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硬刚”高端机后,手机厂商又开“卷”中端机市场。仅11月25日到12月5日,已有vivo S20系列、REDMI K80系列、OPPO旗下Reno13系列,荣耀300系列、iQOO Neo10系列等多款新机上市。而这一次密集发布,各大厂商间火药味十足。红米不仅改换了LOGO,更直接将K80系列称为“史上最大的产品升级”,荣耀也不甘示弱,宣称荣耀300系列是荣耀“史上最强数字系列”。
与此前高端机市场集体涨价不同,这次中端机比拼中厂商更关注质价比,上市价格较上一代基本保持持平,甚至有部分厂商还采取了降价策略。荣耀300系列、vivo S20系列及iQOO Neo10 Pro起售价较上一代分别低了约400、300及200元。
国产手机厂商相关人士告诉笔者,降价的背后或于厂商策略相关。在手机行业内,手机厂商往往会选择牺牲入门版手机利润,以锚定一个低价让利给用户,从而吸引更多目标用户群体购买。
尽管此次新机发售噱头十足,但各厂商在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同质化竞争愈发严重。业内分析认为,为了角逐市场并占据独特优势,国内手机厂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大软、硬件自研力度。不过,这一过程并非易事,往往需要花费巨额的资金和时间,同时也面临着较强的不确定性。
火拼“质价比”
新一轮手机密集上市潮来袭。过去一周内,瞄准中端市场,国产四大手机厂商扎堆发布新品。小米旗下REDMI、荣耀、OPPO、vivo及其旗下iQOO五个品牌新机相继开售,产品性能、影像能力、AI应用无一不是竞争卖点。
从性能来看表现来看,不管是vivo S20系列、OPPO旗下Reno13系列、iQOO Neo10系列,还是REDMI K80系列、荣耀300系列都搭载了高性能的处理器,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屏幕,高像素的摄像头和更先进的影像算法,以及大容量的电池和快充技术。在备受市场关注的AI能力方面,上述机型也几乎都具备AI影像增强、智能助手、绘画写作等AI功能应用,以及AI学习与优化。
除了在产品上将性能堆满,各大手机厂商为了造势也不惜余力。这次红米将LOGO从Redmi改为了REDMI并邀请了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担任形象大使,同时表示K80系列是“史上最大的产品升级”;作为红米在市场中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荣耀也采用“史上最”的营销方式,号称荣耀300系列是荣耀“史上最强数字系列”。
事实上,众厂家卖力营销的背后与中端机市场占比不无关系。目前,中端机市场依然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大量份额。根据IDC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售价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比为29.3%,600美元以下的中低端机型共计占据了70.7%的份额。这意味着,相比高端市场,中端市场是块更大的蛋糕。另从此次各大手机厂商公布的价格来看,新机价位主要覆盖2000元-4000元价位段,正瞄准了这块蛋糕,并与高端手机市场形成了互补。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因电子元器件涨价引发的高端机涨价潮情况不同,此次中端机上市,除了部分高性能版本,整体起售价保持与上一代持平,甚至部分厂家选择了降价策略。其中,荣耀300系列、vivo S20系列及iQOO Neo10 Pro,起售价较上一代分别下降了约400、300及200元。
国产手机厂商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此轮中端机起售价没有上涨的原因或在于手机厂商在此轮芯片涨价潮之前可能已经采购了大量的元器件以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而选择更低的起售价则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
他表示,在手机行业内,中端机利润相对较少,一些低配置的版本可能会出现亏损售卖的情况已成为基本打法。因为手机厂商要锚定一个低价让利给用户,才会吸引更多的这种目标用户来购买。比如一款售价2499元的手机,成本可能会达到2500元甚至2600元,高配版本用来抢利润。不过,手机厂商可以通过调节供货的方式调节利润,低配版在供货渠道可能只占10%,剩下90%基本上都是高配置版本。
同质化背后自研能力仍待加强
尽管各大手机厂商在搏杀中端机市场时口号喊得火热,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手机的使用体验差异并不大,“你有我也有”成为了行业普遍现象。无论是营销手法还是产品能力,同质化竞争都在不断加剧。性价比是影响品牌竞争的重要方面,然而,由性价比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
观察小米、荣耀、OPPO、vivo几大手机厂商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难发现,各大手机厂商间的竞争非常焦灼,很难有一个品牌能够保持大幅的领先优势,也很难有一个品牌持续落后于其他品牌。这种竞争态势使得各品牌不得不频繁推出新品,试图通过营销手段和产品升级来吸引消费者,但实际效果往往有限。
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vivo以18.6%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名,其次是苹果、华为、小米、荣耀,市占率分别为15.6%、15.3%、14.8%、14.6%。而在二季度时,OPPO并未上榜,榜单前五名排名为vivo、华为、OPPO、荣耀、小米,市占率分别为18.5%、18.1%、15.7%、14.5%、14.0%。如果再往前追溯到今年一季度,彼时荣耀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小米则未上榜,华为、OPPO、苹果、vivo分别为17.0%、15.7%、15.6%、14.6%。
由此可见,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极为动荡,各品牌间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难以形成稳定的格局。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目前来看,国内手机厂商在产品、营销等方面缺乏显著差异,造成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这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加注重价格、性价比等因素,而非品牌忠诚度。要提升竞争力,国内手机厂商必须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这一过程需要大量且长时间的投入。
他表示,手机厂商应加大在芯片、操作系统、影像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手机厂商可以打造出更具特色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加强品牌线上、线下建设,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