尾不见、蜿蜒舞动。踏上虹桥似乎每一步都踏在飘动的红丝带上。登临大顶岭绿道,悬桥、探桥、浮桥各展身姿,脚下是翻涌的林海,远处是城市的天际线,一阵清风,一片清凉。
与其他城市迥异,这里没有“钢筋水泥丛林”的压抑,而是城市在大自然环抱中的静谧,抬眼望山,脚下有水,鸟鸣悦耳。山林离城市足够近,城市跟自然足够亲。
更与其他城区选择的路径不同,位于深圳西北边缘的光明区,成立行政区短短七年,已成为深圳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在昔日一片国营农场上,建起了一座融入生态绿肺的科学之城——“绿色硅谷”。
正是在这块“留白之地”,光明区爆发出强劲的后发优势,成为深圳乃至国家基础研究的“科学明珠”。
承载着深圳特区发展跃迁的重要使命,光明区在科技研发领域展现出布局未来的气魄。这里科技落子如弈: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陆续启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加速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相继落地。这些科研院校在光明科学城的棋盘上交织密布,为光明的蓬勃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活力。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图/新华
一块“留白”上拔地而起的科学城
2018年9月,光明区正式挂牌,成为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设区之初,它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战略期待:“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以及深圳的“第二增长极”。
“光明农场”的名字曾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记忆。1958年,广东省决定设立光明国营农场。2007年,正式设立光明新区。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深圳市光明区,9月19日揭牌成立。光明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0万人。
提到光明,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李晓脑海里浮现的仍是早年农场中的“光明三宝”——乳鸽、玉米、牛初乳。李晓说,在本地人的印象中,这里是“城市的边缘”。地图上的光明,位于深圳中部偏西,不临海、不靠口岸,资源禀赋与福田、南山等传统金融与科技重镇有一定差距。
然而,深圳却给光明颇高的定位: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有别于传统产业新区以招商为导向、以产值为目标的发展路径,光明的发展与创新息息相关。光明结合产业需求导向建设科技创新载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城区高质量发展。
因此,走进光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密集的厂房,而是一栋栋正在建设中的实验楼。一些区域已经聚起了人气,一些则仍在紧张施工。科学研究与生产制造同步展开,科研平台与工业厂房相得益彰,使得这里的建设节奏与传统产业新区相比与众不同。
7月,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是光明科学城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生态链的核心载体,将为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四栋高标准厂房,高度适配科学城多领域前沿科研工艺需求。建成后,该项目将与鹏城云脑Ⅲ等大科学装置形成深度联动。
作为光明科学城“产学研用”一体化核心载体,该项目坐落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南接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北望铁坑水库生态景观,科研与生态和谐共生。半导体、新材料、智能传感器和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在这里将实现从技术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中试生产空间与创新生态。
鹏城云脑Ⅲ是深圳市唯一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清单的大科学装置。据悉,鹏城云脑Ⅲ算力规模将达16000PFLOPS,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支撑万亿参数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大科学装置。16000PFLOPS的算力规模意味着什么?在24小时内能训练100亿张图像,相当于52万台家用电脑的算力总和。项目建成后,将助力解决新一代网络通信等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实现前沿创新及关键未知领域的深度探索。
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已启用。旨在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减半、研发成本减半”,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未来,材料基因组装置将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与环境、生物医药、仿生材料等产业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
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新一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为相关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提供世界领先的研究工具。
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主要包括空间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海洋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核反应堆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等,通过打造特殊或极端环境下的材料、电子器件研究平台,对实现新材料和新型器件研制,商用卫星器件自主研制以及新能源领域、海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深圳在光明区主要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攻方向,布局了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光明区政协副主席席卫忠在与《财经智库》专家组座谈时表示,与国内其他地区依靠中央财政不同,深圳的大科学装置主要由市级财政支撑,除了鹏城云脑Ⅲ有少量中央财政支持,其他大科学装置皆由市级财政资金建设运营。包括去年获批在光明建设的深圳理工大学在内的众多在深大学,也主要依靠市级财政。这是深圳更长远的眼光与定力。
