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AI原生智造” 重塑全球产业链——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纪实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颜阳 编辑 | 张燕冬  

2025年08月18日 12:00  

本文6365字,约9分钟

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的智造革命,既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微观实践,更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可复用的转型路径。通过“混合式AI”的技术创新,重构制造价值内核,转向“AI原生智造”全链路融合;以联想构建的“中国+N”独特模式依托,形成覆盖全球多地的本地交付能力,实现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走进深圳光明区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下称“联想南方基地”)的生产车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金属切割的微光,低频闪烁的数据流仿佛在其间无声流动。这里没有传统工厂常见的嘈杂与混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作的节奏感。

这一幕,颠覆了人们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过去,中国制造依赖人口红利与低成本劳动力,通过“技术引进—加工制造—贸易出口”的路径参与全球分工。而今,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以AI为核心引擎,重构制造业的底层逻辑:从“制造”到“智造”,从“成本竞争”到“生态共创”。

在联想南方基地的“十八般武艺”系统中,AI不仅优化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产业链的协作模式。例如,园区智能控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供应商的物流数据、生产线的能耗数据、客户的售后反馈数据无缝整合,形成了一张动态的“数字孪生网”。这张网让深圳工厂PC产线自动化率在2023年就达58%,生产效率提升超60%,而且将这样的效率也同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工厂、墨西哥蒙特雷工厂等。正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外分享的那样——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为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进程提供了催化剂和加速器。

从AI PC到AI原生应用:

消费端革命倒逼制造端进化

在展开具体案例前,我们需先厘清两个关键概念:AI原生(AI-Native)与AI原生智造(AI-Native Manufacturing)。这两个概念常被泛化使用(目前也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在此我们赋予其相对严格的定义边界。

AI原生,指从系统架构设计之初就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而非简单叠加AI功能。其本质是通过算法—数据—算力的三元耦合,构建具有自主感知、实时决策、动态优化能力的智能系统。

典型的AI原生特征比较技术化,包括:端云协同的混合架构;基于强化学习的实时决策引擎;面向任务的动态知识图谱等。

AI原生智造则特指制造业全价值链的AI原生重构,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质量管理和供应链协同四大环节。

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物理实体与数字孪生的实时映射、多智能体系统的自主协作,以及基于因果推断的工艺进化机制。

这与传统“信息化+AI工具”的改良模式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从底层逻辑重构生产方式,后者仅是在原有流程上添加智能模块驱动。简单地讲,就是“AI原生智造”通过关键节点的AI重构带动全局优化,而不是简单地用AI工具辅助赋能。

在明确AI原生智造的概念边界后,观察AI技术在消费终端的渗透趋势,或许更能理解其对制造端的倒逼逻辑。

有趣的是,苹果公司在WWDC 2025大会上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系统,开始展现出“苹果味”的AI原生应用哲学——通过Vision Pro的空间计算能力与A17 Pro芯片的神经网络引擎,iOS系统实现了空间感知型交互、智能日程重组等颠覆性功能。这种“设备即服务”的模式,将个人计算从信息处理终端升维为空间智能中枢。据第三方评测,Apple Intelligence可使典型办公场景效率提升43%,却也对设备算力提出了指数级要求——这从另一个维度诠释了AI原生应用对硬件与软件协同的高要求。

让我们将视线再次拉回制造业,会发现消费端的AI革命正在倒逼生产方式的质变。联想南方基地的标杆产线,其AI质检系统正是与Apple Intelligence的多模态感知技术异曲同工——通过工业相机采集的3D表面形貌数据与材料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AI视觉检测准确率超过99%。更值得关注的是,联想将ThinkPad X1 Carbon AI的本地化AI框架反向应用于产线控制,开发出可解释性工业AI模型,使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到先进水平。这一案例中,消费端AI原生的“端云协同”“本地化决策”等技术基因,被直接迁移至制造端,实现了从“人机协作”到“机机智联”的跨越。

这种“消费端创新反哺制造端进化”的螺旋上升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当苹果正在探索Vision Pro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可能性时,联想已通过“AI PC+智能工厂”的协同,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优化的端到端闭环。

