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于“危机意识”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唐杰 编辑 | 王延春  

2025年08月18日 12:00  

本文1805字,约3分钟

深圳的优势不在于增长速度,不在于经济总量排名,而在于这个城市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着的追求创新的能量和动力。深圳强大的创新力,来源于过去的体制创新,来源于几代执政者接力棒式的坚守、执着和耐心,更来源于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社会和城市精神。

也正是移民城市的特色以及“三无”(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特点,使深圳对未来的前景高度敏感,这构成了深圳特有的渗透到骨子里的危机意识。过往45年,深圳遭遇过多次挫折与衰退,引起过无数次全民对“危机”的大讨论。而深圳则每次都能从这样的“危机”讨论中,厘清方向,再次创新、再次崛起。

深圳经历四次结构性转型

深圳骨子里就是个喜欢谈“危机论”的城市。过往45年,它经历过无数次危机,用王安石那句话概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45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太多了,充满了危机感。“危机意识”决定了深圳的成功。

深圳是个周期性很强的城市,大概十年一个创新周期。一个“风口”来临,大量资金涌入、出现繁荣,迈入稳定期,再进入淘汰和衰退期,衰退带来危机,危机促使改革,再次繁荣。深圳走到今天,正是每一轮产业浪潮来了,大量新的资源要素涌入,大量企业迭代升级的过程。

深圳经历过四次结构性转型。从重视发展速度到发展质量,不断从廉价要素向创新驱动转移。第一阶段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工业化,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第二阶段以模仿创新为代表,“山寨”经济现象成为深圳工业化的新特征,发展经济学评价为“知识外溢”;第三阶段则为“山寨”激发了一种新的生态系统,走向大规模制造产业;第四阶段,2012年前后至今进入了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互动的逻辑

华强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深圳的创新精神。深圳曾经无人才、无技术、无产业,这个地方只能是“找市场、不找市长”。“三来一补”的城市,所有合同都和外资签,出了纠纷找市长,市长能解决吗?不可能,所以慢慢习惯了法治化。

经历“三来一补”,深圳收获三样东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也给深圳训练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深圳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个农民工建的城市,这是打工者建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务工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小学五年级;90年代初,进入初中文化阶段;90年代末期,进入初高中阶段。陈志列做过深圳市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他的公司专门做特种计算机。他在2005年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什么叫高科技企业?敢用大学生就是高科技企业。人才密集度就是高科技企业的标志。”陈志列的特种计算机就是这么做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专精特新”的代表之一。华为怎么创新?一年几千名大学生。比亚迪怎么创新?也是一年一大批大学生带来新活力。

回顾深圳不同发展阶段,都在讲述“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故事。深圳科学基础差,高端人才少,创新怎么来呢?深圳的企业和全国350所大学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科研成果就从大学、研究所源源不断走出来,在深圳源源不断地产业化。

其实,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怎么有为、怎么有效?不是政府拍拍胸脯就是“有为”,今天指着这个地方“拆”,明天指着那地方“拆”,不是这样。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市场和企业能够搭起关系的平台。有了这个关系,科学就能够顺着市场的渠道进入企业,政府在这里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比如,关于创新的立法,全国最早的VC/PE的立法都出自深圳。整个创新的过程,演绎了一个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怎么结合的逻辑,如何用政府这个手推动科学和产业的融合。深圳这几轮走下来很成功,在不同的产业上凝聚着不同的企业。

〔作者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