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携手喜马拉雅:用声音解锁千年港城的独特魅力

文 | 一然  

2025年07月01日 14:35  

本文1890字,约3分钟

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有一种声音正悄然唤醒城市的灵魂。

2025年6月27日-28日,宁波与喜马拉雅联手打造的“爱上宁波的理由 WAVE NINGBO”新播客共创营正式举行。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中国音乐泰斗何占豪、脱口秀演员黄西、陈晓靖等文化大咖与40余位播客创作者齐聚宁波,以声音为笔,描绘这座千年港城的文化底色。

(一然/摄)

在声音里漫游,解码宁波的城市基因

从河姆渡的远古回响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号角,宁波的故事从未缺少声音的见证。而今,播客为这座城市赋予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6月27日上午,喜马拉雅播客创作者们开启了一场别具韵味的城市采风:在天一阁的墨香长廊间,记录中国最古老私家藏书楼的翻页声;在月湖畔,采集文人雅士的吟诵回响;于中国港口博物馆,聆听舟山港的巨轮鸣笛,感受"港通天下"的磅礴气势。

播客创作者们以轻松对话、沉浸叙事的方式,将宁波的“硬核”历史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故事。无论是“海丝文化”的探险之旅,还是东钱湖骑行时的即兴漫谈,都能让听众在通勤、健身时“云游”宁波。

本次新播客共创营的重头戏是三场高水平的播客对谈,从不同维度解构宁波的城市精神。

脱口秀演员黄西以一碗汤圆妙喻宁波帮“外圆内方”的行商智慧,新生代演员陈晓靖则用青春视角分享宁波"小歪"的亲切幽默,展现城市年轻活力。

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中,作曲家何占豪动情讲述宁波山水如何滋养艺术灵感,让梁祝化蝶的凄美传说在声波中重生。

王德峰教授则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与当代宁波精神相连,揭示城市发展的文化密码。

三场深度对谈用播客的方式打开宁波,既是一次全时沉浸的“声音漫游”,也是一次深入当地的“深度旅行”。

喜马拉雅播客已经成为助推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这里,历史与潮流的交响、山海与市井的对话,都将通过播客的魔力,直抵耳畔与心灵。

从“听见”到“遇见”,播客助力文旅经济

目前,喜马拉雅播客内容覆盖16个赛道,超过31个内容类别,包括历史、人文、商财、健康、汽车等赛道的“泛知识”播客,娱乐、生活、悬疑、个人成长、音乐等赛道的“泛娱乐”播客。

“城市+文化+播客”的创新内容生产路径正逐渐成为众多城市文旅宣传的新方式,打开了喜马拉雅“耳朵经济”的更多可能。

以新播客共创营为例,通过播客创作者们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化表达,使城市焕发新生,吸引更多关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此前,喜马拉雅已与山东淄博、浙江缙云、江苏扬州、四川成都等多个城市合作,通过邀请平台播客主深度探访当地特色文化,并策划制作相应播客节目的方式,将城市文化融入播客内容。

从商业价值来看,喜马拉雅2.2亿播客用户中,24-40岁的中高收入群体占据主流,他们通过声音导览按图索骥,为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流。

与此同时,新播客共创营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场景与灵感来源。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共创,从封闭制作到开放采风,创作者们发现: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往往就藏在街巷的烟火气中。鲜活的素材让播客创作跳出了演播室的局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质感与深度。

最值得称道的是,“城市+文化+播客”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为不同城市提供了通过声音讲述独特故事吸引游客的有效模板,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营销新范式。

对于创作者来说,喜马拉雅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完整的创作生态系统。在技术层面,"音剪"AI工具和535种音色库让素人也能制作专业级音频;商业层面,已建立起一站式营销解决方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喜马拉雅帮助超过15.7万名第三方IP合作方和内容创作者获得了14亿元的内容分成收入。

此外,喜马拉雅还为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助力"黄黄"等人气主播实现从录音间到脱口秀节目《今晚不加班》的破圈。

“黄黄”说,喜马拉雅让他与听众的距离更近。当技术赋能、商业支持和生态培育形成闭环,平台就超越了单纯的内容分发功能,真正成为创作者实现价值的沃土。正如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所说,这种创作者与平台共建的繁荣生态,正是"城市+播客"等创新项目得以落地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