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转型升级样板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吴桐 编辑 | 张燕冬  

2025年08月18日 12:00  

本文8271字,约12分钟

消费电子贯穿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全程,为研究深圳产业发展提供了完整、鲜活的案例。回顾整个发展历程,可以找到产业发展的基因、转型创新的脉络,以及引领未来消费的密码

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始终是潮头。消费电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再到“强不强”的跨越,是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缩影,亦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大致分为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数码消费电子产品和AI赋能消费电子产品三个阶段。深圳可谓全程参与,在各阶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研究深圳产业发展提供了完整、鲜活的案例。回顾整个发展历程,以期找到深圳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基因、转型创新的脉络、引领消费的密码,展望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趋势。

2025年8月8日,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图/IC

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从华强北起步

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一般包括电子表、电视机、录像机、音响、收音机、激光唱机、VCD、DVD、MP3等传统视听家电产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以“三来一补”加工生产收录机、收音机、音响、彩电、通信产品起步。1979年从韶关调入深圳的三个军工厂,整合成立了华强电子工业公司(下称“华强公司”)。

在一片荒草丛生、15万平方米的丘陵山坡上,华强公司开始了艰苦创业。厂区开辟两条大道,一是深南路,一是华强路,两路交叉的路北为华强北路,简称华强北。自此以后的几十年,华强北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电子行业的目光。

华强公司原是做军用电台的,对民用消费市场了解甚少。随着与日本三洋公司从代工到合资的合作深入,华强公司很快就形成了年产收录机100万台、彩电15万台的能力,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华强公司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与三洋达成负责内销市场的协议,开始建立全国销售网络,实现了从单一代工生产转变成生产销售一体直面市场的重要跃升。

深圳发展早期还得到了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的大力支持。第四机械工业部在1979年兴建了深圳爱华公司,后来转制成为深圳桑达集团。

1982年深圳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明确提出深圳的工业以电子工业为主。1986年,为整合分散的小电子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以省市所属的电子企业和部属电子企业为基础,吸收其他部门所属电子企业参加,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后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一年后便创利税1.5亿元,1986年全年产值达到13亿元,占深圳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8%。赛格电子集团投资了四个大的基础性项目,两个与半导体有关,分别是功率器件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另外两个与消费电子相关,分别是彩色显像管和彩色显像管玻壳。以“赛格”为品牌的电视机、收录机已经可以打入香港地区和美国市场。

到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有众多消费电子类生产企业,基本具备消费电子类终端产品的制造生产能力,是消费电子发展的第一步。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元器件采购成了大问题。深圳本地做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少,很多元器件只能依赖进口,但当时进口权掌握在少数外贸公司手里,采购计划、外汇使用都需要层层审批。赛格集团决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提出深圳电子配套市场计划书,得到市政府快速支持和批复。

1988年3月18日,中国首家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正式开业,由来自深圳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形成了“华强北”雏形。1996年赛格兴建赛格广场,华强公司也将工厂厂房改为电子市场,次年华强电子世界开业,面积达3.88万平方米,逐渐形成了以赛格广场为中心、庞大的华强北电子商业区。

电子配套市场的建立,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市场需求和生产资源紧密联系,为企业提供急需的电子配套器件,同时又将终端产品快速地投放市场。其影响力辐射全国,又通过与香港的紧密联系,加入国际竞争中,实时获取国外市场动态,将最新技术、高端产品引入国内,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窗口和舞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微型收录机、BP机、CD等火爆的年代。这个阶段,好利来电子厂和先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较早进入这个市场,在国内打出了一定名气和市场份额。此时,国内企业能够自己设计和生产VCD/DVD产品,但是解码芯片是美国C-CUBE\ESS提供的,机芯则采用日本索尼、松下、JVC和韩国三星以及荷兰飞利浦的。这时的产业链虽已有雏形,但自主化程度较低,话语权不高。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消费电子产业成为深圳最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但在缺少核心技术情况下,企业间打价格战,产品在市场上持续降价,贸工技路线进入瓶颈。一度风光无限的彩电行业陷入全面亏损的局面,主要因为80%的核心器件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口。

