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地试点一年后,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望推广至全国。这意味着,更多的国人将享受到这场税收普惠。与此同时,机构参与者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已然上演。
2024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
一年前的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启动实施。彼时,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众多市场机构紧张备战,力图在万亿个人养老金新蓝海中一展所长。
多方努力之下,个人养老金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人社部披露,截至2023年底,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另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披露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7日,个人养老金产品达739款,其中基金类产品181款、保险类产品70款、理财类产品23款、储蓄类产品465款。
市场人士认为,参与人的持续增加及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均为接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走向全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显然,个人养老金发展不能通过抢夺账户而毕其功于一役,要想再迈实质性一步,尚需解决“缴存冷”、产品吸引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立足当下,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的重要一环,市场参与者期待政策和机构端的持续发力: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缴费上限、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完善领取规则、实现错位竞争⋯⋯
抢夺开户人:银行激战再起,一年开户超5000万
“今日网点个人养老金账户任务是40户,预约者及推荐者均有红包奖励。”2024年1月,某有大行网点工作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如上信息。据其透露,近期分行加大了考核力度,如未能完成任务只有全员加班。
这位工作人员口中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任务,指的是在36个先行城市及地区之外,具有个人养老金展业资质的银行,再度掀起的新一轮预约开户大战。
个人养老金的参与流程包括“开户”“缴费”“投资”“领取”,因此作为入口且具有唯一性的“开户”,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
“与2022年底的开户争夺战相比,这次我们的力度更大,红包奖励更具吸引力。”上述网点工作人员表示,进行开户预约并进行个人资料填写后,就意味着预开户成功,待非先行地区正式启动,这个账户就会直接升级为个人养老金账户。
从某国有大行在某地的推介资料来看,活动期间,该行在当地的储蓄卡客户每成功推荐一名客户填写开户信息,并且被推荐人在14天内成功开立该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推荐人可领取50元微信立减金,被推荐人在成功开户后也可获得50元立减金。该活动单人最高可获得5000元立减金。
自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大部分拥有展业资质的银行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开户工作。伴随送红包、送积分、抽取奖品等激励活动,账户争夺战如火如荼。
此后,36个先行城市及地区的增量用户开拓愈发困难,账户争夺逐渐平息。直到2023年下半年,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更多城市和地区施行的消息引起市场关注,大部分银行亦开始了新一轮备战。
从36地的开户情况来看,自身零售客群基础,以及在开户环节的激励形式、力度等,对银行的实际开户数据有着直接影响。
根据披露2022年个人养老金业务相关数据的银行年报,部分银行成绩抢眼。截至2022年底,兴业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位列第一,达到229.16万;招行紧随其后为165.92万;再之后的银行分别为广发银行(超50万)、民生银行(39.52万)、中信银行(30.25万)⋯⋯
另据《财经》了解和银行透露,2023年12月,某国有大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已突破900万;招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则突破500万。
虽然大部分银行并未披露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但《财经》此前从多名银行业人士处获悉,截至2023年2月底,个人养老金开户数排名前六的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
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从后续情况来看,座次有新的调整,但部分银行实际差距不大。另据人社部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底,超5000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某股份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自2022年11月展业以来,大家都在快速覆盖行内存量户,2023年对这部分用户的覆盖至少进入到第二轮或第三轮,增速可能出现下降。相较而言,新户更容易覆盖,且伴随后续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施行,整体增长会更为明显。”
另据多家银行透露,2024年,个人养老金仍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重点工作之一。
两项挑战待解:提高缴存率和产品购买率
试行一年,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缴存率和产品购买率。
“开户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实际缴存和购买产品,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难以迈出实质性一步。”某大型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负责人告诉《财经》,监管部门及行内高层一直反复强调“不要总盯着开户,缴存才是实实在在的”。
从具体数据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户均缴存水平相对较低。据人社部披露,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按此测算,个人养老金账户平均缴费2316元,低于每年1.2万元的额度。
