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先锋企业的共性: 动力、方法和愿景 | 《财经》书摘

作者 | 马克  

2025年08月10日 18:33  

本文1602字,约2分钟

《奔向零碳:中国企业 “双碳”行动指南》

马克 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25年6月

低碳经济立国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策, 而企业则是践行国策的主力军。《奔向零碳:中国企业“双碳”行动指南》一共写 了22个案例,13个企业案例来自汽车、消费、快递、互联网、能源等行业,9个企业项目案例分布于综合能效管理,航空减排,零碳牧场,甲醇汽车,低碳供应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等领 域,其中最后一篇文章写了建筑业的三个碳中和标杆项目。

这22个案例给我们四点启示:

第一,企业减碳路径具有共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转换能源结构,用风、光、水等绿电替换火电;2.提高能效,大部分企业的碳排放都来自能耗,提高能效是最好的减碳手段;3.硬减碳之外,碳中和手段,即碳汇交易不可或缺,以此对冲无法硬性去除的碳排放;4.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的表现,对供应链减碳至关重要; 5.减碳始于碳数据盘查,企业应首先摸清  自己的碳家底,排多少碳,在哪个环节排碳。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减碳也不例外。无论是碳数据盘查还是提升能效,数字技术的作用立竿见影。多家案 例企业都在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产品化之后向供应链推广,向全行业甚至跨行业推广,这是此前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常见的一幕,如今又在碳中和过程中再现。

当然减碳技术远不止数字技术。联想的低温锡膏工艺,焊接温度比传统方法低70℃左右,减少了35%的能耗;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香港”)的低碳混凝土、固碳砖规模化应用后甚至比传统建材更便宜;对于钢铁行业,氢冶金技术是减碳的终极解决方案;对于乳品企业,生产零碳牛奶需要上溯到牧草和土壤;对于快销企业,物流和包装环节的减碳是必须攻克的关隘。

同时,科学技术不是高不可攀。宝洁空气胶囊电商包装盒是生产第一线的两个年轻人自己折腾出来的,并非企业管理层推动,但企业看这个项目做得有模有样,就专门给了他们一个实验室,将这项自下而上的发明创造推而广之。

第三,减排动力何来?居然也是“开放倒逼改革”。减碳最早、最好的企业,都是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企业。我们在联想采访时,惊讶地听说他们2006年就开始测算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因为 2004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同时也引入了IBM的供应链标准;宝洁苏州太仓工厂2010年建厂时就在江苏各级政府协调下采购了十年绿电,因为他们要与宝洁的全球标准保持一致,而当时国内还没有绿电和碳中和的概念。时至今日、中国采购绿电、绿证的主体仍然是如下五类企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出口型企业、龙头科技企业 和部分行业的头部企业。

第四,减碳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 还应成为普通公众的自觉行为。我们发现有的案例企业正在利用自己的强大影响力,向公众做减碳的科普工作。例如, 互联网平台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很少,但阿里巴巴创造了“范围3+”概念,在消费者端推出“88碳账户”,试图让其平台上数以十亿计的消费者参与减碳;腾讯和深圳市合作推出“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试点开通和运营个人碳账户,腾讯还开发了普及碳中和常识的游戏产品。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 此后几年可谓多事之秋。俄乌冲突、能源危机、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但越是动荡不安之际,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利益攸关的人类共同议题,其纽带作用就越凸显。同时,短期经济波动、能源供需关系变化完全不会影响碳中和这个大势。

世界正在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这是至关重要的转折期。中国也急需新的、原生的、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低碳经济就是这样的增长动力。

(作者为《财经》执行主编,本文摘自《奔向零碳:中国企业“双碳 ”行动指南》前言;编辑: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