席卫忠说,当年深圳资源较少的时候,采取“拿来主义”组织资源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圳决定瞄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投一批“大国重器”,光明科学城就是这个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光明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目前已经启用。自由电子激光已经取得可研批复,场平工程加快推进。”相比传统的大科学装置,光明的这些平台更多是面向应用和具体方向设立的,一些从立项开始就有明确的转化目标。
从总体发展规划及战略布局看,深圳以长期主义坚持着对光明科学城的建设,一个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建成投用,一座座大厦高楼的拔地而起,为光明发展进一步集聚动能,也持续吸引来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
当年,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后,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膜蛋白和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和工作机理,以及“生命暗物质”。在她的带领下,如今深圳湾实验室已有100多位年轻的全职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颜宁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今后这样的资深PI还会源源不断地加入。”
目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成,深圳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并开始招生。年轻血液在此涌动——在光明科学城,15岁-59岁人口占比超80%,科研院所人才超7400人,这些年轻的人才为科学城注入了创新势能。
科研搭台、产业聚集
科学大装置落子,产业配套集群聚能。
2019年8月,中央明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是,光明区承载国家战略使命,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光明区的产业路线图明晰。目前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9家、上市公司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3家。
2024年3月,深圳市“20+8”产业集群2.0版上线。光明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围绕光明科学城提出主攻方向,部署了“3+3+1”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第一个“3”是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被列为战略重点产业集群;第二个“3”是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定位优势引领类;“1”则是合成生物,被界定为未来产业集群。
目前部分产业指标已释放正向势能。光明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光明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26.64亿元,2024年达到1721.3亿元,同比增长8.6%。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65.64亿元,同比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
合成生物见证了光明从无到有的产业发展进阶,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为例,最早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尚未设立独立法人机构。2017年起步时仅有数名研究人员,2024年,团队已扩展至60余位PI、逾千人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3年,全国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中,近40%落户深圳,其中约八成集中在光明区。在这一发展路径中,企业多从科研平台或项目孵化而来,部分继续依托原有空间推进中试和技术验证,部分则在周边设立独立的办公或生产场地。
再比如,光明区作为全国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从上游材料到下游终端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聚集了华星光电、欧菲光、三利谱科技、日东光学、艾杰旭、宝龙达、星源电子、瑞丰光电等一大批代表性企业。
据了解,目前集群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汇聚426家产业链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3家。产业龙头华星光电的TV面板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二,商显重点产品出货量全球第二。
华星光电近日一项名为“显示装置的显示驱动方法及装置、显示装置”的专利发布。这项专利对于提升显示效果、减少能耗等方面有重要突破。华星光电公共关系总监廖昌告诉《财经智库》专家组,“华星光电成立至今,一共申请了65000多件专利,其中99%以上都是发明专利。我们与三星、索尼、联想、小米等合作伙伴,一起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克手机显示屏、屏下摄像头等技术。”
廖昌说,从华星光电的角度来讲,在光明区,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动明显。比如2023年12月16日,华星光电牵头联合AGC日本旭硝子、三利谱光电、广钢气体等14家企业发起成立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联盟。从政府角度讲,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一起发展,华星光电会协助光明区政府部门考察引进哪些企业,这些企业的营收、债务如何,企业之间互相知根知底,紧密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据了解,TCL华星配套产业园区在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是目前全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体量最大的重大项目。该项目预计于2027年底竣工,建成后将全部围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布局。
千亿级的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同样可圈可点。光明区拥有贝特瑞、星源材质、新星轻合金等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439家。