1995年,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明确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1999年高交会举办,正式开启了深圳以高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升级之路。之后,深圳成立了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创投”),创投在深圳慢慢兴起风潮,为深圳的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注入强心剂。

政策红利立竿见影,MP3研发上演了“技术狂人+产品极客+华强北”三方协作的经典案例。深圳首批专业MP3制造商之一汤姆逊,依托华强北供应链资源,快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以高性价比热销国内外市场。汉声电器将Hi-Fi音频技术应用于便携设备,提升国产MP3音质标准。这些先驱者共同塑造了深圳MP3产业的黄金期,2003年-2005年国产MP3年销量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深圳占据全国90%产能。MP3是中国大陆IC设计公司第一次在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确立、掌握并大规模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产品,带动了数十亿美元的产业链在中国大陆快速落地,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

同时期的另一个明星产品是U盘。2002年7月,深圳朗科公司“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成为U盘的发明者。该授权引起整个存储界的极大震动,一度引发全球闪存领域震惊中外的专利权之争。如今朗科仍然是电子消费类终端产品重要提供商。

MP3、U盘产品的重要性在于,其背后的音频解码、存储芯片等技术积累为后续蓝牙耳机、智能手机产业奠定了基础。深圳消费电子产业迈出了从加工密集型向高技术引领型的重要一步,是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端。

华强北市场长盛不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华强、赛格等企业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突破旧有体制束缚,探索适合市场经济的自主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得益于深圳市政府致力于市场化改革,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足政策,像一个聪明的足球裁判员,非必要不干涉,使华强北成为最接近于自由市场的市场。每一次产业机会的出现,都能有一大批有敏锐市场嗅觉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也培育了勇于创新、包容协作、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创造出“六小时产业反应时间”的奇迹。

2025年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众多文化“顶流”和科技“新势力”齐聚现场。图/视觉中国

数码消费电子产品:完善的智能终端产业链

数码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数码相机、手机、随身听、家用游戏机、台式电脑等比较便捷的,顺应一定娱乐时尚需求产生的消费电子产品。

在移动通信的1G时代,手机基本上是摩托罗拉的天下。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2G手机开始普及。2003年,中国台湾联发科(MediaTek Inc.)推出一体化手机芯片解决方案。有了芯片,厂商只需加上电池、外壳和部分定制零部件,就能生产一部手机,这极大降低了手机的生产门槛,引起山寨机爆发式增长。有数据显示,2007年,华强北手机出货量达1.5亿部(其中约7000万部供出口),占当年中国手机总出货量的27.3%,占全球手机销量的12.5%。

山寨机产业链催生了华强北的“前店后厂”模式:快速反应的研发、设计团队、样机生产线,迅速生产出样品,并在销售店铺中测试市场接受度,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促成了手机产业链快速形成。

从产业链来看,深圳拥有华星光电、欧菲光、欣旺达、信维通信、领益智造、瑞声科技、长盈精密等关键零部件核心供应商,以及比亚迪、富士康、立讯精密、天珑等先进制造企业,围绕智能手机等传统品类形成了完善且具有较强灵活性的智能终端产业链。

深圳消费电子行业也同步发生着质变,一大批高技术公司在深圳发展起来,掌握核心技术,走自主创新之路成为行业共识。芯片开发从解码芯片等专业集成电路升级到CPU芯片,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从劳动密集向智能制造转型,产业链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消费电子产业升级之路清晰可见。

AI赋能消费电子产品:深圳群体突破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成式AI、AI芯片等AI技术和平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对智能终端产业的影响既涉及产品形态也涉及整个产业链。

AI智能终端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具备主动感知理解、多模态自然交互进化等功能的新型消费电子终端产品。自主学习进化、实现精准理解复杂环境信息与真实意图是AI智能终端的重要特点。AI引发的“终端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从手机到AI手机,从眼镜到AI眼镜,传统消费电子产品正在加速“AI化”。

智能终端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今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该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6年,AI智能终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含深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生态持续丰富,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十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深圳还成立了“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影像设备、全屋智能产品、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其他新型人工智能终端以及有关软硬件技术等。

