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的亮点与挑战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颖妮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2025年04月28日 12:00  

本文4704字,约7分钟

中国经济的考验或许在二季度。美国4月将对华关税抬升至145%,对外贸出口的冲击将逐步显现。中国将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及时推出增量政策

据新华社报道,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超出市场预期。一季度,消费、投资、生产等多项经济指标都呈现显著回暖态势。

对于接下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熊园认为,往后看,关税之下,4月开始出口压力将明显加大,但考虑到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本轮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实际拖累幅度尚需观察,新的增量政策有望陆续出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晓超表示,虽然一季度多项经济指标显著好转,但一季度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政府支出和货币供应量等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放慢或增长较缓慢,表明经济运行仍面临着压力。

李晓超认为,近一个时期美国“翻烧饼”式的酝酿出台“对等关税”政策将是冲击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事件和最不确定因素,面对外部超常规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增长压力,需要做好出台超常规应对政策措施的准备,对年初出台实施的政策措施要加力加码,确保国内需求有明显的回升。

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市场交易趋于活跃。图/法新

亮点:消费超预期回升,出口仍有韧性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回升势头,同比增长5.9%,比1月-2月回升1.9个百分点,是一年来增速最快的月份,超出市场预期。

多位专家认为,一季度消费回升明显,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实施有很大关系。数据显示,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9%、21.7%、19.3%、18.1%。

此外,一季度,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也表现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2%、6.8%、25.4%。重阳投资认为,这反映了居民消费倾向也有小幅回升。

多位专家认为,后续消费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当前价格仍然疲软,显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其中,3月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5%,这反映国内需求仍需提振。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升至4.3%,两年年均增速也有上行。

具体看三大投资,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9.1%,比全部投资高4.9个百分点,维持高位。

基建投资发力,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一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1.5%(前值10.0%)。从3月数据看,基建投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3月全口径基建投资单月增速达12.6%,与3月水泥量价回升相互印证。业内专家认为,这表明当前财政正在靠前发力,资金到位情况改善且项目持续推进,基建投资需求保持强劲。

房地产市场有所企稳。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9%。商品房销售指标降幅持续收窄,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18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降幅比1月-2月收窄2.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收窄9.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20798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15个百分点。

从40个重点城市监测情况看,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2%和4.4%。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市场交易趋于活跃。

对此,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交易继续改善,房企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反映出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的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房地产市场现在处在一个调整阶段。”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3013亿元,同比增长1.3%,连续八个季度超过10万亿元;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元,同比实现6.9%的较快增长。具体到3月,出口同比增长13.5%,环比激增45.7%。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季节性和“抢出口”效应,以及美国关税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3月出口超预期上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关税政策落地,二季度出口压力将加大,需要做好系列应对举措。

生产端也较为强劲。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升至7.7%,创2021年7月以来新高,较上月上行1.8个百分点。熊园认为,这主要是受春节后复工复产、出口偏强的共同影响。数据显示,外需对工业生产拉动明显,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4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7%。

挑战: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仍大

有亮点也有挑战。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比上年同期(增长0.5%)回落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依旧缓慢,显示民营经济活力依旧较弱。

民营企业是就业的“稳定器”。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四季度的5.0%回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5.2%回升了0.1个百分点,显示今年的就业压力依旧较大。

据悉,外贸产业在吸纳就业上发挥的作用极其重要,有研究估算,中国现阶段外贸产业“直接带动”就业超2400万人,“带动配套”就业超5700万人,合计吸纳就业超8100万人。贸易摩擦或对中国就业市场造成扰动。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认为,受对等关税冲击,出口企业会订单减少、业务收缩,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对制造业企业用工造成影响;从间接影响来看,一方面,部分企业或工厂可能将生产线迁移至关税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和拉美地区,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及劳动力的外流。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出口订单的减少会对其上下游产业链造成连带影响,如上游原材料相关行业及下游出口相关的航运、物流和仓储等行业就业均会受到一定波及。

从对就业影响的行业结构来看,对美出口结构中,2024年,玩具(32.7%)、纺服(24.9%)、家具(25.1%)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美出口占比较高,这些行业更容易受到美国对等关税的冲击;从上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来看,截至2023年报,电子、家电、交运和纺服等行业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受对等关税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从对就业影响的省份结构来看,截至2024年底,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五个省份对美出口占GDP的比重高于4%,而其他省份均低于3%;从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看,山西和河南对美出口占比超过20%,四川、福建、西藏、浙江、江苏、广东和上海对美出口比重也超过15%,以上省份对美贸易的风险敞口相对较大,其就业情况更易受到关税战波及。

对此,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

会议强调,要着力保民生。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

建议增发国债,允许提取公积金

中国经济更大的考验或许在二季度。美国4月将对华关税抬升至145%,对外贸出口的冲击将逐步显现。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关税将拉低中国全年经济增速1.5个-2个百分点。

“我们将会根据外部形势的变化及时推出增量政策。”在4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盛来运说。2025年全国两会对今年中国经济设定的目标在5%左右。当下,中国出口如何应变、国内房地产市场能否企稳、消费能否进一步释放、就业能否平稳,仍待进一步观察。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建议,2025年再增加发行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追加2000亿元支持科创、粮食与能源安全等项目,追加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追加5000亿元支持基建——这1万亿元资金可以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以补充。

此外,连平建议,由财政部、进出口银行等部门合作设立5000亿元稳外贸发展基金,引入商业银行、信托、基金、实体经济上市企业等机构投资,带动超过2万亿元社会资本参与股权类与债权类投资,专项支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等出口大省(市)的优质外贸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保障外贸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

因此,连平建议,考虑成立子基金,增大对东盟、欧盟、拉美、非洲等地区在能源、基建、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建议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及退税政策,重点支持机电产品、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光伏、纺织品和服装、家居和家具用品等制造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高增值税与消费税退税率,减轻外贸企业税负。

芦哲亦分析,接下来的中国系统性政策可能会有三个重点:防止出口风险扩散、调整需求结构、扩大政策规模。防止出口风险扩散,可扩大出口退税规模,增加近1700亿元,达到2万亿元左右。同时,降低非美国家的进口关税、提高对非美国家的出口补贴(要在避免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调查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扩大非美市场等等。

调整需求结构,芦哲认为,可以提高现有消费补贴幅度,将补贴范围扩大至服务消费,可以考虑交通出行、餐饮、酒店住宿、旅游景点等方面,对这些服务消费给予10%-20%的消费补贴,可以考虑每月(或季度)每人每类服务消费一张补贴券,扩大补贴人群的覆盖面。

芦哲建议,允许合理用途提取公积金、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许多城市对公积金提取和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有较大限制,可以允许合理用途的提取,以减轻居民收支压力。公积金方面,所有租房、购房、装修等相关用途都可以允许提取;医保个人账户可以允许各地借鉴2021年之前北京市的政策,个账资金存至个人银行账户,不限制使用方向。

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