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所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

来源 | 《财经》杂志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成孟琦 编辑|郭楠 陆玲  

2025年08月08日 20:54  

本文2463字,约4分钟

新交所业绩创上市后新高,印证东南亚资本流动核心平台实力

8月8日,新加坡交易所(SGX)交出了其上市以来最耀眼的成绩单。

据新交所最新披露的2025财年(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底)业绩显示,凭借股票、货币及大宗商品等板块的强劲引擎驱动,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刷新历史峰值,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东南亚无可争议的金融枢纽地位,更凸显了其作为中国企业进军区域及全球市场的战略支点价值。

根据新交所公告,2025财年总营收同比增长11.7%至129.82亿新元(约726.5亿人民币),净利润达64.80亿新元(约362.6亿人民币),较2024财年的59.80亿新元增长8.4%,双双创下历史纪录。此外,每股盈利为0.606新元(约3.4元人民币),高于上一年的0.559新元;董事会建议派发每股0.105(约0.58元)新元的末季股息,全年股息累计0.375新元。

新交所首席执行官罗文才将这一财年盛赞为“里程碑式的一年”。他强调:“多元化多资产策略展现的持久实力与韧性,让新交所在复杂环境中缔造了史上最强业绩。我们正坚定执行战略并投资核心业务,致力于为股东创造可持续增长与长期价值。”

营收净利创新高

新交所2025财年的业绩突破,源于股票、衍生品、外汇等核心业务的协同发力。这种全链条增长态势,既源于全球资本对东南亚市场的信心升温,也得益于新交所深耕多资产生态的战略积累。

从业务板块看,现金股票业务成为主要增长引擎,营收同比增长18.7%至39.27亿新元(219.7亿人民币),占总净营收的30.3%。其增长动力主要源于交易活跃度提升:证券日均交易额从2024财年的106亿新元跃升至134亿新元(749.8亿人民币),增幅达26.4%。东南亚经济复苏动能增强,区域内企业融资需求上升,叠加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配置比例提升,共同推动了股票市场交投活跃。

衍生品业务表现同样亮眼,营收增长13.8%至3.46亿新元(19.36亿人民币)。作为亚洲衍生品交易核心平台,新交所不断丰富合约种类,涵盖股指、大宗商品、外汇等领域,吸引了大量套期保值者和趋势投资者。数据显示,其衍生品日均成交量从110万份合约增至130万份,增幅近18%,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亚洲市场的领先地位。

场外外汇(OTCFX)业务营收同比增25.3%至1.13亿新元(约6.32亿人民币),场外外汇日均成交额达1830亿新元(约1.0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5%。

新交所首席财务官许国耀表示,外汇业务已成为“主要增长动力之一”,目前新交所已跻身全球交易所支持的三大场外外汇平台之列,“仍有显著增长空间”。这一增长既受益于全球汇率波动加剧下的避险需求,也与东南亚跨境贸易扩张带来的结算需求密切相关。

业绩突破的背后是“市场环境+自身战略”的双重驱动。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凭借人口红利、消费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成为资本避险与增值的重要目的地,新交所作为区域金融枢纽承接了资本流入;另一方面,新交所持续优化交易系统、强化跨资产联动、严格市场监管,提升了投资者体验和市场公信力,形成“资金流入、交易活跃与生态完善”的正向循环。

吸引中国企业二次上市

吸引东南亚及大中华地区的上市公司,一直是新交所近年来的努力方向。

2025财年,新交所共迎来6家新上市公司,合计筹资2570万新元(约1.43亿人民币)。尽管绝对数量不大,但在全球IPO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这一成绩仍凸显了新交所对企业的独特吸引力;其背后,是新交所量身定制的上市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以及东南亚市场潜力的共同作用。

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尤其是布局东南亚需求迫切,新交所凭借“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独特定位,正成为中企跨境融资与品牌升级的优选平台,提供一套“低门槛、高效率、高协同”的服务体系。

新交所的二次上市框架为A股公司提供了低成本拓展路径。其明确规定,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国企业,赴新二次上市无需额外遵守新交所的持续上市义务,仅需遵循主要上市地要求,大幅降低合规成本。

同时,二次上市可帮助企业接触更广泛的亚洲投资群体。据悉,新交所35%的上市公司为海外企业,其中大中华区企业占比达48%,既有中航油、中国光大水务等国企,也有蔚来、扬子江造船等民企。此外,二次上市后股票可在新交所与A股同步交易,有助于扩大流动性。

高效审批与中国政策的适配性进一步降低了中企上市阻力。在中国证监会2023年境外上市备案新规下,中企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在新交所主板及凯利板(面向高成长性公司)上市,可实现“新交所审核与中国证监会备案”的高效衔接。

税收优惠与资金支持则为中企提供了实质激励。新加坡对居民企业及商业信托的股票融资,提供连续五年10%-20%的企业所得税返还;首次上市的基金管理人或其控股公司,可享受5年5%的优惠税率。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为赴新上市企业提供最高200万新元的上市补贴。

对中国企业而言,新交所的价值已超单纯的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借助新交所平台,中企可近距离对接东南亚产业链资源。

新交所的核心优势更在于其“区域枢纽”定位。东南亚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据预测,到2029年该地区科技公司将创造4000亿美元增量股权价值。对企业而言,在新交所上市不仅是融资,更是切入东南亚市场的“通行证”。借助新加坡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网络,企业可快速对接区域内供应链、客户群和合作伙伴,实现“融资与区域业务拓展协同推进”的目标。

正如罗文才所言,即便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交所的“多资产策略仍能在各种环境下取得收益”。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具备抗周期特性”的全球化跳板,既能获得稳定融资渠道,也能将业务拓展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