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深圳信立泰公司与合作方申报的YOLT-101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临床。一个月前,该药获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临床审批。至此,该药成为中国首个在中美两地均获批临床试验申请的体内碱基编辑疗法。
一个多月前,信立泰的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片获批上市,这是国产原研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的ARNI类药物。
信立泰所在的深圳,2024年共有四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此外,深圳翰宇药业的利拉鲁肽注射液,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成为首个在美国获批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仿制药。
深圳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成色正在逐年加深,产值也在不断提升。2024年,深圳市医药产业产值近550亿元,创历史新高;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早在2005年,深圳就迎来了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落地,拉开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序幕。如今,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是深圳重点布局和打造的“20+8”产业集群之一。
深圳已培育迈瑞医疗、稳健医疗、华润三九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孵化出赛桥生物、茵冠生物、华药康明等一大批合成生物创新型企业。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进步令世界瞩目,重塑了全球创新药格局。在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中国批准上市的数量由2015年的3个,增加到2024年的39个。
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审评审批提速,到药品集采、医保谈判常态化,以及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和港股18A政策的出台,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资本、人才、技术的活力主要靠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励。
下一个十年开启,创新已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主旋律,资本、人才流动愈发成熟审慎,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提质换挡的关键时期。
与药企同生 向创新转型
成立于1998年的信立泰,主要深耕慢性病领域,其明星产品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泰嘉”),销售巅峰期曾取得30亿元的年销售额,一度将信立泰的业绩提升到营收46.52亿元、净利润近15亿元。
2009年,信立泰在深交所上市。同一年,深圳制定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政策。
伴随生物医药作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从2020年开始,信立泰陆续将手中的低端仿制药项目打包出售,将资源聚焦于创新药研发。负责政府事务工作的徐莹回忆,“2014年我们只有一款新药,2024年有四款。到今年底,我们可能有六款新药出来。”从2018年到2024年,信立泰研发投入累计超60亿元。
2025年一季报显示,信立泰创新产品收入增长超40%,该公司预计全年创新药营收增加10亿元以上,有望带动2025年营收创历史新高。
用五年时间完成创新转型,信立泰恰似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深圳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更加重视,新设立的医药企业越来越多。”信立泰有关人士说,深圳对高端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包括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等。
2023年,信立泰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合作区毗邻香港,集聚全球药械高端创新资源,药械临床试验、审评、检查等规则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信立泰之所以选择落地河套合作区,正是看重其在企业税收、科学家税收,以及产业政策、与香港的交流和研发合作等方面的支持。“集团研究院有700多人的一个庞大队伍,都是做研发的高端科学家,这块的税负是比较重的。”上述信立泰有关人士表示。
同样看上河套合作区区位与政策优势的,还有全球AI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晶泰科技。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马健曾表示:“深圳是一个敢闯敢拼的城市,整个社会氛围都充满了创新精神。”
晶泰科技的落地,需要聚集人工智能算法、药物研发、规模化实验室等多方要素,这正是深圳所具有的“BT+IT”融合发展优势。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园区里,晶泰科技与信立泰创新药发现中心相隔不足百米,二者是合作伙伴。双方在剂型筛选方面经常有合作,此外,对于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平台,信立泰也非常感兴趣。
近几年,深圳在生物医药领域吸引的相关公司越来越多,比如上海益诺思公司在深圳开设分公司,其业务包括早期成药性评价、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深圳共有医药企业136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6家,规模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113家。
前瞻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未来的主要“竞技场”》报告中,将生物制造列为到2040年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的未来领域之一,预测未来全球经济活动中60%的物质产品,将通过生物技术制造生产,2030年-2040年间将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生物制造技术,直接推动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据CB Insight的报告,全球合成生物产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70多亿美元。到2028年,这一体量将达到500亿美元。
合成生物制造作为一种全新的“造物”技术,被视作新质生产力重要的新赛道和新业态。“合成生物学是用工程化的手段,自下而上地改造和创造生物系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曾如此解释合成生物的概念:如果把一辆汽车比喻成一个生命,传统的生物学是通过拆解汽车来理解背后的规律机制;合成生物学则运用已研究出的规律机制,把零件重新组装,再造出发动机、轮子,甚至最终改造、创造出一辆具有新功能的汽车。
在刘陈立看来,合成生物学赋能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食品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对于深圳来说,应做好前三类的落地,而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则考虑形成‘飞地’,在深圳主要布局原始创新环节”。
在中国布局合成生物产业的城市中,深圳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属于第一梯队。据统计,深圳市共有生物制造相关企业359家,2024年营收约80亿元。其中,上市企业1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家。
上市企业中,包括华大基因、华大智造、迈瑞医疗、翰宇药业、健康元、晶泰科技等,华大基因、华大智造、晶泰科技属于提供技术仪器耗材的中上游企业。
2024年7月,由刘陈立担任院长的先进院牵头建立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深圳光明区启动建设,该中心是中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以“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由先进院牵头,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业集团、华熙生物科技、安徽华恒生物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单位合作共建。