AI给消费电子行业带来的首要变化是产品形态创新,用户体验升级,典型产品就是AI手机。一是内置智能助手,理解用户的语言和指令,提供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二是可根据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支持多模态交互,包括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方式,使用户更便捷地与设备进行互动;四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

2024年11月28日,华为推出了最新款Mate 70系列,号称华为史上最智慧的手机。2025年又推出Pura X折叠屏手机,通过AI多形态自适应系统,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展现了华为在智能终端领域持续引领技术前沿的实力。

荣耀在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上正式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宣布将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在AI智能体时代,专注于构建AI生态系统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开放、共创、共享不断拓展产业边界,与合作伙伴携手构建AI生态。2025年7月,荣耀在深圳首发新一代折叠旗舰Magic V5,产品整机厚度压缩至8.8mm,却内置6100mAh高硅电池,率先在折叠形态中实现轻薄与续航的统一。Magic V5首发搭载YOYO智能体具备“一语打车、跨应用生成PPT、多文档摘要”等主动服务能力,真正跨越“工具效率”到“结果闭环”的鸿沟。通过MagicRing技术,设备可与安卓、鸿蒙、iOS终端无缝接续任务,打破品牌壁垒,形成“人—机—场景”全域智能互联的新范式。

AI给消费电子行业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是场景化生态创新,满足时尚消费。

在代表性的AI智能穿戴领域,深圳集聚了一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影石创新、韶音科技、雷鸟创新等。

影石创新凭借攻克全景影像技术、全景拼接算法、AI智能剪辑等核心技术,将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产品做到全球领先。影石创始人刘靖康说,我们不是在做相机,而是在做人们记录世界、表达世界的新方式。一切围绕运动拍摄新场景,一切AI应用都是为满足分享这个需求,这应该是影石全景相机成功的秘诀。韶音科技通过对运动市场及人群的深度洞察,自主研发骨传导、定向声场等声学技术,通过搭载AI通话降噪技术,保护人声的同时去除环境中的噪声,打造开放聆听不入耳全新听觉体验。

AI眼镜目前是最热门的AI落地赛道。业内普遍认为,眼镜+多模态AI是作为个人AI Agent最好的形态之一,智能眼镜正在成为重要的AI硬件落地形式。深圳是AI眼镜厂家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国每两副AI眼镜就有一副是深圳智造。

雷鸟创新发布全球第一款双目全彩Micro-LED全息光波导AR眼镜,内置阿里云通义独家定制的大模型,除常见功能外增加了AI记录、下棋、扑克、音乐电台等全新AI功能。乐聚天下旗下LOHO品牌联合多方推出的“AI拍拍镜”智能眼镜,接入十余家主流大模型,形成“硬件+算法+生态”闭环,未来产品还将拓展数字分身、行业助手等场景。创维数字旗下创维XR今年发布了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融合了实时翻译、立体声耳机、AI助手等核心功能,更通过开放AI生态,推动智能眼镜从极客玩具迈向大众消费品。

AI给消费电子行业带来的第三个变化是引起学习和生活方式变革。

AI技术给传统的彩电行业带来了生机,似乎看到了一丝扭转困局的机会。传统电视操作复杂,被动观看,AI技术恰好可以成为突破这些困局的关键钥匙。2025年2月,创维发布搭载了DeepSeek技术的创维A5F Pro,是电视行业全球首个深度融合DeepSeek超级智能体。学习机在AI技术的加持下,也在孵化出新产品。

云天励飞是2014年成立的主攻AI算法+芯片公司,以前主要从事城市智能监控业务。从2024年开始,围绕C端需求创立噜咔博士这个AI硬件品牌,研发针对儿童教育的AI拍学机。

AI给消费电子行业带来的第四个变化是促使供应链优化,行业布局重构。

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在AI赋能下,设备硬件面临更高性能需求。AI芯片算力提升、边缘智能与端侧大模型应用成为主要竞争力。AI上机对散热、存储、电池等硬件提出要求,对石墨烯、VC均热板有新需求。AR设备主要构成器件包括芯片、感知交互、传感器、光机模组、机框等,大大地拓展了智能终端产业链。新型智能硬件结合AI创造增量需求,AI带动产业链重构。

