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不久的“五一”假期的相关消费数据颇为振奋人心。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充分表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和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都保持着坚定信心,实属难能可贵。
更让人振奋的是,央行等相关部门趁热打铁,在节后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推出支持和鼓励包括服务消费在内的各种消费的相关举措。在市场和相关行业看来,这些举措不仅接地气,而且含金量颇高。比如央行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加大对重点消费领域的低成本资金支持。手中有钱,自然更敢花,考虑到此贷款的乘数效应和心理提振效应,未来服务消费增长必然更为可期。
此次“五一”消费的一大亮点是县域消费,据称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酒店和民宿价位不输一二线城市,有的还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这充分说明文旅消费的下沉和扩散趋势日趋明显,也更能发挥普惠效应,对三四线城市服务业的提升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往当人们说起拉平区域发展差距,主要想到的是产业转移。实践证明,产业转移有其限度,考虑到现在供应链和营销链的跨地区乃至跨国布局,以及生产本身的集群化,承接地区想平地起高楼满足上述既分散又集中、既要控链又要聚合生态的多元要求,属实不易。此外,还要考虑到物理距离导致的物流成本等等。
相形之下,文旅和养老等服务产业,则更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也更绿色环保。而从就业岗位的创造和财富分配模式而言,也更为均衡直给,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更直观。
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觉得有形的产业和产品更为“硬核”,而担心发展文旅养老等服务业会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难免会有兴衰起伏,反而有着自身鲜明特色,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精神需求的文旅等服务业,表现更为稳定和可持续。
对人们念兹在兹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而言,文旅消费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市场的统一最重要的是观念的统一,是消费理念和认知的统一,只有通过面对面的消费服务和供给,通过面对面的从观念到行为的交流、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的统一。而服务业标准全国范围内的相对统一,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当年美国正是通过快餐店和汽车旅馆的“标准化”,以及高速公路发展带动的驾车出游的勃兴,才让美国民众更好地拥有了“全美”和“泛美”的观念,这对美国全国性消费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内地通过服务业带来的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必将会反哺沿海制造业的发展,为正在大力寻求内需的外贸企业转型提供宝贵的助力。无论文旅设施的软硬件投入和持续的升级改造需求,还是文旅城市人群的消费,都会对中国内需的增长发挥巨大的托举作用。
进而言之,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传统意义上“虚”“实”经济的区隔。数字化、智能化一方面会对传感器、显示屏、芯片、数据处理终端等硬件设备产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会对大数据管理、算力和大模型等服务提供海量的场景和需求。这种软硬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在内的各种高精尖前沿产业的发展。因此,服务业的勃兴不仅不会导致所谓的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脱实向虚,反而会推动经济虚实融合相得益彰。
当前,除了大力发展文旅和养老等大项服务消费,还应促进方方面面各种类型的服务消费。日前,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扩大优质家政服务供给,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积极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
假以时日,中国必将成为消费大国,人民群众对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畅旺的消费需求,必将使我们在应对包括关税战在内的种种全球化逆流中站稳脚跟,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