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通州区举行。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面对外部冲击,做好内功、全面扩大内需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应对之策。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
汪涛指出,中国出口和中国产品展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以汽车行业为例,此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大而不强”,但近年来,这一情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已明显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惠民生刺激消费,我们期待明年政策更大力度的出台,更大的发力,提升内需。”汪涛表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汪涛:大家中午好,非常感谢《财经》邀请我参加这个论坛,抱歉我不能在线下跟大家交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线上。
我今天想分享一下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重构和国际贸易的一些新趋势。当然还是会落脚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内需,尤其是《财经》之前提到的怎么做好一些应对的预案。
主要讲几个观点:第一,虽然最近几年面临着挑战,虽然在美国出口份额下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疫情之后上升,之后保持了平稳。第二个观点就是产业链的转移和重构不是最近的现象,不是最近才开始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特朗普第一次加征关税之后它在加速,除了原有的一些原因,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更接近其他的市场等等这些原因,近年来用来规避高关税或者其他的非关税壁垒的这样的原因在增加。第三是中国整个进出口的格局是不一样的,贸易的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在增加,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降低。这个格局的变化不仅仅反映了产业链重构最近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反映了产业升级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效果。最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起来我们的出口我们的制造业确实有很大的竞争力,我们的制造业产品顺差是巨大的,但是这也意味着没有近忧就有远虑,意味着这样一个制造行业高度依赖出口的情况下要做好预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上升,不仅仅是在美国,而且在其他地方。所以回到最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保持经济较好的增长还是要做好内功,全面提升内需,这是政治局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
下面我具体讲一下,从出口份额大家可以看到,2018年之后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下降明显,在全球2019年保持不变,2020年之后疫情因素,中国率先恢复生产,其他国家面临着一些供应链的中断等等,中国在这样的机会下发挥了生产的优势,所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最近略有回落,但是基本保持了平稳。美国的进口商、消费者承担了很多的成本,价格的上升也意味着订单的下降,从中国的出口商生产者来说,我们损失了一定的出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贸易的重构,有转移,有一些国家很明显,以越南为例,我们分加征关税的产品来看,中国跟美国因为加征关税以后,有一些国家像越南相关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相应上升,与此同时越南从中国相关产品的进口也在上升,所以看出来它有一些转口贸易或者借第三方重新出口到美国的现象。
产业链转移这样的趋势不是最新开始的,产业链的转移从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中国的产业链的转移或者整个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变化除了产业链的转移规避风险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反映的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包括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这些行业,这个很明显,以前卖的电脑虽然在中国组装,但是很多关键的零部件是进口的。现在国内的成分越来越高,体现的就是中国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以及产业不断升级。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的汽车行业。之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应该说大而不强,虽然市场不断扩大,卖的车越来越多,造的车也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是很大的进口国,主要的核心的东西经常是进口的,过去的几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了汽车行业的进出口国,这当然反映了中国在新能源车电动车领域、新能源上下游生产链的整个创新和能力的提升。这只是一个例子,总体来看过去五年中国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就可以看出来进口中矿物材料和燃料也就是铁矿石、煤、石油等等这些产品占的比重在上升,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占的比重在下降,我们自己生产的能力在不断的上升。一方面我们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上升,我们出口的产品越来越有升级,现在在出口汽车。同时进口方面,国内的生产能力在提高,对外的依赖程度在下降,这张图是中国在制造业产品的贸易顺差不断上升,从总量来说,占GDP的比重过去几年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2022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制造业商品贸易的顺差是1.8万亿美元,2023年略有下降,今年我估计又会上升,因为今年出口再次处在复苏比较强劲的状态。
这里头显示了中国出口和中国产品强大的竞争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我们的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占全球的1/3左右,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很巨大的。与此同时意味着我们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风险是比较敏感的。全面扩大内需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应对将来外部冲击最主要的政策。
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惠民生刺激消费,可能有更多的加大对社保医疗方面的投入。我们期待明年政策更大力度的出台,更大的发力,提升内需。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