贝特瑞的石墨负极和硅基负极出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连续15年的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销售冠军。集团制造中心总经理助理李东东说,当前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正加快推进设备进场,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夯实企业在高端负极材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而对于医疗器械产业,迈瑞医疗早年便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此,并带动了周边供应链的形成和扩张。据光明区科技创新局介绍,“在迈瑞的周边区域,目前规上企业超过135家,零部件配套的企业产值过亿的就有十几家。”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创新载体的布局,企业的招引落地,都是围绕核心的龙头企业形成上下游闭环,而且很多企业之所以来,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因为在供应链环节上,降本增效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总体而言,光明的产业发展沿着大科学装置延伸出多条发展路径。席卫忠提出,深圳市在这里布局了这么多大装置、大机构、大设施,对光明区来说,要用好这些资源多“打粮食”,这也是市里在光明谋划科学城的一个重要目的。“光明科学城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突破,最终是为了支撑深圳未来产业的发展格局。”
梳理光明区的产业可以判断,深圳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发展根基,45年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如何继续登上新的发展台阶?如何摆脱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深圳下一个发展周期如何高质量布局?深圳在思考。因此,补齐要素,强化要素之间的赋能,科技与产业叠加联动,才能将深圳整体产业布局向上拉高。确保下一发展周期,深圳依然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和成长活力,光明区显然是深圳谋篇布局的“试验田”。
不只是科学与产业,更是生活与艺术
免费开放虹桥公园,市民每天可以在其间漫步,享受亚热带植物风光和城市绿肺的清新宁静。光明农场大观园则一片田园牧歌。金色花海、鲜美果蔬,市民们在这里体味农耕文化的朴素之美。而“天空之境”等网红打卡点更是吸引了各地的年轻人前来……光明区已构成独有的“百里青山、一河九水”的山水格局。光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可以称之为“半城山水半城园”。深圳市的山海连城计划就是要将这里建设成“公园里的光明”。
不仅有自然之美。这里也是科学与艺术相融的净土。
深圳科学技术馆,流线型的银色穹顶犹如“飞船”,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光明科学城发展的图腾。站在馆内,目之所及,脑科学中心、光明生命科学园、深圳医学科学院各种介绍在声光电中展示,仿佛开始科学探秘之旅。
“光明区是一个城市的新样板,更关注以人为本和民众的家园宗旨。”光明区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高校一下子上了那么多,大的科学装置上了那么多,吸引来的年轻人更需要生活。这里建设了博物馆、公园、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
该负责人介绍,光明的文体场馆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另外,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也是大咖云集,濮存昕领衔主演的话剧《林则徐》,两场都是爆满。包括足球基地,也是全市最好的。今年2月的亚洲杯U20就在这里进行。
在这里,光明蓝鲸世界、万达广场、光明大仟里等商业综合体融合多元业态,引入了一批首店、旗舰店,商业氛围也日益浓厚。随着科研平台的搭建和企业陆续落地,城市生活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在光明云谷片区,从实验楼步行几分钟可到达新开的咖啡店。再往前,就能看到各色餐厅。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张晨回忆:“这边现在生活配套发展起来了,早三年的时候在饭点,不知道能吃什么,连外卖都很难叫。”这曾是许多在光明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感受。一些实验楼启用之初,周边道路尚未打通,公交站点尚未设立。科研和工作之外,生活的空间一度稀缺。如今的光明区正逐步摆脱“科研孤岛”的印象。
2024年光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8%,增速全市第一。消费活力的释放与生活配套的快速补足密不可分。配套的“毛细血管”也在持续打通。2024年,光明区新增非机动车道100公里,慢行系统逐步成网;6号线支线二期全线贯通,13号线支线二期(北延)基本完成土建工程,轨道交通的覆盖能力不断提升。光明城站高铁通达性进一步增强,往返香港列车增至14趟,实现早晚高峰通勤时段过港列车全覆盖。“有时候周末直接从光明去香港玩两天再回来。”张晨说。
与此同时,光明区工作人员“白天做研究,晚上挤地铁回城”的状况正在改变。2024年,光明区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5204套,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9680套;全年新供应商品房95.6万平方米,进一步丰富了居住选择。城中村天然气改造工程覆盖居民超过40万人,居住安全性明显提升。
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光明区持续加大投入,配套资源不断完善。2024年新增中小学学位近1.2万个,光明区贝赛思外国语学校、深圳实验光明科林学校等优质项目相继投用。光明区现有公办中小学51所、幼儿园86所以及教育集团2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试点区6个。医疗方面,中山七院(二期)主体结构封顶,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加快推进,全区床位总数增至4949张。现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人民医院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区社康机构达66家,是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光明的生活便利性“仍在打基础阶段”,未来有无限的憧憬与可能。
可以想象,未来的光明科学城,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茁壮生长,更多创新企业加速集聚,生活更加宜居,将吸引更多前来创业的年轻人在此安家生活,一片生机鲜活之地将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