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11日午夜钟声的敲响,这届被誉为“史上最长”的双11购物节落下帷幕。毫不意外,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依然没有公布GMV(成交额),但从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发布的战报中不难发现,消费市场呈现分化趋势,传统销售品类出现收缩,而以AI产品、潮玩、户外用品、宠物等新兴品类异军突起,并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一消费变迁的背后,映射出电商平台竞争策略的调整。低价策略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法宝,取而代之的是平台开始更加注重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升级服务,力求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找到更佳的平衡点,维护双方体验和权益。电商行业竞争的重心也随之悄然转移,逐渐由用户端向商户端侧重。同时,AI技术成为了行业内新的关注焦点。
历经16年的变迁,双11已从曾经的“一日战役”进化至当前的“长线共赢”阶段,展现出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发展轨迹。这些变革不仅促使双11回归商业本质,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回归为消费者创造真实的价值,为电商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与无限潜能。
新兴板块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95后、00后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
包括户外运动、潮玩、宠物、保健品等在内的新兴品类,均在这个“双11”集中爆发。天猫战报显示,截至11月11日24点,有589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同比去年增长46.5%,刷新了历史纪录。其中,潮玩品牌米哈游、美妆品牌汤姆福特、可丽金、CT,比利时鱼油品牌WHC等首次跻身“亿元俱乐部”。
京东数据同样亮眼,11.11购物节购物用户数同比增长超20%,超17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特别是AI电脑、AI手机、AI键鼠、AI音箱成交额同比增长均超100%,AI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增长200%。此外,游戏CPU、头戴式耳机、运动相机等新潮消费电子产品成交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此外,国家补贴政策的介入成为今年“双11”市场的另一大亮点,有效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推动了多个行业的销量增长。天猫售出的一级能效、水效的家电占比超92%,绿色节能消费成为主流;京东以旧换新中,大屏电视成为首选,扫地机器人、烘干机等519个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也实现了200%的同比增长。
据值得买科技方面相关人士介绍,自10月14日至11月11日,4566个品牌成交额实现翻倍,1345个品牌成交额增长超5倍。在新一轮“国补”政策的分级补贴下,手机、电脑品类迎来了“换机潮”,洗衣机品类GMV同比提升39%。同时还推动了绿色节能家电走热,华凌空调、卡萨帝冰箱、小天鹅洗烘套装分别位居给子品类的GMV首位。
种种迹象表明,电商消费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周期。在阿里集团副总裁、天猫事业部总裁家洛看来,跟以往不同,今年“双11”不仅是年度大促,更是激活整体消费市场、提升全民消费的关键时间窗口。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指出,“双11”已从单一的购物日转变为一个购物季,消费者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和囤积心仪的商品。可以预见,“双11”将继续作为中国电商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亿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品牌营销策略。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指出,今年的“双11”展现了鲜明的消费趋势变化: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遭遇收缩,而宠物、户外用品、AI产品等新兴消费领域则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市场内部的板块轮动,也标志着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正在被市场细分、精细化运营及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所取代。
中小商家逐渐崛起
在今年的“双11”期间,电商行业的竞争态势出现了明显变化。尽管低价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但各大平台已意识到,单一的低价竞争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增长。因此,平台们纷纷改变策略,更加注重“讨好”中小商家,帮助他们降本增效、并实现经营的确定性,这成为了行业变革的主旋律。
随着电商平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多平台运营。同时,不少品牌因上半年销售额不及预期,增加了“双11”的营销预算以完成全年业绩指标,这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商家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流量成本的不断上升,成为了中小商家和整个电商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天猫、拼多多等平台投入百亿资源包,重点扶持具备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家和新质产业带。京东则通过调整搜索推荐场域的流量规则,帮助商家在提供优质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加大物流配送、服务等能力,以获得更多曝光。
抖音电商也针对商家推出了降低运费险、减免佣金等多项扶持举措,并对新商家和中小商家推出了诸多利好政策,帮助他们快速打开市场,找到生意增长的确定性。
同时,平台之间也在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放大流量池。淘天支持微信支付并接入京东物流,为商家提供更多寄送方式选择;京东也将接入阿里系的支付宝和菜鸟速递、菜鸟驿站,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一系列举措表明,让渡部分利益给优质商家反而能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在“双11”期间,京东平台上超30000个中小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倍。拼多多平台上,小熊电器、斧头家清、INTO YOU美妆等品牌挖掘到了新兴市场的增量;2023年,天猫双11实现成交翻倍的中小商家数量是220万,今年双11这个数字是270万,同比增长了22.7%。
家洛指出,作为平台方,仅仅思考如何达成更多的成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做好消费者和品牌商家的连接器,只有真正洞悉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品质商品和服务,消费信心的飞轮才能真正转起来。
“不难看出,电商行业的竞争态势正悄然转变,焦点逐渐从用户端转向了商户端,这一变化也引发了电商产业链中三方议价关系的持续调整。”陈佳表示,为适应这一趋势,电商平台需加大对供应链优化、技术研发及物流建设等基础能力的投资力度。尽管这些长期投资可能不会立即产生回报,但它们对于平台的稳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各平台的战略耐心与定力。
网红退潮品质主播成新趋势
截至11月11日24时,淘宝直播成交破亿的直播间达到119个,其中49个破亿直播间同比增速超100%;京东采销直播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8倍;抖音平台上也有275个品牌通过直播带货实现成交额过亿元、111个电商作者直播间成交额破亿元……今年“双11”,直播电商依旧热闹,但其格局已悄然生变。
自2020年起,直播电商迅速崛起,从小众娱乐跃升为全民瞩目的狂欢盛事,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品牌的重要舞台。然而,随着行业的迅猛扩张,它在带来零售业生态革新和消费者购物习惯重塑的同时,也遭遇了市场和舆论的广泛质疑。面对这一形势,商家与头部网红主播的合作热情有所减退,他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客户的留存与忠诚度的提升上。
淘天集团淘宝直播营销及店播总经理梦心指出,直播电商正在从娱乐红人模式向品质直播新阶段迈进,这对主播的专业素养、货盘的质量以及平台的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创新举措。京东采销直播间推出了仓播活动,通过实时展示热销货品的运输和流转过程,提升了购物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抖音则通过溯源直播或邀请总裁走进直播间的方式,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选取及质量把控环节,为品牌和产品背书;淘宝则定期对带货主播进行资格认证实操考试,持续推进带货主播的专业化。
对于直播电商的未来发展,家洛表示,未来直播电商的成功取决于主播的专业性和品控能力。主播不仅要能够深入解释商品的价值并传达给消费者,还要确保商品品质,这需要他们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和与平台的紧密合作。
“直播电商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核心桥梁,其关键在于确保高质量的产品供给以及构建专业的直播生态环境。”抖音方面相关人士告诉笔者,目前,直播电商行业正逐步回归其经营的本质,即依赖于优质的产品货盘与专业的主播团队紧密协作,这一协同模式正逐步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