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左右的增长目标。与此相配套,广义财政扩张明显,中央层面赤字加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总计有10万多亿元,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又反复强调要有过紧日子的准备,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一方面为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不搞大水漫灌,充分体现了中央层面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坚持和践行。
而新年以来,针对地方投资也出现了有保有压的态势。一方面一些省份的项目未获批,另一方面中央提出让土地等要素资源向优势地区倾斜。这一局面的背后,也充分彰显了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央层面对全国投资布局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值得各方关注并体认。
面对全国一盘棋,中央一方面要保持区域发展相对平衡,因此有时候要鞭打快牛,以免一些先行地区过快透支当前优势资源,加剧产能过剩和区域间发展差距,比如本世纪初期对沿海地区一些钢铁、重化工项目的叫停和房地产热潮的“打压”;一方面又要以先进带后进,因此有时候要给快牛吃小灶,让其充分实现创新发展,进而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带动全局性增长,比如当前对优势地区和事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产业的要素资源倾斜。
事实证明,本世纪初期对区域平衡发展的强调为后来成功对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内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迎头赶上,一方面创造了宝贵的内需,为沿海地区产品的出口转内销打开了空间,另一方面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能,在加快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为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沿海地区在本世纪10年代凭借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再次处于经济排头兵行列,内地的支持和支撑功不可没。
过去十数年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你追我赶接力发展,充分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充分凸显了中国作为巨型经济体的发展能力。而内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进展,也为中国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内外双循环打开了空间,进而为巨大人口规模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观念保障。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阶段,亟待通过新的谋篇布局来统筹发展全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区域动态协调发展。对优势地区的资源倾斜,和对一些内地省份一些项目的叫停,并不是“嫌贫爱富”,而是为了从全局考量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和后发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最大化投资的边际收益。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十数年的高速发展,内陆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已经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一些内陆地区产业结构的阶段性“老化”和土地财政模式的式微均提供了证明。这也符合收益曲线递减的经济发展规律。如果继续既有的节奏在固有的轨道上发展,一方面会加大产能过剩的风险,另一方面会加剧个别地区地方债风险。在觅得新的造血功能之前,先果断止血方为正途。
在现阶段将土地等要素资源向沿海优势地区倾斜,让沿海地区的企业充分抓住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主动积极应对新一轮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主动参与以AI为主要引擎的全球科技竞合,围绕新质生产力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着极为重要的全局性意义。沿海优势地区的进一步充分发展,也将为接下来新一轮从沿海到内地的反哺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内地省份要“坐等”沿海优势地区的引领和反哺。相反,沿海和内地应继续实现联动发展,这方面有不少文章可做。比如围绕大规模装备更新,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先进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能力方面的优势,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为内地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赋能。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补齐和升级关键行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中国AI企业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进而为中国经济打开新的腾挪和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