于是,当业界“某某原生”的营销词甚嚣尘上之时,AI原生智造已经开始从营销到生产实践,悄然融入了联想的制造基地。

速度背后的“混合式智能制造”哲学

把AI原生智造具象化后我们不难发现:深圳联想基地的崛起,离不开“混合式智能制造”这一核心理念。所谓“混合式智能制造”,是指通过自有工厂与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的深度融合,构建“端到端”全链条的柔性生产体系。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又借助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应对市场波动。

在联想南方基地的“十八般武艺”系统中,这一理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服务器生产线,联想自主研发的LeMES(制造执行系统)与AP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结合,实现了对订单的实时响应。通过先进的智能算法将排产考虑的60多个因子综合考量,满足每日5000笔订单,60%在10台以下的小批量排产,由人工的三四个小时缩短到只需要三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高速响应的能力,让深圳工厂成为联想全球供应链的“中枢神经”。

更值得注意的是,联想南方基地的“混合式智能制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布局的网络形成共振。这种“母本工厂”的复制能力,使得联想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有更强的韧性。

这种“混合式智能制造”哲学,正是AI原生智造理念的具象化体现,其本质在于“双实融合”——即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本土制造与全球资源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不仅让深圳工厂成为全球协同的“灯塔工厂”,更让这样的“智造”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智囊”。

AI原生的“超级智能体”重构产业生态

在具身智能越来越火的今天,联想也在进行有节奏的布局。在深圳联想基地的展厅里,一台名为“乐享壹号”的机器人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并非普通的工业机器人,而是联想“企业超级智能体”的具象化载体。它能够自主拆解生产任务,调用云端模型进行决策。这种“超级智能体”是联想混合式人工智能(Hybrid AI)战略的关键突破,也是AI原生的进一步具象化。

联想南方基地的“超级智能体”不仅服务于自身生产,更成为赋能中小企业的“孵化器”。2023年启动的“光明计划”已帮助多家初创企业实现从概念验证到量产的跨越。例如,中科时代的工智机生产线在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导入量产,年度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联想提供的端到端智能制造服务,包括为工智机打造标准生产制造及质量管控体系,同步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升级,以“包工包料”的全面服务为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保驾护航。这种“制造即服务”(MaaS)模式,让深圳工厂从传统的“代工厂”转型为“生态共创平台”。

韧性供应链与可持续智造:

高效率产业圈与“人本智能”实践

深圳联想基地的“两小时产业圈”是另一种革命性实践。通过将供应链半径压缩至两小时内可达,联想在光明区打造了一个高度协同的产业集群。这样做,一方面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影响力,助力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通过长期战略合作的方式鼓励供应商伙伴在周边设厂、扩大投资,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数十万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输出联想技术、资源和经验,为大湾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场地及全链条支持,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联想南方基地的另一大亮点,是其“零碳工厂”的实践。联想南方基地集成联想第六代海神液冷技术,通过去离子水冷却与AI能效优化,将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1以下,较传统风冷方案节能40%(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客户项目)。在基地自身实践中,液冷系统结合光伏发电、能源回收等综合措施,推动工厂向“零碳运营”目标迈进。

但绿色智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深圳,AI被赋予了“人本智能”(Human-centric AI)的使命。例如,深圳基地的“人本智能”实践聚焦人机协同效率提升。通过部署LeME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产线操作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例如,AI视觉系统自动检测员工装配动作规范性,结合AR眼镜推送操作指引,显著降低人为失误率。尽管未公开具体培训周期数据,自动化率的持续提升间接优化了人力配置效率,使员工更专注于高价值创新任务。这种“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转型,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劳动价值——原生AI智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此外,深圳工厂还通过“人本智能”理念推动社会福祉。例如,在科技普惠维度,联想联合Scott-Morgan基金会及DeepBrain AI探索AI分身技术的社会价值。2024年CES展会上展示的ALS患者Erin Taylor超现实AI化身(相似度96%),整合眼球追踪与本地化大模型推理,实现无需联网的意图预测交互。该项目目前处于原型验证阶段,旨在为行动障碍群体提供新型沟通工具。

