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一架eVTOL飞行器从蛇口出发,20分钟即可跨海抵达珠海;无人机可实现全天低空配送外卖;101座机巢接管3600公里输电线路巡检。曾经的“科幻”正在成为现实。从“无人机之都”到“低空经济第一城”,深圳依靠制度先行,划设309个管制空域、建设统一调度平台、推进备案制飞行试点,构建全国首个低空治理框架……今天的深圳,正从“敢飞”迈向“稳飞”。它不仅重塑低空,更在重塑未来城市的空间秩序与运行逻辑。
从制造优势到制度先发
2006年,大疆创新在深圳车公庙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仓库起步,凭借极客文化和精致打磨的产品,逐渐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到2025年,大疆的无人机产品已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深圳也因此成为闻名全球的“无人机之都”。但从制造产品到让低空真正融入城市运行,并不只靠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对空域、制度与监管体系进行整体性重构。2023年,深圳将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拉开了一场低空领域的系统性改革序幕。
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破除低空经济领域多头管理、部门交叉的瓶颈。深圳成立市领导牵头的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发改、交通、公安、空管等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军地、民航和地方政府在空域使用上的协调统一。此外,深圳还成立了由市国资运营的深圳低空产业公司,专门负责空域使用、设施建设和数据管理。通过平台统一划设和发布空域资源,极大简化了企业申请流程,降低运营成本。
政策制度的创新也紧随其后。2024年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专门聚焦低空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不仅明确了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活动审批等方面的职责归属,还创新性提出建设“多层级空域协同管理体系”,为深圳争取“适飞空域可运营、运营空域可管控”的政策试点空间。
空域是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方面,深圳以试点方式率先推进“空域精细化划设”,初步划设309个低空管制空域,初步形成涵盖物流、文旅、通勤、巡检等场景的精密空域网络。根据《深圳市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划设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这些空域按任务类型、飞行高度、时段需求等要素进行分类,将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和灵活性。
与此同时,深圳也在数字化监管上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全国最早探索“数智管空”的城市之一,深圳正在加快建设飞行全流程的“SILAS”低空智能融合系统,并接入国家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UOM)及公安“深穹”监管平台。从企业提交飞行计划,到划拨空域,再到AI判别冲突与风险,形成从申报、放飞、监控到处置的闭环治理机制。这一平台不仅服务企业,也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工具。例如,罗湖区将SILAS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用于交通巡查、市容监管和夜间经济管理,开启了“空中治理”的新模式。
成为“无人机之都”靠的是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迈向“低空经济第一城”靠的则是政策突破与部门协同。深圳用一场关于“空中空间”的改革实践,为未来城市打开了第三维度。
2024年2月27日,全球首条eVTOL跨城跨湾航线(深圳-珠海)首次演示飞行在深圳蛇口邮轮中心举行。图/视觉中国
成果显现:从“飞一次”到“飞成网”
通过改革创新打开“空中空间”大门后,产业实践正验证深圳低空经济的运营能力。深圳从“演示飞行”到“常态运营”,已从“探索者”迈向“实践者”。十多年来,无人机制造企业在深圳持续成长,积攒了全球领先的产品实力。随着政策逐步完善,这些产品正从工厂走向城市空中,融入物流、电力、文旅、应急等真实运营场景,形成低空经济“深圳样板”。
头部企业加速集聚。截至2024年底,深圳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过1900家,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规上企业127家,同比增长26.4%。以美团、丰翼科技、丰巢科技、峰飞航空、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布局制造、配送、巡检和空域服务等多个环节,初步形成产业生态,呈现“链上协同、链间共振”的格局。
商业化成果显著。2024年2月,峰飞航空“盛世龙”eVTOL成功完成深圳蛇口至珠海九洲港约50公里的跨城跨湾航线首次演示飞行,飞行时长约20分钟,开通后将大幅缩短城市间通勤时间,展现商业化前景。丰翼科技打造全国首个空地协同低空物流枢纽。丰巢科技研发的无人机接驳柜已在深圳宝安、浙江新昌、四川宜宾等地落地,推动快递、外卖、医疗运输实现高效联动,成为“低空物流新基建”的典范。
公共服务领域成效突出。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部署101座无人机机巢,实现对全市非禁飞区3600公里输电线路的自动巡检。通过“机巢+平台+算法”系统,巡检效率提高近4倍,人工操作时间减少约80%,成为高密度城市技术集约型电网运维的示范。罗湖区开展“低空春游”等文旅航线,建设15座大疆“机场3”机巢,覆盖辖区政务巡逻、消防、市容监管功能,探索“低空+城市治理”模式。龙岗区由赛目科技与高德软件联合建立低空经济三维数字底座,为低空运行的安全、高效和低成本提供保障,共同构建“数据驱动—虚拟验证—现实应用”全产业链协同体系。