2023年12月29日,在第十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郑秉文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从2022年11月25日施行至2023年6月,累计参加人数4030万,缴存金额182亿元。
可以看到,自2023年以来,个人养老金参与者在持续增加,但户均缴存数据却处于下行态势。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此前透露,截至2023年3月,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
就单家银行而言,2022年报中仅中信银行披露了相关数据。该行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养老金账户为30.25万户,账户累计缴存金额5.08亿元,户均缴存金额1678.65元。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不同银行的缴存金额和产品销售情况分化日趋明显。某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负责人向《财经》表示,“有银行开户数超过同业几倍,但实际户均缴存额、产品购买额都非常低,不排除后续会出现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从缴存客户的比例来看,平安银行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客户的人均缴存额来看,我行是市场平均的两倍左右;从缴存1.2万元以上的客群比例来看,我行是市场平均的3倍左右。”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此前告诉《财经》。
另据《财经》了解,2023年12月,招行个人养老金缴存金额已超过60亿元。其中,户均缴存金额水平位居同业前列,是市场平均值约3倍。
有市场人士认为,缴存数据的差异一方面表明部分银行在客群触达上的精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业银行等个人养老金市场参与者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
缴存数据之外,个人养老金产品购买情况同样备受关注。按照监管要求,个人养老金可投资、购买的产品主要涉及个人养老储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产品等。
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披露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7日,个人养老金产品达739款,其中基金类产品181款、保险类产品70款、理财类产品23款、储蓄类产品465款。
近期,有金融机构人士透露,“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占了半壁江山,受长期以来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影响,各类调查数据显示居民也更偏好购买这两类产品。”
某股份行相关负责人此前告诉《财经》,从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5月底,该行储蓄最多(销量占比超50%),公募基金次之(销量占比超30%),再之后分别为理财、保险。
另据某国有大行养老金业务负责人近日透露,截至2023年12月底,该行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购买分布情况是:个人养老储蓄约占62%,个人养老基金占比20%左右,个人养老保险在11%左右,个人养老理财占比差不多在6%-7%。
不同产品的销售分布情况背后,实则反映了面对市场变化,个人养老金参与者在选择产品时的不同心态。
“主要有两种典型心态:部分人考虑到这是养老钱,不希望遭受损失,所以追求更稳妥的收益(选择储蓄);也有人认为资金缴存后短期内无法取出,那就应该力争更高的收益(选择基金)。”某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
总体而言,从多名银行内部人士反馈情况来看,目前个人养老金缴存率和产品购买率均相对较低,不及市场预期。
展业纠偏:开户虚高,回报率下行
较低的缴存率和产品购买率意味着,即便用户最初选择在某家银行开户,但在不缴存或不购买产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变更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行。
“只要不购买产品,用户变更账户开立行的成本就很低,很容易发生迁移。”有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负责人表示。
此前,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在接受《财经》专访时就曾表示,衡量一家银行的个人养老金融服务水平,不可能通过争抢账户而毕其功于一役,功夫在题外,最终的实力更要体现在后续的产品和服务上。
《财经》从部分银行人士处了解到,在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落地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影响,银行可能会出现动作变形等情况。
“2023年上半年可以说处在入门反思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业务变形的情况,比如前期一线人员有业绩压力,全力铺开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推广,但由于未让用户充分了解清楚业务本身,最终导致客诉率出现上升。”某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负责人透露。
《财经》在走访网点时亦发现,有银行客户经理为完成开户指标,明确向用户表示“完成开户即可,无需缴纳资金”。部分用户在不知道个人养老金为何物的情况下,为了领取开户奖品或红包,按照客户经理引导匆匆完成开户。
在多名银行内部人士看来,机构出现动作变形属于意料之内。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中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新事物,且有不低的认知门槛,要想让用户快速、有效理解并接受,确实不易。
华南地区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推广实践中,我行关注到因银行权益吸引的部分客群并不一定具有养老投资需求,存在空户现象,有该需求的客群也存在对个人养老金对比商业型养老产品的优势认识不深,或考虑对现金流的占用、资金锁定期长、流动性差和收益的不确定等问题,存在开户意愿不高的情况。”
从开户到缴存,再到投资,以及最后的领取⋯⋯各环节所涉及的问题多之又多,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要想推动个人养老金工作开展提质增效,有赖于多方加强沟通与协同。
“一方面,加强社银合作,进行个人养老金相关内容的普及和宣传,政府官方的宣传会增加业务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践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把这件好事做得更好。”上述股份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就机构本身而言,市场普遍认为,要让更多的用户愿意缴存并购买产品,机构应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即要帮助用户提高收益。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个人养老基金Y份额普遍处于净亏损状态。就收益表现来看,个人养老金Y份额基金表现不及预期。截至2023年12月25日,个人养老基金Y份额近1月、近3月、近6月、近1年区间回报分别为-1.33%、-1.74%、-4%、-2.45%,处于净亏损状态。
