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精准有力是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

来源 | 财经网   

2023年11月23日 16:20  

本文5665字,约8分钟

11月22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财经》年会2024:预测与战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在会上表示,精准有力调控,可以说是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可以预期,以往相对粗犷的、普惠式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不大适应当下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高培勇(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 高培勇

高培勇指出,近一年来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让我们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发现:

第一,当下的经济恢复属于疫后的经济恢复,不同于周期性波动背景条件下的经济恢复。经济恢复进程当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从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我们就把它归纳为“三重压力”,叫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现在看起来,三重压力也在发展变化。其间最重要的压力或最突出的压力是预期转弱。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轮由预期转弱或主要由预期转弱所导致的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

第二,经济恢复进程背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配置取向,不同于以往所经历的宏观经济政策配置格局。一是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要突出质量和效益;二是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为前车之鉴;三是要统筹安全和发展;四是要兼容财政能量和GDP体量;五是主要靠制度变革,靠全面深化改革。

高培勇认为,不同于以往的考量,必然导致不同于以往的宏观政策的配置。对此,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精准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实行精准调控。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以往那种相对粗犷、普惠式的大规模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就此而言,凡事要问质量和效益,凡事必讲精准和精细,这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宏观调控的必由之路。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高培勇:大家晚上好,一天会开下来,到了这个时点,估计大家已经有些疲倦了,作为最后一位演讲者,我挑了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就是经济恢复背景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前有何不同。

从进入今年以来,以疫情防控平稳转换为转折点,中国经济步入了疫后的恢复进程,今天是11月22日,离年末还有一个月零八天。近一年来的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发现:第一,当下的经济恢复属于疫后的经济恢复,不同于周期性波动背景条件下的经济恢复,这个不同点让我们看到其严峻复杂的程度远超以往、远超预期。当我们讨论任何宏观经济形势问题时,必须聚焦于疫后经济恢复进程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做特别深入的考察分析。

比如周期性的波动,我们很容易理解。比如需求不足,就是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因,当下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是国内需求不足,其中又特别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但是这样一种表现和以往我们所经历的周期性波动中的需求不足是有很多不同点的。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说消费需求不足时,我们所采用的统计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前是处于不足状态,但仅仅停留于这样一个指标,恐怕还不能发现其中的深刻原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两个因子的乘积,一个因子是消费的流量,一个因子是所消费的商品所对应的价格。

这两个因子的乘积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不足这样一种困难挑战,这两个因子都是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的原因,但是哪一个原因为主?哪一个原因更显著?

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去考察一下我们所在城市的消费品市场。我想有一个趋同的现象应该能够看到,就是就流量而言减的不多,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经恢复到了疫情之前,或至少没有我们想象中减的那么多。但是消费品所适用的价格,却是在减少,而这种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并非是因为或主要不是因为供求之间的平衡状况所导致的,而是因为消费者当前的收入下降,从而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由于当前收入下降又导致了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因而消费者有能力支付或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在下降。也就是从根本上说来,这是由预期转弱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

经济恢复进程当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挑战,从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我们就把它归纳为“三重压力”,叫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从2021年12月份到今天,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能够观察到,特别是从近一年以来的经济恢复进程的经历来看,这三重压力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之中。

现在看起来,三重压力之间最重要的压力或最突出的压力是预期转弱。三者之间不是平行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预期转弱而导致了人们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消费,因预期转弱而导致人们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投资,从而需求趋向于收缩,供给遭遇了冲击。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做这样的归纳,这是一轮由预期转弱或主要由预期转弱所导致的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

当意识到主要矛盾在预期转弱的时候,和我们以往经历的周期性波动当中的恢复进程,那个消费,那个投资的需求,或社会总需求的表现,就有所不同。这是一个发现。

另外一个发现,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经济的恢复进程当然更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很多人在各种场合有这样的反映,说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不同于以往,甚至很多人说,进入今年以来的经济恢复进程当中的宏观政策配置格局也不同于以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不同于我们过去在书本上学到的、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经历的、不同于我们根据经历、根据课本所做出的预期。的确是这样,但是这种不同,当你联系到刚才所说的这一轮经济恢复进程和以往周期性波动背景条件下的经济恢复进程的不同点时,大家就能理解一些其间的道理了。

事实上,站在经济恢复进程的背景条件下,仔细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政策配置取向,有几个方面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经历的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格局,不同点我们是能够慢慢体会到的。

当前的经济恢复背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考量的确不同于以往。比如,我们现在的经济恢复进程是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的经济恢复进程,不是在高速增长背景下的经济恢复。而高质量发展和高速增长之间有一系列的不同点,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要突出质量和效益,突出质量和效益不仅仅表现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也表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配置上,所以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也要突出质量和效益,我想这是和以往的第一个不同点。

第二个不同点,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三期叠加的判断,大家应该很熟悉,三期叠加当中之一期,叫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稍微知道一点经济发展历程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所说的前期刺激政策主要指的是2008到2010年期间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再仔细体味这里所说的消化期的“消化”二字,我们立刻能断定能够作为消化对象的肯定不是扩张性宏观政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正向作用,而是指它的负面作用。中国人讲究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但是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作为前车之鉴,总是在不断提醒我们,无论怎么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宏观政策的配置,都要记住一条,绝不可再导致下一个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第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深知经济运行的整体好转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在今天的中国,讨论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时候,绝不能只盯着发展,同时也要统筹安全,在统筹安全和发展当中实现宏观政策的配置。

第四点不同以往的考量,大家或许能记得2008到2010年我们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在财政政策的安排上,被高度概括为四万亿投资,但大家还记得四万亿所对应的经济体量是多大吗?

