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饮料企业如何走出“失去的30年”?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贺晓青 陈沛祎 张赟超 编辑 | 余乐  

2024年12月09日 12:00  

本文6185字,约9分钟

随着日本经济的回升,日本食品企业穿越周期的经验显得格外历久弥新,也能为我们提供参考

2024年2月22日,日经225指数收于39098.68点,终于突破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时期的历史高点,在股市层面一举终结“失去的30年”。饶是如此,仍然不免让人回想30年前的场景。当时,危机的演绎几乎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式的,从股市传导至地产,最后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自此进入“停滞的30年”。漫长而系统性的通缩之下,无论是宏观层面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微观层面的物价,均停滞不前,进而衍生出“责任回避型人格”“平成废柴”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雪上加霜的老龄化趋势下,显得更为严重:199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2005年更是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诸多问题堆积成山,首当其冲的便是实体经济与制造业:设备过剩、劳务过剩、债务过剩接踵而至。库存水平至1999年方呈结构性回落,产能利用指数锐减33%,2001年才企稳。经过十年的痛苦出清,日本制造业才艰难走出泥潭。不过,倘若带着积极的眼光回顾历史,便会发现,经历多个周期,日本的食品饮料板块诞生了许多具有韧性的百年企业,不仅在“失去年代”依旧坚挺,在阴霾散去后,业绩与股价表现也依然优异。究其原因,“长坡厚雪”的天然抗风险属性固然重要,更本质的原因在于食品饮料行业贴近日常生活,因而往往率先感知时代,即使在萧条时期也未停止创新转型,积极寻找破局之道。

味之素与日冷两大食品巨头便是个中典型。在“失去的30年”中,前者从调味品企业成功进化为食品健康综合集团,后者则稳居预制菜品类第一,成为“国民企业”。本文将以味之素与日冷为代表,探寻食品饮料企业穿越周期的“内功心法”。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