此类“科技向善”实践与深圳基地的绿色智造形成共振,共同强化联想“智能,为每一个可能”的ESG理念。这种“科技向善”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企业的ESG评级,更让深圳成为全球绿色智造的标杆。

联想南方基地智能制造车间。

柔性制造、生态共创与链主效应重构

全球产业格局

深圳联想基地的智能化变革远不止于车间内部。当机械臂在其中精准舞动时,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涉及柔性制造、生态协同与链主效应,正悄然重塑着整个产业链格局。

这里不仅生产电脑,更在锻造全球制造业的新基因:柔性制造重塑效率规则,生态协同溶解企业边界,链主效应重绘产业版图。

深圳联想基地的实践,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两大启示:首先是柔性制造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联想南方制造体系(含深圳/武汉基地),86%的订单为十台以下小批量定制,传统产线难以承接。通过自研APS系统与LeMES实时调度,实现“72小时交付”的敏捷响应。这种柔性能力推动全球供应链从规模导向转向“敏捷化价值创造”。

其次,数据资产化正在驱动产业变革。联想南方基地构建全要素数字孪生体,虚拟验证替代物理试产。在新品导入过程中,通过模拟千种参数组合预测良率的波动,将开发周期缩短60%。数据资产化使制造决策从经验依赖转向“预测—优化”闭环,重塑产业知识沉淀范式。

作为全球智能计算设备的核心制造枢纽,深圳联想南方基地的“链主”效应持续强化。2024年,联想协同的312家国内供应商中,52家核心企业分布于深圳及东莞两小时产业圈内,形成高效协同的“1+52”集群网络。这一布局不仅巩固深圳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的战略节点地位,更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输出”向“技术标准共研”升级。

在AI原生制造领域,深圳基地正深度参与全球规则重构。例如联想与英伟达联合推动的Neptune液冷标准,通过开放专利降低AI服务器部署门槛;2024年MWC大会首发的ThinkEdge SE100边缘服务器,凭借8.2 TOPS/W的能效比(行业平均5.4)及模块化架构,成为东南亚智慧工厂的首选方案。此类技术输出标志着深圳从产业追随者转向价值生态共建者,其“母本工厂”经验正通过匈牙利、墨西哥基地全球化复制。

深圳智造:

以“超级智能体”重写全球工业源代码

立于深圳联想南方基地极目远眺,光明科学城的轮廓勾勒出未来制造的雏形——AI原生智造正从技术概念蜕变为可感知的“有机生命体”。

联想成功打造的城市超级智能体,采用“1×N智能体”形成城市超级智能体,即由一个城市核心中枢,协同多个领域智能体,实现城市治理并提供社会服务,从而形成“全局统筹+专业执行”的协作体系。若将此范式迁移至制造业,将重塑“需求—生产—交付”全链路的实时闭环优化。

深圳基地的实践表明,AI原生智造的本质是商业逻辑的升维。其推动力来自双重跃迁:

从生产导向到需求洞察:通过端侧AI设备(如AI PC)实时采集用户行为,驱动C2M柔性排产(2024年小批量订单占比达86%);

从产品交付到能力输出:以“星辰”工业智能云平台开放12大制造系统能力,赋能超200家生态伙伴(如本末科技机器人量产提速20倍)。

这种“制造即服务”(MaaS)范式,使深圳从传统工厂蜕变为全球智造的“创新反应堆”。

联想南方基地的智造革命,既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微观实践,更为全球制造业提供可复用的转型路径,重构制造的价值内核——从传统“技工贸”分离转向“AI原生智造”全链路融合。这种模式以联想构建的“1+N”分布式供应链网络为依托——即中国为“1”个核心枢纽,海外市场为“N”个节点(联想已在11个国家建立30多家工厂),形成覆盖美洲、欧洲、亚太的本地化生产集群,实现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IDC《2025全球IT行业十大预测》提出,技术生态的开放协作能力已成为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要素。当全球制造业面临AI范式更迭,深圳经验的价值在于提供一套可迁移的方法论:即以数据驱动柔性生产(86%小批量订单)、以生态共创稀释风险(200+伙伴的“技术共生体”)、以人本智能激活可持续性(如液冷技术节能40%)形成了AI原生智造范式。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向“智造创新”的进化路标。

(作者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