我查阅了一下2008和2010年的GDP规模,2008年的GDP是30.06万亿,2010年的GDP是39.79万亿,大体上是在30万亿到40万亿之间,以四万亿的扩张去撬动30万亿到40万亿的经济体,大体的比例是在1/10左右。而在今天,我们的经济体量,按照2022年的GDP数字算,应该是121万亿,如果以1/10这个杠杆撬动至少需要12.1万亿。同时,任何的刺激政策都是边际效益递减的,考虑到边际效益递减,以今天中国财政收入20万亿,财政支出24万亿的体量,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会构成不可承受之重?

第五,我们刚才讲当下这一轮经济恢复进程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主要是预期转弱的时候,实际上隐含着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类如预期转弱这样的困难挑战,宏观政策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彻底扭转预期转弱,强信心,靠什么?主要靠制度变革,靠体制改革,靠全面深化改革。

这五个方面的考量,大家梳理一下是不是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以往的考量,必然导致不同于以往的宏观政策的配置。

那么该怎么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我们要仿效当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所采用的战略。当时的脱贫攻坚战役的主要战略就是精准扶贫,将有限的资源精准配置,实行精准扶贫。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就是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精准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实行精准调控,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我的意思是说以往那种相对粗犷、普惠式的大规模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在今天是变得不大适应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处于有心无力的一种约束当中。就此而言,凡事要问质量和效益,凡事必讲精准和精细,这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当中的宏观调控的必由之路。  

今年的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围绕宏观调控所作出的表述是值得我们特别留意关注的,当时是这么讲的“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就此而言,当我们意识到现在已经面临的是2023年的11月末,很快再过一个月就要步入到2024年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2024年在很大程度上会延续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2024年要面临的宏观调控同样是不同于以往的,我们该如何去预期?该如何来分析?经济恢复进程当中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安排,我想精准有力调控这六个字是要牢牢刻在脑子当中的。精准有力地调控,可以说是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当中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可以预期,以往相对粗犷、普惠式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不大适应当下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张燕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高老师,我们也好多年没有见了。您的话题挺深刻的,不是像今天有些谈论经济形势的时候非常直观,非常深刻。我想问几个问题,现在跟以往是不同了,那么现在主要的不同,我觉得你从三重压力来看,还是认为是预期转弱的问题。那么预期转弱的问题,事实上您认为在宏观调控当中所有的政策只是辅助性的,也许我的理解是有些东西不是说能够主流地去解决一些问题的。在这样的情况,您提到了一个宏观政策的配置问题,也就是说你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合拳怎么打?这一点能不能再解释得更具体一些?谢谢。

高培勇:这个组合拳在更高层次上,应该理解为政策配置和改革行动之间的组合。全面深化改革,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依然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的根本之道。当前所需要的很多方面的举措其实都是政策和改革相互融合的,我主张的就是改革的归改革,政策的归政策,桥归桥、路归路。不要把本来应该由改革承担的任务强加到政策身上,那样势必造成政策配置的过度、过量。我们总说要防止大水漫灌,防止水流外溢,怎么会导致大水漫灌?导致水流外溢呢?那就是非对症下药,把本来应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问题强加到政策身上,政策配置一定会过度。

在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当中,绝不要把经济的恢复进程单纯寄希望于扩张。现在的宏观政策,实际上是扩张,也不要把经济恢复进程简单地理解为回到疫情之前,这是一场政策改革相互作用的全新探索,它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

张燕冬:这样会不会导致我们对一些真问题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呢?

高培勇:你说的真问题是讲宏观调控当中的真问题吗?

张燕冬:是整个统筹当中,体系当中。因为现在的发展不是单一方向的发展,一个政策出来有很多层面的反映,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各个层面的相关联的关系。

高培勇:就是内在的逻辑关系。当我们讲到三重压力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时候,实际我们就在试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在试图去牵解决问题的牛鼻子。我刚才讲三重压力,并非平行关系。如果你认识不到它是平行关系的时候,你可能要三面出击,各个击破。需求的问题通过治理需求措施,供给是供给层面,预期是预期层面。当你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压力来自预期转弱,来自信心不足的时候,强信心、稳预期就是一个牛鼻子。这里我想至少从学理上,我们不会被眼前的那种复杂的矛盾现象所遮蔽,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真问题。真问题在这里主要在矛盾现象层面,它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在解决问题方法的层面它就是牛鼻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张燕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涉及您的老本行。高院长,我读您的文章是当时我在美国,因为我是学公共管理,在美国念博士的时候,我看到了您的一篇文章关于公共财政。我当时觉得咱们国家研究公共财政还有这么优秀的学者。因为我在美国也学公共财政,您说事实上公正财政的含义不仅有收入,更重要的还有支出,公共支出这一块往哪边倾斜是建设性的支出?还是民生方面的支出?现在我们针对三驾马车,针对刺激内需也好,你的公共支出现在这个时刻,这个时期您认为往民生方面多靠一点,是不是也算一个相对重要的牛鼻子呢?谢谢。

高培勇:公共财政,今天许局长在此,他知道提出公共财政的背景和我们当时的非公共财政的格局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公共财政更多地是在全民利益的角度去配置,从公共的意义上去配置财政资源,那时候就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财政覆盖民生等等方面的说法。

在宏观政策的安排上,实际上也是统筹协调的问题。强化民生无疑是对的,但是反过来讲强化投资也不是错误的,两个方面关键的问题上怎么统筹呢?

张燕冬:统筹配置。

高培勇:统筹配置,要站在全民角度,站在全局的层面上去加以配置。