AI芯片方面,华为2023年推出昇腾AI芯片具备强大的AI算力,能够满足人工智能领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亿道信息子公司亿境虚拟专注于提供XR产品的研发与量产服务,包括AI穿戴、近眼显示及三维空间显示与计算解决方案。佰维存储公司深度布局智能穿戴市场,嵌入式存储产品已被Google、Meta、小天才等知名企业应用于其智能手表、VR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上。

从产业链来说,AI智能终端比以往的数码产品供应链跨界更大,包括的链条更多。AI芯片、AI算法及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数据集、训练场正在重塑AI智能终端产业链。面对技术如此密集、需要大量财力和人力投入的产业链构成,整合全球供应链将是多数企业的选择。

在AI赋能智能终端的第一波浪潮中,深圳不论是AI手机还是穿戴式装备都占得先机,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深圳在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阶段形成的制造优势,在突破技术封锁、攻克核心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能力,构成了深圳AI智能终端产业进一步跃升的坚实基础。

科技+文化,引领消费电子的新时代

随着AI技术快速走进生活,新的消费产品、消费群体、消费生态正令人目不暇接地变化着。在新的消费升级大潮中,深圳的消费电子行业是否还能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能否引领消费电子产业再度升级?

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发展,需要引领时代潮流的消费生态。深圳市正在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2025年5月出台了《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依托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聚集的优势,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之都,为未来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说起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深圳起步很早。20世纪90年代,华强公司就成立了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在国内开始布局娱乐主题公园业务。现在,华强北以“中国电子第一街,全球科技时尚地”为建设主题,经过多轮转型升级,已经从单纯的电子元件批发和成品零售成为兼具时尚、设计、文化、创新特性的综合文化街区、多业态共生共荣的综合性商圈。华强北主街北区公共空间及片区的潮流氛围,吸引着Cosplay、街头滑板、街舞、动感嘻哈音乐表演等90后、00后社群。

科技为产品赋能,正成为流行时尚。冠旭电子为了让耳机真正融入潮流生活方式,携手国际顶尖珠宝设计团队,采用高级珠宝定制工艺,打造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可替换装饰配件。旗下品牌Cleer在今年4月发布的开放式头戴AI耳机——CleerClip星弧旨在超越“耳机”这一用途,打破边界,将其品类延展至“珠宝”。

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发展,需要有整合资源的市场。深圳是中国消费电子市场风向标,华强北一直有着最好的市场嗅觉和畅通的销售渠道——不仅销售现成的产品,商家也会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作为发起端启动供应链,快速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如两年前,直播行业的大火带动直播设备的旺盛需求,从声卡、多功能摄像头到美颜补光灯、混响麦克风,华强北商家能够从一个产品衍生出一个系列,最终成为一个品类,至今热卖不衰。如今,在华强北热卖的创意产品中,电子价签背包(图案可更新)、智能冰箱贴(同步菜谱/日程)等,则是利用电子墨水这个成熟技术结合新场景的创新应用。

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发展,需要完整的创新生态。新的消费需要开发、引领、定义。创意的竞争将是未来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主题。优秀的产品创意需要有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搞加工制造需要快,谋划新产品、找到新创意则需要闲下来、慢下来,深圳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创新企业出现。相比于20年前,深圳引进和发展了多所研发机构和大学,为深圳的技术创新积攒足够的力量。南方科技大学成立的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就旨在突出“设计+科技”的设计驱动创新理念,进一步提升深圳“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创客仍然是深圳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智方舟创新中心正在成为新一代创客精神的发源地,致力于打造智能硬件创新生态,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来自全球的创客在这里实现各种奇思妙想,让更多的超前创意变成现实。深圳前海深港创新产业园,融合深港两地优势,构建深港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基地。

深圳消费电子行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圳市政府为未来发展擘画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蓝图,这是符合深圳发展需要、把深圳城市发展带向更高层次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科技和文化一定是竞争的双重要素。深圳要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同时,深度挖掘45年发展形成的特区精神的文化内涵,形成新时期发展的新优势,引领AI时代消费电子的新浪潮,成为未来新时尚消费的高地。期待这片创业的沃土生长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深圳特质的“潮品”。

(作者为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