支撑这些飞行场景大规模铺开的,是深圳在资金、政策和标准体系方面的全方位护航。2023年,深圳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专项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同年,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交通局等部门联合出台“适航认证、场景试点”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单项奖励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支持、首飞补贴、设施建设等方面。
在标准制定上,深圳也率先发力。2024年,全国首个城市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深圳成立,承担起基础标准、技术规范与安全规范的制定职责,已启动30余项地方标准立项工作,涵盖空域划设、航线管理、飞行安全、数据接口等内容。这不仅为深圳自身构建安全可控的运营环境,也为未来在全国复制提供了样板。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开始具备“体系化运营”的能力。从企业、技术、平台、空域到政策、标准,低空经济正在逐步脱离“样板飞行”阶段,迈入“市场机制驱动下的产业化运行”。运营不再只是“飞一次”,而是围绕多个场景、多种机型、全天候运行的一张动态网络。
这种从“点”到“网”的变化,意味着低空经济不再是政策扶持下的“技术项目”,而是进入到与传统交通、物流、能源系统平行并网的新阶段。深圳,已不只是敢飞的先锋,更是稳飞的范式。
无人机配送外卖已成为现实。
未来竞速:打造“天空之城”
如果说成为“无人机之都”靠的是企业与技术的崛起,那么迈向“低空经济第一城”,则是一场关于创新能力、城市治理与协同体系的深度重构。这一过程,已不止于让飞行器“飞得起来”,更关乎它们能否“飞得远”“飞得稳”,并最终嵌入城市的运行逻辑与交通生态中。
根据《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深圳将建成不少于1200个低空起降点,覆盖交通枢纽、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医院、园区等关键节点,构建城市空中交通骨干网络,其密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亦属前列。
这一网络背后,一套覆盖低空运行关键环节的基础设施体系正逐步落地。除了起降设施,深圳还计划在120米以下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铺设导航增强、蜂窝通信、ADS-B识别与空空通信等感知网络,形成“空中飞行可视、可管、可控”的安全底座。这套“空中地网”的建设逻辑,正如过去城市在道路和轨道交通上所做的路权划定与通信保障,是未来城市运行的“隐形基础设施”。
运营体系也在同步推进重构。随着试飞积累与政策加持,深圳正在由“示范飞行”转向“商业化落地”,从面向政府采购和定向展示的“G端市场”,迈向探索用户付费与常态使用的“C端模式”。多家eVTOL企业正在筹备深圳市内的固定航线运营试点,政企联合尝试“空中出租车”与短途通勤服务的新模式。
例如,峰飞航空已完成深圳至珠海、深圳至惠州等多条跨城飞行演示,正在洽谈货运落地场景和方式;而美团、丰巢科技等企业也在探索无人机即时配送服务的商业路径。在深圳坪山区与罗湖区,当地政府已支持开通多条文旅类空中航线,服务游客夜游、山景游览等需求,开始验证eVTOL在消费级市场的接受度。
区域协同是下一阶段的重头戏。《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三地构建低空经济核心圈,推动形成“湾区空中通勤走廊”。深圳已启动跨境航线设计与运营规则研究,服务深港之间的跨境物流需求。
监管机制的转型,构成这一体系运行的保障轴心。深圳“SILAS”系统未来将与公安“深穹”平台和国家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UOM)协同,构建统一归集、智能预警、风险可控的数据监管框架。目前部分模块已开展测试和接入尝试,监管数字化体系正在逐步成型。城市空域内的飞行活动,不仅有飞行路径可视、空域冲突自动预警、违规行为即时回溯,还在探索融合雷达、ADS-B等多源感知手段的监管增强。
标准制定方面,深圳已发起30余项地方标准立项工作,涵盖起降点建设、航线划设、通信协议、数据接口与运行规范,力图构建一整套适用于城市复杂空域的运营准则,填补国家级标准滞后的空白。同时,深圳正积极推动这些标准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互认,建立跨城市、跨区域协同运行的技术基础。
这些制度与标准探索,逐步赋予深圳全球规则定义。在国际市场上,峰飞等深圳企业推出的eVTOL机型已在中东、东南亚与欧洲多地展开适航申请或商业演示,部分项目已启动出口。大疆也在积极布局城市空中交通领域,近年来在飞行控制系统、自主导航与通信传输等领域持续突破,其在行业无人机和物流应用领域的积累为城市低空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在深圳,这些技术正在从“航拍”迈向“通勤”。而标委会、空管机构、平台公司也正与国外监管部门开展制度交流,深圳正试图以“产品+制度+平台”三位一体的模式,输出低空经济的“深圳答卷”。
回望过去,深圳成为“无人机之都”靠的是制造体系与技术创新;而展望未来,成为“低空经济第一城”,比拼的是城市能力与制度设计。在这一进程中,深圳已经迈出关键一步。当城市上空从静态“禁飞”变为动态“可运营”,天空不再是限制,而是可能。这就是深圳正在搭建的未来。
深圳的目标不只是“飞得起来”,而是系统性地运营一整座城市的空中网络。起降点不是孤立设施,而是未来城市的“新枢纽”;飞行器不是高科技展示,而是即将进入千家万户的公共交通工具。低空经济,不再只是航空产业的延伸,而是成为重构城市空间、提升运行效率、释放发展红利的“第三维度”。
从改革出发,以成果验证,再向未来飞行。深圳以经济特区的制度优势与改革担当,在这条尚处蓝海的低空经济赛道上率先起跑、全速推进。短短数年间,从立法先行、机制搭建到产业集聚、场景落地,这座城市既是“无人机之都”的制造高地,也在加快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