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37公里左右、最宽不超50米的深圳河,古称明溪,自1898年起改称现名,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经局势变化,为求破局,深港如何协同提升各自创新及国际化优势备受关注。两地天然的地域相近条件,是实现更深层次及更高水平协同的关键点之一。核心抓手,即是地处深圳中南部和香港北部跨境接壤处的落马洲河套地区。
在数十年前整治泛滥的深圳河过程中,截弯取直形成了这块面积仅有0.87平方公里的区域。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合作区相比,这里面积最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依照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原负责人的说法,其有“独具的土地价值、深港合作的先导价值,以及共同发展的价值”。
梳理其近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奠基启动、全面规划、加速建设三个主要阶段。这些阶段清晰勾勒出河套从概念提出、地方共识形成,到国家战略赋能、政策突破引领,再到大规模开发建设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
随着深港互动层次不断深入,河套被赋予更多更高的任务与期待。在这幅正在描绘的新图景中,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互通的摸索与推进,也包括多个促进科技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案例。一系列成效如何取得?各项挑战又将怎样突破?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河套实验室于2025年2月21 日启用。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河套e站通大厅。
从地方共识到国家战略
河套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源于一个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圳河常年受污染、水淹等问题困扰。1982年4月,港深两地决心整治深圳河并成立联合治理工作小组,1995年5月19日,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并于1997年竣工,成功将落马洲河曲拉直。当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两地以新河中心作为区域界限;2017年7月2日,四期工程全部完工,治河长度约18公里。
裁弯拉直带来了多幅“过境”土地。原属深圳的河心岛落马洲河套划入香港界限内。这里不仅在数块土地中面积最大,还北靠深圳皇岗口岸,南抵香港落马洲。此后伴随着两地各自在产业方面的布局发展变化,如何建设这块“接壤之地”各有打算。
2005年9月,两地政府层面成立联合小组,河套开发进入正式的进行阶段。双方在初期的基本判断为:香港基础研究优势明显,但在成果转化和产品制造等环节缺失;深圳创新能力发展迅猛,但存在基础研究短板。如以河套为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将提升两地协同竞争力。
2009年后,随着深圳各项实力提升,两地合作模式亦相应升级,脱离加工区及贸易平台窠臼,上升到高等教育及高科技研发等高端产业合作。2011年11月,两地将河套地区定位为特别合作区域,指明高科技是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至此,河套合作发展的主旋律基本框定。
到了2017年,两地确认原位于深圳区域的四幅“过境”地块(包括河套地区)共约91公顷纳入香港行政区域范畴;原位于香港的五幅“过境”地块共约12公顷,纳入深圳行政区域范畴,河套合作区正式建立。综合当时《财经》采访的多方意见,“理想照进现实”,是深圳希望借助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和纽带关系,实现向更高层次转型。
深圳如此发展思路,是希望能借此形成“西有前海,东有河套”两大合作支撑点。前海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亦已落地一系列制度优惠及便利政策;面积较为“迷你”的河套,如能与香港互动摸索出创新及科技方面资源对接新路,同时实现规则等制度互通,可加速深港合作的有机配合与优势叠加。
从功能划分上,河套深圳园区侧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前海则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科技服务业赋能产业创新,双方可共同推动政策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区域协同“1+1>2”,为深港两地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2021年9月,两地进一步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明确发展河套合作区成为“一国两制”下“一区两园”发展目标。
走过了漫长的奠基阶段,深圳就开启了加速度。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河套合作区战略定位获得历史性提升后进入全面规划阶段。双方加快编制的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具体方案于次年就被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河套立即进入加速建设阶段。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接壤的河套合作区是打造“科技特区”的首选载体,同时也体现在北部都会区的“双城三圈”中,河套合作区应承担先行、先试、先导核心作用,为深港合作、链接国际走出新路。
河套合作区建设从地方合作、区域规划层面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河套深圳园区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进入大规模建设、项目密集落地、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建设的快车道。
以人才为关键,初见成效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一区两园”自此亦有了明确定义:位于深圳及香港间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分为两大部分,香港园区占地0.87平方公里,位于河套地区;深圳园区则占地3.02平方公里,位于深圳河北侧。深圳园区规划范围包括两大片区,其中福田保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皇岗口岸片区面积1.67平方公里。
深圳园区主要承担四方面任务,即协同香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及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为此,园区将立足三个定位,即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三大定位聚焦具体产业,有利于在有限空间内链接基础科研和产业发展优势,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和转化,更有利于快速解决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
河套定位于科技创新。在此“指挥棒”下,河套地区便利科研人员、货物、资金等要素跨境流动的措施等配套推出。具体而言,针对科研人员进出,深圳园区推进了“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改革。推动一号通道港牌车出入境审批省级事权下放深圳,备案支持超过1500名科研人员便利跨境通勤;针对科研货物“分线管理”改革,推动了“海关十条措施”出台实施等;针对创新资金及数据跨境,既推动了首只河套跨境双币母基金揭牌,亦顺利争取适用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管理政策等。
在机构建设及人才吸引方面,深圳园区已集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包括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星巴克数字技术创新中心等国际化研发中心亦在此建成运营。
深圳园区建设全国首个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集聚区是另一项具有较高探路意义的创新。目前集聚了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以及创新型标准化服务机构“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