据深圳市相关部门的数据,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企业72家。中国每两家合成生物企业中,就有一家诞生在深圳。有研究报告显示:近三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光明区也成为深圳合成生物核心布局承载区,截至2024年底,光明区已集聚合成生物企业123家,总估值近400亿元。
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看来,合成生物产业是未来产业,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会在未来五到十年以后孵化出来,变成“打粮食”的、进入工业产出的主力部队,“未来产业,需要市场投一部分,政府要为它做一些大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025年7月,华熙生物旗下专注于合成生物肝素的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华熙唐安”)正式落地光明区。华熙生物是合成生物产业的引领者,曾通过透明质酸跑通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一度成为全球透明质酸龙头企业。此次华熙唐安的落地,被产业界认为是“深圳模式+华熙模式”的结合。
2025年2月,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笔超5亿元的C轮融资,刷新了国内合成生物领域近年的融资额纪录,最新一轮融资由深圳未来产业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共同投资,常德合成生物基金以及部分原股东继续跟投。
2017年成立的瑞德林,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研发、生产功能性健康原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据官网介绍,瑞德林打造以氨基酸、核苷酸、糖为单体的“生命分子”创新产品和业务解决方案,产品应用覆盖功效护肤、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特性材料六大领域。
瑞德林董事长曾公开表示,该公司近四年营收增长基本每年翻番,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已经超过40%,并且这一比例还会继续增长,未来全球市场将成为主要战场。
早在2017年,深圳便播下了发展合成生物产业的第一批“种子”,出台《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正是其中之一;2022年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合成生物是未来将要重点发力的八大产业之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9年5月,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成立,聘请中科院院士赵国屏为合成院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24年底,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共建的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宣布启用。
2025年5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运龙表示,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作为今年重点立法项目,并采取“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形式,力求真正能够解决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法治保障统筹推进深圳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合成生物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这些前瞻布局,让合成生物这一年轻的学科和产业在深圳撒下“种子”,长出“树苗”。刘陈立今年6月表示,“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研究机构,承接部市联动重点研发专项等举措,带来了人才聚集、产业发展,让深圳在全球合成生物科学和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位于深圳龙华区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打造医疗器械城市名片
医疗器械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等背景下,市场规模增长最稳定的行业。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测算,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370亿美元,并将以6.99%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预计2029年将达到8930亿美元。
医疗器械是深圳的一张名片,目前,深圳累计注册上市超1.53万款医疗器械产品,居全国第一。深圳长期处于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第一梯队,是最早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城市之一。
1989年,中美合资企业深圳安科研制的首台永磁型磁共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MRI技术的国家,1998年推出首台国产螺旋CT后,中国跻身全球五大CT生产国。
1991年,迈瑞医疗成立,1993年便推出中国首台多参数血氧监护仪,打破进口设备垄断,2008年以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监护业务,跻身全球监护仪第三大品牌。
海外医疗器械网站Medical Device and Diagnostic industry发布的全球医疗器械企业排名显示,迈瑞位居第25名,与其“最晚在2025年进入全球医疗器械TOP20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2024年年报显示,迈瑞医疗2024年取得367.26亿元营收,归母净利润116.68亿元。2018年至2023年,迈瑞医疗的营收、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均保持双位数。从2024年开始,受医疗机构设备采购疲软的影响,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断崖式下降。尽管如此,仍然取得了双增长。
除了迈瑞医疗,深圳还集聚了稳健医疗、新产业、华大智造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奠定了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第一梯队的地位。同时,据相关协会统计,2024年,深圳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约1000亿元,位于全国首位;据药智数据,深圳医疗器械企业有1842家,排名全国第一;其中20家上市企业,在2024年取得了约726亿元营收,排名全国第一。
总产值、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的背后,是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多个细分领域的深度扎根。据深圳医疗器械协会的数据,深圳的11家企业拥有的15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五。其中,迈瑞医疗的生化分析仪、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仪、安保医疗的心肺复苏机等11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华大智造是华大集团孵化的企业,主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于2022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2024年报显示,全年营收30多亿元,其中核心业务基因测序仪实现收入23.48亿元,新增销售装机量同比增长48.59%,国内新增销售装机超1000台。在中国市场,华大智造连续三年稳居国内新增装机量榜首,2024年度新增销售装机口径市占率更是高达63.8%。
全球市场上,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新增装机市场份额较2023年跃升9.5个百分点至28.2%,而在十年前,这一数字是零。从零到近三成的全球市场份额,华大智造的成长故事,与中国几乎所有高端医疗器械厂商的故事线一致。
2010年,华大基因斥资1亿美元,买下了128台美国公司因美纳生产的HiSeq 2000测序仪。当时因美纳高价出售给华大基因的设备,价格是北美市场的两倍,还不断给试剂等耗材涨价,每年涨幅约为4%。
