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五连降!上市银行如何破局“低利率时代”?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刘芬 编辑 | 蒋诗舟  

2025年05月14日 16:43  

本文3402字,约5分钟

2024年10月以来,国有大行掀起新一轮存款“降息潮”。至2025年5月,这一趋势蔓延至被视为存款利率“高地”的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全面向 “1 时代 ” 迈进,多家银行出现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即三年期存款利率高于五年期存款利率,或二年期存款利率高于三年期存款利率等。

据了解,持续的低利率环境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债务负担,激发经营活力,提振消费并稳定银行资产质量,但也对上市银行经营收入造成冲击。

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4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也印证,受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2024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平均净息差为1.52%,较上年下降17个基点,已连续五年下降,最近三年净息差均低于2%。受净息差收窄的影响,上市银行2024年度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20%,连续2年下降。

同步发布的《中国42家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度业绩概览》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1.09%,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72%;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较2024年末增长3.94%;加权平均不良贷款率1.23%,较2024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7.99%,较2024年末下降1.9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度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忻怡认为,当前的低利率环境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期。银行业在进入“低利率、低息差”周期的同时,还面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增长动能偏弱、地缘政治冲突持续、贸易冲突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复杂多变的环境对上市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面对挑战,上市银行一方面做加法:多元开源拓展非息收入,优化营收结构;多渠道补充资本,夯实服务实体经济实力;融入国家战略,深耕“五篇大文章”,寻找业务发展新机遇。另一方面做减法: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控制营业费用增长;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信用成本。

上市银行2024年净利息收入下降2.20%

从财报数据看,大型银行平均净息差1.46%,较2023年度下降17个基点,6家大型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以及减费让利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资产端收益率尤其是客户贷款收益率下行较快。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平均净息差1.68%,较2023年度下降15个基点,除渤海净息差较2023年度同比上升外,其余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所下降。

城商行平均净息差1.58%,较2023年度下降12基点。九江、泸州净息差同比上升,分别增长了16、10个基点,贵州银行净息差两年持平,其余27家城商行净息差均同比下降。农商行平均净息差1.52%,较2023年度下降19基点。12家农商行净息差均同比下降。

2024年度,58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合计为43245.43亿元,同比下降2.20%,连续2年下降。大型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58%,降幅有所收窄,其中交行、农行和邮储利息净收入同比上升,主要是由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或规模增长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其余3家大型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5.00%,降幅相比2023年度扩大,其中中信和兴业利息净收入同比上升,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增长和净息差降幅管控,其余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均同比下降。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上升1.50%,有16家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上升,14家下降。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6.16%,除常熟农商利息净收入同比上升以外,其余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均同比下降。

为应对息差收入下降的挑战,2024年上市银行持续推动综合化经营,净利息收入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93%,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4.40%,较2023年度上升了2.9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同比增长29.84%。同时,上市银行主动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科学性、前瞻性,加强市场研判,动态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2024年度,上市银行存款付息率为1.82%,较2023年下降了15个基点。

此外,2024年上市银行坚持全面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费用开支,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经营,提升运营质效。2024年度上市银行加权平均成本收入比为32.47%,较2023年度上升了0.31个百分点,但增速比2023年度放缓了0.67个百分点;业务及管理费合计人民币19020.50亿元,同比上升1.08%,增速较2023年度放缓1.10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之下,2024年度上市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87万亿元,同比增长0.06%,净利润合计人民币2.22万亿元,同比增长2.42%。

科技投入从重建设转向重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有25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科技投入金额,合计1972.74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有27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金融科技/信息科技人员数量,2024年末相关科技人员合计超16.12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1.84%。

从数量上来看,工行金融科技人员最多,继续维持在36000人;农行、建行、中行和招商均超万人,其中农行披露的口径调整为“科技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人员”,其总数达到了27561人,排名第二。上市城、农商行中,上海、宁波和北京的金融科技人员超过千人,其他银行金融科技人员均在数百人不等。

从增长情况来看,刨除农行因统计口径变化带来的增幅变动以外,2024年增幅排名靠前的有交行、北京和上海农商,分别为15.70%、12.69%和10.51%。从科技人员占比来看,兴业最高,达13.51%,上海其次,为11.45%,渤海第三,为11.00%。

在科技金融方面,2024年上市银行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专营组织、专业团队制定专设信贷标准,通过以证券担保创投机构合作等模式,打造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2024年末战略性新兴贷款余额合计超过人民币1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62%,十家股份制银行2024年末对科技型企业贷款人民币达到4.2万亿元,增长21.93%。有17家城商行披露2024年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合计人民币13.5万亿元,增长29.98%。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华北区审计主管合伙人姜长征认为:“上市银行在科技投入上越来越注重投入产出比,以及科技与业务联动,从‘重建设’转向‘重效益’。”

具体来看,2024年,上市银行一方面通过加快数字金融创新,优化业务运营体系,提升银行的经营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新兴技术在传统银行的应用场景与赋能机制,为全面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运营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许旭明也表示,过往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后者大多是初创企业,财务报表不太规范,存在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在初创阶段盈利不稳定,甚至亏损,与银行授信政策不一定吻合。此外,对科创企业而言最值钱的资产可能是专利、专有技术,对此如何定价也是一大难点。最近几年,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

从2024年上市银行报告看,已有多家银行通过推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实现信贷业务较快增长。在他看来,信贷只是支持科创企业的方式之一,国家也在放开金融投资公司的开设。中国原来共有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下称AIC),均为五大国有银行旗下全资子公司。随着股份行的介入,AIC股权投资试点的参与机构将突破由五大行AIC构成的展业格局。目前,已有3家股份制银行提出成立AIC。此外,原来的AIC试点只能投资上海地区股权,现在也拓展至其他城市。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科技企业提供更有效地金融支持,进一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