截至2024年底,集聚区已产出国际标准19项,发表白皮书32个、测试认证产品273款、发展会员1951家,正起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应用范围拓展,以及国际合作关系逐步密切等作用。
“与全国乃至广东的几个类似平台相比,河套合作区的面积都是比较小的,但要承载的又是世界级的探索及建设任务。”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副署长黎慧来指出。
为求破题,深圳园区目前工作分为两大块,加速要素流动和制度规则衔接,具体工作包括四方面:其一,建设高密度创新载体;其二,推动要素流动高效且快速;其三,形成高效率创新活动;其四,通过错位发展,与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高效联动。
隔河相望的香港方面,随着2022年7月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展现出新思维,香港园区的建设和与深圳园区的互动,呈现一派新景象。
从整体布局而言,香港园区将受益于北部都会区建设。作为未来香港发展核心重点,北部都会区面积约占香港的三分之一,人口也将占到三分之一,将由西至东分为四部分发展,包括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等。
其中,创新科技地带的核心支撑即为新田科技城(包括香港园区),位于北部都会区的核心地带,毗邻深圳园区,将通过成为创科发展集群枢纽与深圳园区产生协同效应,亦将助力香港实现“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
2024年11月,香港园区发展路线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下称《纲要》)公布,香港园区由西至东分为两期发展,第一期用地再细分为三个批次发展。
特区政府为加快建设、提速提量并优化香港园区功能,将第一期总楼面面积由原定设计的约54万平方米倍增至100万平方米,首两座湿实验室大楼及一座人才公寓已于2025年3月21日落成。
香港园区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来首批支柱产业租户进驻,这些租户将符合香港园区的四大发展方向,即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营造全球创科资源汇聚点,以及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试验田。
香港园区也将以功能区块形式划分,设有“生命健康科技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与先进制造区”,这些领域既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着重发展的三大策略性优势科技产业一脉相承,也与前述深圳《规划》提出的聚焦及推动的前沿科技领域产业相呼应。
此外,以打造世界级的产学研平台为例,《纲要》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下称“试验所”),另外一边深圳方面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下称“试验中心”)。两个机构于2024年11月同时启用,并以“一区两园”模式协同发展,致力于将河套合作区打造为医疗创新枢纽。
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科研团队也选择扎根河套。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世界百强”高校的多个重点科研项目,亦已在河套“落地开花”。
随着香港园区产业发展思路逐渐厘清,加快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一系列新气象。7月8日,原本已于4月8日正式获批开建的北部都会区北环线项目,规划及建设方式均出现重大调整。
作为支撑这一地区未来发展的框架性交通基础设施,北环线项目将引入与铁路建造相关的中国内地标准、做法和资源;北环线还将新增跨境铁路线功能,直达深圳园区附近的深圳皇岗口岸,接入深圳新皇岗口岸并提供便捷的“一地两检”通关模式。
在今年5月底参加香港立法会相关会议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指出,北部都会区将为香港“带来香港和内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双格局”,可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爆破性发展”。但他也对加快相关发展“心急如焚”,希望能探讨加快发展方式。
培育微观合作生态
接下来,深圳园区将迎接两个关键性的建设节点: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和人员交流顺通等;到2035年,联同香港园区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
《财经智库》在今年6月对河套合作区调研发现,两地间的合作正从主要关注“硬联通”迈向“软联通”,随着合作场景的不断建立,一系列新的微观合作生态亦在培育当中。
以数据跨境合作等场景为例,目前香港关注的主要有两个,即科研数据及金融数据,前者包含临床数据及生物样本的跨境,后者则与香港目前的金融优势产业地位有关。
生命健康科技是近年来香港着重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药物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病人临床数据,中国香港人口数量仅700余万,但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一个拥有近8600万人口的巨大市场及病例资源库。
前述试验所和试验中心的共同作用,即协作整合两地临床数据资源、推动跨境试验等。作为深港携手共建河套合作区的重要载体,双方将探索以该平台打通数据、样本等创新元素跨境使用,携手内地推动临床试验规则标准与国际对接。香港建立起一条龙的药效安全审查流程,会有助于更多内地乃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港进行研发及临床试验。6月26日,香港提出从2026年起分阶段推行“第一层审批”新药注册机制。
深圳更加关注的,则是科研等相关人员的相对自由互通。深圳园区目前累计聚焦的高端科研项目已超过200个,院士专家16人,科研人才超过1.5万人。
香港具有相对宽松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国际性人才往来较多。为方便深港两地进行更多的人员交流,深圳已提出先期采取“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关模式,后期则与香港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例如争取外籍人才“限期免签入境”政策,推动在新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查验模式。针对科研货物流动,也明确提出了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实施特殊监管,对货物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
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许云飞对《财经智库》表示,推动国际科技人才在深港园区之间的相对自由流动,是河套地区为国家制度型开放开展的更深层次、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探索。
6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对外发布,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河套合作区,被赋予新发展动能。6月19日,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福田区委书记、河套发展署党组书记黄伟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一系列最新政策动向,包括为打造制度型开放创新体系,各方将探索在河套海关监管区域内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提速推进皇岗口岸重建,推动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
“未来的发展重点应在制度型开放上形成势能,从技术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要通过标杆性的政策营造对国际科技人才的虹吸效应。如此一来,对于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就自然产生了。”许云飞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