2013年,华大集团以报价每股3.15美元,0.05美元的优势惊险击败因美纳,以1.17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排名第三的基因测序仪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公司”)。基于CG公司的DNA纳米球(DNB)技术、Pattern Array(规则阵列芯片)等核心专利技术,华大组建团队,研发出以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技术为代表性技术的MGI平台。2015年,华大集团推出第一款国产基因测序仪——BGISEQ-500。
2016年,华大智造成立,到2022年在中国本土市场,华大智造占有率首次超过因美纳。从最初购买,到后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如今随着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发布,华大智造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掌握超高通量、超低成本、超长读长测序仪的企业,实现了“全读长”测序产品的全周期闭环。
深圳积淀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华大智造们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早、基础好,成为孕育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协同—成果转化—创新发展”良性循环的沃土。由于医疗圈和电子圈天然联系密切,不少企业的创始人是从电子圈跨界到医疗圈。
近年来,深圳先后有GE医疗、国药集团、西门子等知名企业落地高端医疗影像项目。
2023年,GE医疗与国药集团旗下国药器械,成立了首个央企控股的医疗器械影像合资企业,落地深圳市光明区,定位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2025年1月,西门子医疗宣布投资逾10亿元在深圳建设研发制造基地,新基地选址于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将引入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技术。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国家高性能医疗创新器械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的建设,为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创新基底。截至2024年底,深圳拥有218个医疗器械领域创新载体,其中有9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创新载体。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是国内在医疗器械产业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了植介入领域心脏支架镍钛材料以及关节陶瓷材料“卡脖子”工艺难题,实现了一款影像产品核心芯片国产自主可控。
健全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2022年11月1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来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一个月后,2022年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
颜宁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她曾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表示,深圳湾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及转化,深圳医学科学院除了科研,还负责管理深圳市级设立的医学研究专项资金,以专项资金作为指挥棒打通研究与临床,起到助力深圳生物医药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人才引进与培养协同等方面,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实行一体化建设,以提高效率、节约公共资源。
两个科研机构一体化发展,这一创新机制源自深圳的现实。在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深圳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胡晓军看来,相较北京、长三角等地,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较短、积淀较浅。
为补齐人才短板,高起点建设的深圳湾实验室在吸引人才时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只要科研需要、产业转化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引进人才,决策效率更高”。
2025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睡眠领域著名学者丹扬教授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办睡眠与意识实验室。
两年来,除了丹扬教授,陆续加盟深圳湾实验室或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资深PI,还有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醉系等多个专业终身教授的陈宙峰,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的王彦庄,曾连续27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研究基金的杨建,专注免疫性疾病、癌症等药物开发30多年的黄政博士等。
筑巢引凤后,还要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2023年,曾任华盛顿大学痒觉和感觉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的陈宙峰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回国后,他希望把痒方面的基础研究,跟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深圳湾实验室基于陈宙峰早期的研究开展了新药研发的工作。“这个项目我们准备今年筹集成一家公司。”深圳湾实验室转化创新中心联合主任贺耘说。
按照制度设计,科学家、前沿实验室、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这三者将在深圳形成一个“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反哺基础研究”的闭环。
在胡晓军看来,生物医药产业在深圳的整体产值中占比较低,长期徘徊在400亿元左右,去年实现了500多亿元的突破。“这对深圳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短板。”胡晓军说,深圳市希望通过城市改革开放的文化基因弯道超车。
2025年4月,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通知,对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药械产品出海等新技术,提出专项全链条支持举措。
要想真正拉动生物医药的弯道超车增长,深圳要做的工作还有不少。比如,相对于近八成生物医药企业都聚集在张江药谷的上海,深圳的生物医药园区过于分散,这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后,难以在同一区域寻找扩展空间。
再者,深圳缺乏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目前著名跨国药企在国内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苏州等地,深圳至今无一家落地。同样缺少的还有高端外包服务公司,深圳医药企业有时需到北上广等地寻求相应服务,造成研发成本高企。
以上问题的解决,初期都需要政府沿袭改革开放的基因,持续地投入。“BT(生物技术)一定要投,深圳生物医药虽然目前还较小,但未来必定会成为核心支柱产业。”张林表示,深圳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是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药。
放眼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可开发成药的靶点使用殆尽,ADC、CAR-T、PD-1抗癌药等药物研发“内卷”;在国内,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生物医药的投资遇冷。厚积薄发的基础研究,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延续的关键。
在中国下一个创新药十年中,依靠全新机制的基础研究机构,聚拢了一大批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深圳,有望成为医药创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