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有市场传言称,六家硅料龙头企业计划联合收并购其他企业的产能,并将减产挺价。六家公司包括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和亚洲硅业。
《财经》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这一信息是通威股份在投资者交流会后透露的,截至发稿,通威方面未回应《财经》的求证。
受传言影响,通威股份(600438.SH)昨日开盘后股价涨停,随后略下跌,收盘涨幅7.56%。大全股份(688303.SH)最大涨幅达19.42%,收盘涨幅13.99%。港股上市企业中,协鑫科技(03800.HK)盘中最大涨幅15.29%,收盘涨幅3.53%,新特能源(01799。HK)盘中最大涨幅5.3%,收盘涨幅0.42%。今日开盘,上述企业股价均不同程度下跌。
一家硅料企业人士告诉《财经》确有其事,目前头部企业希望通过一些方式实现产能出清,但具体的细节仍有待讨论。《财经》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六家头部企业中,有三家一致同意,两家待沟通,一家暂未表态。
《财经》获得的一份纪要显示,通威方面透露,六家头部企业将形成联合办公组,共同推进并在三个月内形成收储方案。在三个月过渡期内,以协会的标杆成本价为锚挺价,最终目标价格6万元/吨以上。
《证券时报》等媒体从业内人士处确认了头部企业确实有意向减产挺价。但对于挺价目标,前述硅料企业人士表示无法确认,不予置评。
硅料是光伏产业链的价格之锚,也是本轮光伏周期中过剩程度最严重的环节。硅料行业重资产、高投资,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百川盈孚本周数据显示,多晶硅总产能达到324.7万吨。以1万吨硅料生产3.5GW-4GW(吉瓦)组件来估算,多晶硅产能可支撑1136GW-1298GW组件生产,远高于当前600GW-700GW的组件需求。
据硅业分会,今年一季度,硅料企业响应自律号召,减产降负荷,平均开工率降至40%以下,但需求端同样减产,因此硅料始终处于轻微去库存的状态,截至3月底,多晶硅库存总量仍在39.18万吨左右。5月以来多晶硅成交均价在3.6万元/吨-3.7万元/吨,已经跌破大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
产品去库存,供给去产能,是硅料行业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
有分析人士认为,通威的这一想法是受月初业内人士文章的启发。这篇名为《光伏行业2025年度展望:不破不立》的文章提到,当前光伏行业全面亏损,极致内卷的行情如果持续,将会使财报体现的资产价值远高于其真实价值。文章提出两个破除硅料行业困境的建议:其一,建立“多晶硅产业平准库存”,对多晶硅库存吸储,形成30万吨左右的平准库存,缓解当前库存积压的现状,恢复价格水平;其二,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并购并彻底关闭部分产能,缩减产业竞争主体的数量。
上述文章提到,目前多晶硅产业仍处在6+N的产业格局中,六家头部公司为通威股份(82万吨)、协鑫科技(48万吨)、大全能源(30万吨)、新特能源(30万吨)、东方希望(25.5万吨)、亚洲硅业(22万吨),合计达到236万吨。N则代表数量众多但份额较小的公司,比如青海利豪、合盛硅业、宝丰能源、新疆晶诺、新疆其亚、宁夏润阳等等。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分析,这是一种思路,但可行性不强。首先,当前主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五成,连续亏损已经让这些企业缺乏大额再投资的能力,而新收购的产能却只能闲置;其二,六家龙头以外的新产能技术水平相当,且大多数股东实力雄厚,没有相当的代价不会轻易出手,并购估值、交割条件等等,这些如果按照市场逻辑,或许谈几年也很难成交。
有硅料企业人士认为,目前有一定竞争力,对行业有较大边际影响的产能大约为100万吨。如果以每万吨7亿-8亿元的投资来算,总资产可能在七八百亿元。他指出,就收购资金而言,一方面可以寻求金融的支持,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是融资扩产,净资产并没有太多,且考虑到资产的有效性,或许会打折扣。
不过,这些资产被收购后的主要目的是闲置,而不是创造现金流。如果收购企业并没有濒临绝境,即便股权收购资金体量相对少,如何与债权方博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协鑫科技货币资金约52亿元,另有受限资金约47亿元;新特能源货币资金约117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通威股份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约400亿元,大全能源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约43亿元。
光伏行业专家吕锦标在社交媒体评论道,大厂降负荷,甚至全停一两个月,等消化完库存再开,价格自然回到成本线,保持以销定产,可以微利。
不过,对于以通威为代表的硅料大厂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提负荷,可能加重库存积压,影响价格水平,而降负荷,存量资产计提折旧及相关开支的压力也很大。
2024年四季度,由于四川、云南枯水期到来,电价上升,通威降低了相关基地的开工率。百川盈孚数据显示,当前四川地区的多晶硅产能整体开工率仅9%,云南地区几乎没有开工,这两个地区的合计产能约58.5万吨。但是,这两个地区即将在6月前后迎来丰水期,是否要开工,成为摆在通威等硅料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前述硅料企业人士指出,去库存可以通过减产实现,未来只要看大家是否保持自律,而去产能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