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支持两届科技小院大赛 拼多多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舒志娟 |  编辑  

2024年01月12日 10:30  

本文3693字,约5分钟

在大理洱海旁,坐落着一座古朴又美丽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苍山的溪流经由这里注入洱海。然而,近年来原本清澈透明的湖水,一度被蓝藻侵占,推进洱海生态保护治理成为当地重要任务。污染从何而来?又应如何进行精准治理?种种问题亟待通过专业、科学的方案进行有效解决。于是,一群“自找苦吃”的年轻人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用科技帮助古生村实现了既要保护绿水青山,也要让当地农民钱包鼓起来的发展愿景。

古生村科技小院。(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类似古生村科技助农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正在不断地上演着。近日, “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落下帷幕,48 支科技小院队伍晋级决赛。此次大赛不仅为致力于农业的人才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更通过成果转化进一步拉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的助农脚步远不止于此。不管是“农云行动”、向中国农业大学捐款,还是聘任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法国农科院成员Ivonne Rietjens教授担任独董,拼多多正在从更加全面、深入的角度推动科技强农,逐步构建起一套属于拼多多的“研发创新-先进生产-高效流转”商业闭环,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超百支队伍同台竞技  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利用创新性的虾贝混养模式,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增加了水产产量;通过使用专用有机肥和调整施肥位置,实现每公顷蜜柚增收两千余元;筛选高锌硒小麦品种、建立高效小麦锌硒施用技术,既解决了当地农民温饱问题,又防治了大骨节病等地方病……

刚刚结束的 “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可谓热闹非凡。据介绍,此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26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5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8支队成功提交报名作品,参赛队伍数量之多较第一届大赛实现了翻倍。

在研究范围上,本次大赛也不再局限于种植技术优化,而是覆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海产品等多个领域。围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在节能减排、土壤条件改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多项扎根一线的科技助农成果在赛场集中亮相,其中,不少科技小院摸索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切实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目前,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多位参赛选手在现场表示,该比赛已成为不少农业科研人心中的的重要比赛,每一个科技小院都希望通过比赛扩大影响力。

在参赛者看来,“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加强了各个科技小院间的交流,为扎根田间地头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比如同为研究水稻的小组,在大赛上就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同的科研技术,以改善自身技术的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借助拼多多平台,让其所研究的农产品有更多被外界所认知的机会,进一步为农民增收。

参赛学生代表发“扎根村屯农家,逐梦乡村振兴”行动倡议。(赛事组委会供图)

“科技小院赛事比的不只是治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民生的问题。学生要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实际的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表示,从学生的参赛情况来看,他们不仅仅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增产,还把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思维和意识传播到村屯农家。

面临集约化、规模化难题  科技创新赋能农产品提质增收

尽管目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依然普遍面临着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传统的农民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缺少技术能力和设备,在种养殖方面也多凭经验,或者看到别人成功就一股脑地跟风学习。

事实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从实践中来的科学与技术,而非本本主义,在此过程中,人才与科技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抓手。

来自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的赖国勇和赖国钦两兄弟,起初以种香蕉为生,但恶劣天气一来,香蕉全被台风卷跑,于是在二十多年前,两兄弟放弃了香蕉改种柚子。然而,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两兄弟都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8年前,福建农林大学老师吴良泉带领研究生来到了平和县的田间地头,开始探索蜜柚产业升级转型、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现代化农业之路。据参赛学生介绍,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除肥料配比有待改良外,施肥位置也有偏差,如果从这两方面下手,就能帮助当地柚子产业提质增收。

通过研究,农学研究生为平和县带来了蜜柚科学种植技术。他们针对平和县资源、土壤、植株养分状况、水质等特点,构建了一套蜜柚生产解决方案,并将自己研制出的蜜柚改土专用有机肥免费送给农户。科技的力量很快开始显现,赖国勇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种的柚子不仅果实长得好,还省下了很多施肥的钱,于是他开始帮助这群年轻人们在当地推广新技术。

事实上,类似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的例子在大赛中还有很多。从科技小院模式诞生至今,已经发展了15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000多个科技小院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扎根落地。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当地一待就是几年的时间。这帮 “自讨苦吃”的同学们长期驻扎农业一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带领更多当地农民升级为科技农人。

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农民”已经出现,他们接触到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实践。尤为关键的是,在与农民接触中,年轻人切身感受到了三农情怀。来自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的学生表示,毕业之后,要继续做农业研究,把“三农”精神传承下去。

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看来,很多涉农高校的研究生到小院之前对农业、农村、农民缺乏了解。通过科技小院,同学们在产业一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和农情,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的价值所在点。有了这些基础,他们就会把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与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初显  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速

通过技术实现增产还远远不够,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农产品销售出去才能为农户带来收益,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么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拼多多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把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用奉献青春和汗水带回来的成果最大化,让这些产品走进市场,被更多人所熟知、所牢记、所喜欢。

作为以农产品起家的综合电商平台,农业是拼多多的基因,也是拼多多核心的战略。聚焦到科技小院,本次大赛中亮相的褚橙、爱媛38号、平和蜜柚、眉县猕猴桃等农产品均已在拼多多平台进行销售。与此同时,拼多多还在帮助区域农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

褚橙科技小院学生进行路演及线下展示。(赛事组委会供图)

其中,丹棱当地主要种植的桔橙品种是拼多多重点扶持的柑橘类产品。近两年,拼多多不仅与丹棱县联合举办了“家乡好物”直播,帮助“爱媛38号”登上直播热榜,还给予平台店铺政策和流量扶持,让“爱媛38号”直连9亿消费者。在拼多多的扶持下,“爱媛38号”几乎每个产季都稳居该平台橙子销量排行前三。

无独有偶,平和县板仔镇、小溪镇等地是拼多多蜜柚类产品的重要货源地之一。在农产品零佣金、百亿补贴等资源的扶持下,当地的这一地标农产品加速销往全国。其中,拼多多一家三年老店的平和蜜柚链接已累积销出超30万单。

不容忽视的是,农业发展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系统性工程。据辽宁喀左山杏科技小院学生透露,从立项至今,该科研项目已经过三代农研人传承。而在农作物方面,一颗杏树从栽种到实现果实丰收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即使采用老树嫁接技术,达到果实高质量标准也需要三年的培育周期。

不过,即便如此,拼多多依然选择了扎根农业,并坚持农业投入的长期主义。为了解决农产品种植生产、农业基础问题,给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成果展示和交流学习的舞台,拼多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和两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此外,拼多多还在用实际投入支持前沿技术开发。2023年5月,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进行探索。

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不止要疏通销售路径,还要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帮助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拼多多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与中国农民、农村一同成长,在乡村振兴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