就养老理财产品来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合计规模1016亿元,整体年化收益2.49%,最大回撤1.18%;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方面,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中7款可购买的保险产品2022年实际结算利率整体处于4%-5.7%区间,其中,稳健性账户结算利率处于4%至5.15%区间,进取型账户则整体处于5%至5.7%。与2021年相比,2022年该7款产品实际结算利率整体有所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存款利率下行,个人养老储蓄利率亦较产品上线时出现明显下降。以某股份行为例,目前该行个人养老金存款5年期年利率2.65%、3年期2.60%、2年期2.15%、1年期1.95%,而2022年底该类产品上线时相应数据分别为3.3%、3.25%、2.65%和2.15%。
在提高产品吸引力之外,机构运营能力的重要性亦被提及。有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从个人养老金产品涉及的四类机构来看,基金公司运营能力很强,总体来说做得更好。
“从产品申请、推出到包装,基金公司会通过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告诉用户个人养老为何重要、什么是养老目标基金、它具有怎样的特点等等,对比保险、理财公司,可以说形成一种降维打击。”上述银行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多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积淀下来的应变和经营能力,使得它在面对个人养老金这一新事物时,反应更快,且围绕用户所开展的知识普及做得更好。
制度优化:缴费提额,税优加码
在反思与纠偏中,市场参与者认为接下来个人养老金发展的突破口,在于政策端、机构端的持续发力。
郑秉文直言,大家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惰性也较大。如何让制度参与者变成活跃的参与者,这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当下面对的问题。
对此,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上建议,个人账户式的养老金可以考虑“供一配一”,以此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养老金个人‘供款一份’,雇主方面‘配合送一份’。简单说,个人每加入一块钱,就变成两块钱在个人账户上,这样对个人的积极性会有明显调动。”周小川说。
缴费上限提高也被视作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的关键之一。根据监管要求,参与者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辅之以税收优惠。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此前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5000元,目前全国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及以上群体约有7000多万人,尽管现有已参加各种基本养老保险的10.4亿人符合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格,但由于大多数人实际上享受不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会影响参与这项制度的积极性。
“从此前与客户沟通情况来看,基本还是觉得吸引力不够。对很多符合税优条件的优质客户而言,1.2万元的额度还是有些低;对其他客户来说,会觉得这个额度与自己没有太大关联。”多家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相关负责人均向《财经》表示,额度低也会导致产品创设方没有太大动力去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这也是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相较市场上其他产品没有明显优势的原因之一。
另据《财经》从多名接近监管的行业人士处了解,在个人养老金工作推进过程中,监管曾组织多次调研,有考虑后续提额的问题,但具体推进节奏尚不明确。
此外,降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门槛亦被市场提及。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上直言,建议适当放宽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限制,不再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前置条件。
据《财经》多方了解,不久前,人社部组织个人养老金政策研讨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不再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前置条件。
此外,领取环节的规则优化亦是行业关注重点。根据2022年11月下发的《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封闭运行,参加人达到以下任一条件的,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具体包括: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实际展业中,客户对领取环节还是存在不少困惑,比如遇到死亡继承、身患重疾等情况,个人养老金是否能提取、如何提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某股份行零售业务负责人直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希望在推进过程中逐步优化。大家共同努力,使客户体验更好。
就机构端而言,梁涛强调,金融行业要错位竞争。建议银行机构要发挥信用度高、网点众多的渠道优势;保险机构要发挥专注养老长期资金服务场景广的专业优势;证券机构要发挥自身投资的优势,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创新。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群体设计养老金融产品,实行错位竞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规划,满足其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把个人养老金真正办成长期的、年金化的养老产品,防止简单的挪储。”梁涛直言,还需进一步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养老资金的投资效率,不断增强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